姚崇见武则天为什么哭泣
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其一切旨意皆由二宠男张易之、张宗昌传达。二张依仗女皇的宠信,一贯飞扬跋扈,这时更是颐指气使,为所欲为。他们看到武则天老了,开始为自己打算,进行密谋,行为不轨,其倒行逆施早已使朝野不满。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左羽林将军敬晖、鸾台侍郎崔玄玮、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人相互串联,秘密谋划,于这年正月,发动政变,诛杀了二张及其一些党羽,逼迫武则天交出政权,传位于太子李显。因为这一年是武则天神龙年号,所以历史上把这次政变称为“神龙政变”。
当时姚崇任职灵武道大总管,挂宰相头衔,恰好回到了东都洛阳。张柬之等五人事先曾将自己的谋划与姚崇商量,取得了他的支持,并起了重要作用。政变成功后,唐中宗李显论功行赏,对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五人赏赐丰厚,都被封为公爵,在朝廷担任要职,成为当时朝堂官员中的领袖人物。同时,姚崇也被封为梁县侯,赏食邑二百户。
武则天退出政治舞台,被迁到上阳宫居住。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还是要常常去问安的。李显登基后,率领文武百官去问安。除旧迎新,功臣们都得到了封赏,大家欢欣鼓舞,相互庆贺。唯有姚崇见了武则天,问安后独自呜咽流涕,哭了起来。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很是诧异,对他说:“大家都很高兴,你为什么哭?今天,难道是哭的时候吗?你恐怕要从此招祸了。”当天,姚崇就被贬了,调离朝廷,去做亳州(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州)刺史。
由于张柬之等人的仁慈,除恶不尽,一年后韦后和武三思等人报复,除张柬之忧愤而死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左羽林将军敬晖、鸾台侍郎崔玄玮、司刑少卿袁恕己都死的非常凄惨,而姚崇却安然无恙。历史上的学者大多认为,姚崇早已预见到斗争的残酷性,知道武三思等人不会善罢甘休,故意在见武则天时哭泣,保自己平安。他被贬外地,远离朝廷的斗争,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保全了成百口家人,都说这是姚崇聪明所致。近来,又看到有人写文章重谈此事,依然持这样的观点。鄙人对姚崇的家世家教、个人品行、道德、人格、操守、以及他成长的过程、做的历史功绩有过一些研究,对这个看法持不同意见。现将愚见书写,与大家共同商榷。
首先,武则天对姚崇有知遇之恩。一个人本事再大、能力再强,只有得到权力的赏识、提拔、重用,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你达则兼济天下,做出巨大的贡献。天下有才能的人很多,如果没人赏识、重用,你本领再大,也只能是埋没山野,独善其身了。
姚崇出生在唐高宗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陕州一个世代武将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在唐朝都是比较有名气的官员。其父姚懿既是武将又有文才,官至嶲(音guī xī juàn)州都督。
唐代入仕之途,除了科举考试之外,还有门荫制度。受门荫的人,以父亲或祖父的官位以及豪门世家的余荫而得官。以姚崇祖父、父亲的官职,他完全可以走门荫这条路做官。唐高宗上元2年(公元675年)4月,皇太子李弘病死于东都洛阳,被高宗追谥为“孝敬皇帝”。自从汉魏以来,皇帝驾崩,都要选一百二十名声名嘉美、富有才气的英俊少年作为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挽郎。由于姚崇出身名门之后,仪表堂堂,风华正茂,被人举荐作了李弘的孝敬挽郎。有了孝敬挽郎这个身份,他又增加了一个可以做官的本钱和敲门砖。
姚崇本可以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以孝敬挽郎入仕或以祖父、父亲的荫庇入仕,稳稳妥妥、顺顺当当地作朝廷的官员。这在常人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姚崇不屑于借外势做官,不愿意这样做。他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考试体现自己的真实本领,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仪凤2年(公元677年),高宗皇帝李治在长安亲自主持科举考试。姚崇参加了这次考试。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科举高第,中了“下笔成章科”,考中进士,成了天子门生。他被朝廷授予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有旧城)司仓参军,是个从七品,外放做了地方官,开始踏入仕途。后来,平调郑州司仓参军。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姚崇被朝廷召回,在神都洛阳担任司刑寺的司刑丞之职,为从六品上阶。其职责是裁决狱讼,判定量刑之轻重。武则天为了自己皇权的巩固,曾先后用过27个酷吏,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姚崇任司刑丞,酷吏来俊臣还在整人,当时还是人人惧怕的酷吏政治时期。姚崇接受最多的案件是所谓的密告“谋反案”。姚崇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公正执法,绝不冤枉一个人,有“谋反”言行则按“谋反罪”惩办,没有“谋反”言行的则按没有发落释放。