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虎利爪:二战德军128毫米K 44/Pak 44型火炮小史
(温馨提示:本文约6000字,配图29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916年9月,索姆河前线的德国兵们成为战争史上第一批被坦克这种钢铁怪兽惊吓到的人,这个历史际遇迫使德国人在掌握这种新型武器之前,先要学会如何防御它。当下一场世界大战爆发时,世人发现德国人不仅是装甲战的行家里手,在反装甲战上同样造诣颇高。在二战时期,德国研发了种类繁多的反坦克武器,从单兵使用的反坦克手雷、“铁拳”,到各种口径的牵引式或自行式反坦克炮,再到装甲坚厚、火炮犀利的坦克歼击车,其中最具威力的是由虎王坦克发展而来的“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其搭载的128毫米Pak 44型反坦克炮是当时穿甲能力最强的反坦克武器,本文就是这种强劲火炮的故事。
更大更强更重
二战时期,德国反坦克炮的发展经历了一条类似奥林匹克精神的道路:更大的口径、更强的威力、更重的体量。在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德军标准的反坦克炮是37毫米Pak 36型,这款反坦克炮在问世时堪称世界一流,在500米距离上对倾斜30度的均质装甲的穿透力为29毫米,对付周边国家的轻型坦克绰绰有余,而且战斗全重仅327公斤,可由人力拖曳,非常灵活。然而,到1940年法国战役时,Pak 36型的威力在面对装甲更厚的英法坦克时已经相当着力,到1941年在东线遇到T-34和KV坦克时就彻底沦为“敲门砖”。
■ 一门37毫米Pak 36型反坦克炮在炮组推动下进入阵地,这种火炮非常轻便灵活,但威力不足。
早在战前,德军就着手研发Pak 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用于替换Pak 36型,于1940年列装。以当时的眼光看,Pak 38型是一款相当优良的反坦克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在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79毫米的30度倾斜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仍有45毫米的威力,而且外形低矮,利于隐蔽,战斗全重830公斤,机动性尚可。然而,在面对大倾角装甲的T-34和正面装甲厚达90毫米的KV-1坦克时,Pak 38型的威力也很难让德军感到信赖了,导致该型反坦克炮于1943年停产,进而被威力更强的Pak 40型反坦克炮所取代。
■ 一门50毫米Pak 38型反坦克炮由平板货车卸载下来,这种火炮体量适中,威力尚可。
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从1942年列装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始终是德军的主力反坦克炮,超过23000门的产量足以说明德军对这种火炮的青睐和旺盛需求,除了作为反坦克部队的主要装备外,Pak 40的车载型号也成为众多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的主要武器。Pak 40型在发射普通穿甲弹时在500米距离上对倾斜30度的均质装甲的穿透力为96毫米,在1500米时仍达64毫米,如果使用钨芯穿甲弹时,更是达到120毫米和77毫米,足以对付除少数重型坦克之外的大部分苏军和盟军装甲车辆。不过,威力的提升也是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Pak 40型的战斗全重达1425公斤,已经很难由人力拖曳转移阵地了。
■ Sd Kfz 10型半履带车牵引的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这种火炮重达1.4吨,难以人力拖曳。