关押的“谋反案”中许多官员,经过姚崇审理,都被无罪释放而保全了性命。姚崇公正执法、实事求是的做法得到了普遍好评。后来,姚崇被调任夏官(即兵部)员外郎,还是从六品上阶。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姚崇升任夏官郎中(正五品上阶)。这年5月,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内兄、归诚的州刺史孙万荣起兵造反,攻破了营州(今辽宁朝阳市),杀了节制契丹人的营州都督赵文翙,纵兵南下,进逼檀州(今北京密云一带),又连连击败了武则天派来的围剿大军。10月,攻入幽州(今北京市西南部)。各地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神都洛阳。对付契丹进犯,成为当时朝廷的头等大事。夏官衙门成了战事的参谋中心,事务特别繁忙,夏官郎中姚崇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许多繁杂的事务,到了他手中,都被处理得干净利落,井井有序。史称:“剖析如流,皆有条贯。”女皇武则天惊奇地发现了姚崇的超群才干,破格提拔他做了夏官侍郎,正四品下。姚崇得到重用,更加勤勉用事。他参谋中枢,运筹帷幄,协助武则天调兵遣将,于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年)7月,彻底平息了契丹叛乱。
随着政权的稳定,武则天渐渐地放弃了酷吏政治,来俊臣等人被杀。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武则天开始笼络人心,询问朝臣:“以前被杀的人中,是不是有被冤枉了的?”群臣都以自保为重,谁也不敢多言。姚崇直率诚恳地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说:“自垂拱(公元685—公元688年)以来,被告得家破人亡的,都是冤枉的,都是自诬。告密的人因之而立功,天下都在罗织别人的罪状,情况比汉朝的党锢之祸还要厉害。陛下派人到监中查问,被派去的人自身也难于保全,怎么敢去动摇原案呢?被问的人若要翻案,又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全靠老天保佑……从今以后,我以自身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现在内外官员中再也没有谋反的人。恳求陛下,今后要是收到这样的告状,只是把它收存起来,不要去追究就是了。假若以后发现证据,真的有人谋反,我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
武则天是个明白人,政权已经牢固,对于这一尖锐的批评和意见,非但没有发怒,反而表现得很高兴。当天,她就派人送银千两赐给姚崇。仅过了一年,在内史狄仁杰的举荐下,武则天任命姚崇为夏官侍郎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入了宰相行列。唐代实行“群相制”,宰相是给一批高官的一项半正式官名,尚书、侍郎、侍中、纳言等都称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期将中书省改为凤阁,将门下省改成为鸾阁。
姚崇任相之后,成为武则天处理军国要务的得力助手。大足元年(公元701年)3月,武则天任命姚崇为凤阁侍郎。仅仅过了1个月,4月,武则天又升任姚崇为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成为群相之首。后来,姚崇因故避嫌主动请求将夏官尚书改为春官尚书,即礼部尚书。这样快的升迁,在历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
姚崇官运亨通,快速被提拔重用,虽然本人卓越的才能是基础,但没有武则天的赏识是绝对不可能升迁的这么快的。武则天对姚崇有天高地厚的知遇之恩。
其次,武则天对姚崇信任有加。姚崇为相,以国事为重,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兢兢业业,成为武则天的左膀右臂。武则天对姚崇高度重视信任,一刻也离不开。姚崇母亲晚年有病,卧床不起。长安4年(公元704年)六月,身为宰相的姚崇要尽孝道,不恋高位,情愿辞去宰相之职,多次向女皇武则天请假要回家伺候母亲,再三哀求,武则天最后批准了他。但是,没过多久,武则天又下旨,说有你弟弟在家侍候你的母亲就行了,要他以国事为重回朝,又把姚崇召回朝。
孔子认为,一个人生下来,父母含辛茹苦将其养育三年,才能行走说话成为人样,儿女应该回报父母,在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姚崇的母亲逝世了,按照孔子规定的儒家礼制,姚崇必须致仕,离开相位,回家守孝三年。可是,国事繁忙,武则天离不开姚崇。姚崇没有守孝三年,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就继续回朝为国家做事。唐代大手笔张説赞扬姚崇说:“忠不忘亲,仁也;哀不违事,义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执政的前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搞过残酷的酷吏政治,被后世诟病。总体上看,她坚决打击门阀实力,重视科举考试,不计门第重用贫寒之士,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使唐王朝的综合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武则天作为女皇,她有一个心态,男女平等,甚至要超越男人。男人当皇帝怎么样,她也要怎么样。男人有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人,她也要这样做。其出名的男宠有四人:薛怀义、太医沈南嫪(lao)、张宗昌、张易之兄弟二人。张宗昌被封为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张易之被封为司卫少卿,赐甲邸,赏布帛,给奴婢。二人名声显赫,满朝文武都惧怕他们,连武则天的兄弟、侄子都争相结纳,讨好奉承。武三思、武承嗣被封为王爵,贵为王爷,对二张也是百般阿谀奉承。张宗昌、张易之二人骑马,他们就争着配鞍,尾随马后,像下人一样。二张坐车,他们就争着驾车吆喝,谄媚地称张易之为“五郎”,张宗昌为“六郎”。
张易之很迷信,他听信术士之言,为永保富贵,准备在家乡定州私自建一佛寺,迁京城十名高僧主持。姚崇当时任春官尚书(礼部尚书),兼管国家典礼及僧尼之事。要将京城十名高僧迁走,必须向礼部报告,要经过姚崇的同意批准。
姚崇,正直正派,品行高洁。作为士大夫,他非常重视名节,骨子里就瞧不起二张这样的宠男,从来不和二张交往。他不畏权贵,不怕二张,对张易之请求迁京城高僧的公文,以违反国家法令为由,不予同意,压了下来,坚决制止了这件事。张易之几次上门找姚崇说情,都被姚崇拒之门外,不与相见。“二张”恼羞成怒,在女皇武则天耳边散布姚崇的坏话。这样,姚崇被夺去宰相实权,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被派到边关作灵武道安抚大使去了。但,武则天还给他挂着宰相衔。临行前,武则天要姚崇推荐一位宰相。他推荐了张柬之。以前,狄仁杰曾两次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张柬之每被推荐一次,就升一次官,但始终未登上宰相的宝座。这一次姚崇推荐,张柬之很快就当上了宰相,武则天对姚崇还是很信任的。
拥立新主,不忘旧恩。张易之、张昌宗倚仗女皇的宠信,专权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连太子李显的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女婿和一个外孙都死在他们的迫害之下,人神共愤。姚崇积极参与张柬之等人铲除二张,拥立中宗李显继皇帝位,是发至内心的真诚行动,诚心诚意。
姚崇在武则天一朝得到快速提拔重用,这是他人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阶段。他对武则天有深厚的感情。武则天权力欲望很重。神龙政变,她是不愿意交出政权的。她看见李显在人群中,说:"这件事是你让干的吗?这两个小子已经被诛杀了,你可以回到东宫里去了。"桓彦范上前说:"太子哪能还回到东宫里去呢?当初天皇把心爱的太子托付给陛下,现在他年纪已大,却一直在东宫当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怀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灭犯上作乱的逆臣。希望陛下将帝位传给太子,以顺从上天与下民的心愿!”参与政变的李湛是李义府的儿子,武则天发现了他,对他说:"你也是杀死张易之的将军吗?我平时对你们父子不薄,想不到竟然有今天的变故?”李湛满面羞惭,无法回答。武则天又对崔玄暐说:“别的人都是经他人推荐之后提拔的,只有你是朕亲手提拔的,你怎么也在这里呢?"崔玄暐说:“我这样做正是为了报答陛下对我的大恩大德。"武则天被逼迫退位,心情是很是沉重。
姚崇从小受武将家庭义薄云天的教育,其道德、操守、品行都是第一流的。他曾撰写《持秤诫》《弹琴诫》《持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合称“五诫”的文章,对做人做官提出很高的要求。他要求做官,要像盛冰的玉壶一样,冰清玉洁,内心怀着冰一样的清澈,外表涵着润玉一样的美德,具有正人君子冰壶一样的德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姚崇是一个非常有良知、有操守的人,既不趋炎附势,也不忘记武则天的恩惠。
董卓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坏人,强行召大儒蔡邕入朝,三日对蔡邕连升三次,很是重用。王允设计诛杀董卓,朝廷下旨不准哭丧。蔡邕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不怕杀头,还是趴在董卓身上哭泣。后世没有人责备蔡邕哭董卓的行为,相反,还责怪王允杀蔡邕气量太小。
铲除二张,让武则天退位,改大周为大唐,还江山于李姓,在宗法思想严重的时代,当时是被认为很正义的事情。姚崇踊跃参与,是他操守品德、气节正的体现。他随大家去向武则天问安,看到病中垂垂老矣心情沉重的武则天,想到则天皇帝对他的天高地厚之恩,从内心里发出对武则天感激之情,由情生悲,产生对女皇的同情、怜悯、惜爱,哭泣是发自内心的自然之声,动了真感情。应该说,姚崇见武则天哭泣比蔡邕哭董卓更应该,更真诚,绝不是什么聪明所致,权宜之计。正如他所说:“事奉则天皇帝年代久了,突然离开她,发自内心的感情,实在控制不住啊!昨天参与你们组织的诛杀凶逆之举,是尽做臣子的常道,不敢说有什么功劳。今天与旧主告辞而悲泣,也是做臣子应有的节操,由此而犯罪,实乃心甘情愿。”
这是真话。古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姚崇不忘武则天的知遇而哭泣,更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光明磊落品格和坚贞操守的人,有良知的人。他不忘武则天的赏识、提拔重用的知遇之恩,是性情中人,真丈夫。
(作者简介:王天成,陕西临潼人。出版学术著作:《职称的由来及沿革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这样说》(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八大依法治国名相》(美国学术出版社)及长篇小说《转折》《路》(太白文艺出版)、《股惑》(中国经济出版)、《西京轶事》(三联中文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