说起来有些尴尬,即便是Pak 40型列装后,直到1943年之前,德军手中威力最强的反坦克武器却是88毫米Flak 18/36/37型高射炮。1940年5月,在法国阿拉斯战场上,隆美尔命令一个空军高炮连的88毫米炮平射敲掉冲到跟前的英国重型坦克,此后作为反坦克利器的名声几乎盖过了这种火炮的本职。在东线和北非战场上,88毫米高射炮几乎是德军应对重型坦克威胁的不二法门。不过,88毫米高射炮毕竟不是专职的反坦克炮,其外形高大、容易暴露,对阵地要求较高,机动不便。于是,德军基于88毫米高射炮研发了同口径重型反坦克炮,这就是1943年列装的88毫米Pak 43型反坦克炮。
■ 美国阿伯丁武器博物馆的88毫米Pak 43型反坦克炮,该型火炮有两种型号:双轮炮架的Pak 43/41型(左)和四轮炮架的Pak 43型(右)。
Pak 43型以88毫米Flak 41型高射炮为基础进行设计,其穿甲能力超越以往的任何型号,使用普通穿甲弹对30度倾斜装甲射击,在500米距离上穿透厚度达185毫米,在2000米距离上为132毫米,如果使用钨芯穿甲弹则上述数字将增至217毫米和153毫米,可以在大多数敌军坦克的有效射程之外秒杀目标。当然,Pak 43型的体量也是水涨船高,战斗全重达3650公斤,远超Pak 40型。为了提高Pak 43的战场机动性,德军开发了一系列自行型号,造就了“犀牛”、“斐迪南/象”、“猎豹”等知名的装甲猎手,同时“虎王”坦克也采用Pak 43型的改型作为主炮。
■ 这是一幅相当有趣的战地照片,在一门88毫米Pak 43型反坦克炮后方又拖曳了一门37毫米Pak 36型反坦克炮,一大一小两门炮的对比也印证了德军反坦克炮发展的历程。
双雄竞标
尽管Pak 43的威力已经相当强悍,但它依然不是德军反坦克炮发展的终点,在1943年德军开始研发一款口径更大、穿甲能力更强的新型火炮,不过促使其立项的原因来自于缴获的苏军火炮。
在1941年至1942年间,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缴获了大量苏制火炮,其中122毫米M1931/37(A-19)型野战炮给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火炮通常装备军属炮兵部队,战斗全重7117公斤,配用杀伤榴弹、混凝土爆破弹、穿甲榴弹等多种弹药,最大射程达20.4公里,除了常规的火力压制能力外,还具备相当强大的反装甲能力,在发射穿甲榴弹时初速800米/秒,直瞄射程达4000米,在1000米距离上对垂直装甲的穿透力为130毫米,在2000米距离上为100毫米。换而言之,在有效交战距离内,德军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也难以抵御122毫米野战炮的攻击。苏军在A-19型火炮基础上开发了122毫米D-25T型坦克炮,作为IS-2重型坦克的主炮,ISU-122自行火炮同样搭载了A-19型火炮的改进型。
■ 苏军122毫米M1931/37(A-19)型军属野战炮,性能优良,具有较强的反装甲能力,促使德军着手研发类似的火炮。
A-19型野战炮的优良性能让德军心动不已,陆军总司令部要求军工部门进行仿制或研发一款类似口径的新型火炮,兼具大射程和反装甲能力,且重量要尽可能轻,易于生产,造价低廉。经过研究,德国人为新型火炮选择了128毫米的口径,因为当时德军已经装备了同口径的Flak 40型高射炮和SK C/30型舰炮,可以部分利用现有的生产线,节约时间和成本。新型火炮最初被定名为12.8厘米K43型加农炮,由克虏伯和斯柯达两家公司参与研发。
克虏伯公司的设计方案采用三脚式大架,在牵引状态下为双轮炮车,在放列状态下车轮可以拆除,大架展开,平稳着地,火炮可360度回旋,具备全向射界,炮口装有胡椒瓶式制退器,最特别之处是没有采用德制火炮惯用的楔式炮闩,而是选择了螺式炮闩。斯柯达公司的设计方案采用了十字型大架,可360度回旋,由于资料缺失,细节不详,只留下部分设计数据,比如仰俯角度-10~+45度,战斗全重6350公斤,发射25公斤的杀伤榴弹时初速940米/秒,最大射程22公里。然而,K43项目在尚未进入原型炮阶段就被中止了,德军转而将更多资源投入平行发展的K44项目,而相关资料大多在战争结束前被销毁。
■ 克虏伯公司的128毫米K43型加农炮的模型照片,上图为放列状态,下图为牵引状态。
K44项目即12.8厘米K44型加农炮,其基本要求与K43型一致,但鉴于更具威胁的IS系列重型坦克的出现,德军对K44型的反装甲能力更为关注,也赋予其Pak 44型的型号名称,因此是一个双重目的的开发项目,至于最后如何称呼这种火炮取决于其装备的部队类型是炮兵单位还是反坦克单位。K44项目由克虏伯和莱茵金属两家公司参与竞标。
■ 莱茵金属公司的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的原型炮,其最大的特征是采用六轮炮架,上图为牵引状态,下图为放列状态。
克虏伯公司的K44方案是全新的设计,而莱茵金属公司的方案是基于128毫米Flak 40型高射炮设计的,均完成了原型炮,并且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比如十字型大架,360度全向射界,半自动水平楔式炮闩,电击发装置等等,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炮车形式,克虏伯采用四轮炮车,在战斗状态下四个车轮可整体抬升,使大架着地;莱茵金属采用六轮炮车,在战斗状态下火炮后方的两轮副车可分离,火炮前方的四个车轮抬升至上部炮架两侧,可与火炮一起旋转,据称这一设计有利于提高火炮的射击稳定性。两家公司的火炮设计数据十分接近,经过对比后德军选择了克虏伯公司的方案,最终于1943年12月完成设计。
■ 莱茵金属公司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在放列状态下的五视图。
■ 莱茵金属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的模型封绘,实际上这种火炮并未投产。
重炮传说
克虏伯K44/Pak44型火炮是二战时期最大最重的反坦克炮,口径128毫米,火炮全长7.023米,身管长度6.625米,为55倍径,炮管内有40条右旋膛线,采用半自动水平楔式炮闩、电击发装置和液压驻退/复进装置,战斗全重高达10160公斤。
■ 克虏伯公司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在放列状态下的五视图。
K44/Pak44型火炮在设计上很像放大版的Pak43型反坦克炮,采用类似88毫米高射炮的十字型大架和四轮炮车,炮架的两条侧臂水平折叠在主炮架两侧,在主炮架前后各安装一副车轮构成炮车。在放列状态下,前后车轮不必与炮架分离,而是整体抬离地面,使大架着地,侧臂左右展开,构成十字型射击基座,承载火炮的上部炮架通过轴承与大架相连,可以全向旋转,水平射界为360度,高低射界为-7度51分~+45度27分。
■ 牵引状态下的克虏伯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注意其胡椒瓶式炮口制退器。
与之前的德军反坦克炮不同的是,K44/Pak44型火炮采用了分装式弹药,弹丸与发射药筒分离,因为采用定装式弹药则炮弹重量过大,在持续射击时对于装填手的体力是很大的考验。值得注意的是,128毫米Flak40型高射炮因为装有辅助装填机构,因此采用了定装式弹药,由机械装置将炮弹送入炮膛,而K44/Pak44型火炮如果安装类似装置,将使本已超重的火炮更加沉重,故而只能采用纯手动装填。
■ 放列状态下的克虏伯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四个车轮被抬离地面,大架着地。
K44/Pak44型火炮配用的弹种有两种,即杀伤榴弹和穿甲弹。128毫米Sprgr 5151型榴弹是作为加农炮时使用的弹种,弹丸重量28公斤,装药3.6公斤,有资料显示这种炮弹基于德国海军128毫米SK C/30型舰炮的炮弹设计的,因为部分炮弹样品被涂成黄色,这是舰炮炮弹的标准做法。128毫米Pzgr 43型被帽穿甲弹是作为反坦克炮时使用的弹种,弹丸重量28.3公斤,装药550克,可装曳光管,以显示弹道,便于修正。
■ 克虏伯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的后方特写,可见采用了水平楔式炮闩。
K44/Pak44型火炮配用的发射药有两种规格,即减装药和全装药,前者为12.55公斤,后者为15.3公斤。发射药装在人造丝制药包内,置于金属发射药筒,药筒顶部用厚纸板制作的封口罩封闭,在上面用红色大写字母表明规格和适用弹种:SPRGR为减装药,用于发射榴弹,PZGR为全装药,用于发射穿甲弹。在发射榴弹时,使用减装药初速为750米/秒,使用全装药初速为935米/秒,最大射程为24410米。穿甲弹只能使用全装药发射,初速可达950米/秒,其装甲能力在二战时期可以说是创纪录的,对30度倾斜均质装甲进行射击时,5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219毫米的装甲,1000米距离上为200毫米,2000米距离上为178毫米,从理论上说K44/Pak44型火炮可以击穿二战时期任何一种坦克装甲车辆的正面装甲。根据俄文维基的说法,K44/Pak44型火炮的威力优势一直保持到1948年,苏军在1949年试制的IS-7重型坦克才最终能够抵御Pak44的正面攻击。
■ 由于弹药重量较大,克虏伯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采用了分装式弹药,图为今日陈列在博物馆中的128毫米Pak 44型反坦克炮的发射药筒,上面的标识文字表明是供“猎虎”使用的。
除了上述两种标准弹药外,K44/Pak44型还可以发射128毫米Sprgr Flak 40型榴弹,正如弹种名称所示,这种炮弹原本是Flak 40型高射炮使用的,作为标准弹药实现量产前的代用弹药,重量为26公斤,最大射程为21030米。克虏伯公司还为K44/Pak44型火炮研发了两款远程榴弹,采用类似现代脱壳穿甲弹的次口径弹药设计,其内部弹芯直径分别为96毫米和105毫米,重量分别为15.2公斤和19.2公斤,均处于试验阶段,具体性能不详。
■ 1945年被盟军缴获的克虏伯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这种原始型号并未量产。
尽管克虏伯公司的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以出色的射程和冠绝一时的穿甲能力赢得了竞争,但是其原始设计的牵引型火炮并未投产,原因是过于沉重,其战斗全重超过10吨,在牵引时的重量更达14吨,而德军十分缺乏重型牵引车,无论是机动运输,还是战地部署,这种火炮都太过笨重,不符合实战要求,加上其炮架设计复杂,难以制造,实际上已经背离了当初设定的轻量化和易生产的原则,因此德军放弃了将其作为牵引型反坦克炮生产的想法。
■ 由于重量较大,克虏伯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没有作为牵引式反坦克炮投产,但部分炮管被安装在缴获的外军炮架上,作为野战炮服役,上图为采用法制炮架的K 81/1型,下图为采用苏制炮架的K 81/2型。
然而,K44/Pak44型火炮的优良性能让德军欲罢不能,允许克虏伯公司在1944年间小批量生产了约50根炮管和炮闩,将其安装在现有的炮架上,作为重型野战炮供部队试用,并赋予了12.8厘米K81型加农炮的装备名称。根据使用炮架的不同,K81型加农炮有三种型号:Pak 81/1型采用了缴获的法制GPF155毫米加农炮的炮架,战斗全重12150公斤,水平射界60度,高低射界-4~+45度;Pak 81/2型采用了缴获的苏制M1937(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的炮架,战斗全重8200公斤,水平射界40度,高低射界-4~+45度;Pak 81/3型采用了被称为579项目的中型武器炮架上,这是一种四轮炮架,可以实现全向射界,具体性能不详。
■ 128毫米K 81/2型加农炮的模型封绘,该炮采用了苏制M1937型152毫米榴弹炮的炮架。
另有资料显示,克虏伯公司在1943年底完成了2门K44/Pak44型原型炮,在1944年全年生产了118门,到1945年4月又生产了30门,总产量为150门,其中包含了K81型和车载型号。
猎虎之爪
尽管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未能作为牵引型反坦克炮出现在战场上,但它的车载型号在装甲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其研发与K44/Pak44型火炮同步展开。
■ 1943年10月20日,一辆“猎虎”的木制模型在武器展示活动中被介绍给希特勒,近景处是一辆意大利P26/40中型坦克。
早在1942年初,德军总参谋部就提出在装甲机动底盘上搭载128毫米重型火炮的想法,到1943年初又决定在“黑豹”坦克和虎式坦克底盘上进行改装,但研究表明这两种底盘都难以承受这种大口径火炮的重量,直到1943年10月才确定以虎王坦克底盘作为128毫米重型反坦克炮的载体,而选用的主炮型号就是Pak44型火炮(车载型号也被称为Pak80型)。2辆原型车于1944年2月完成,分别采用了亨舍尔公司和波舍尔公司设计的悬挂装置,从1944年7月开始缓慢量产,到1945年5月,按照底盘序号统计完成了88辆。这种重型战车最初被命名为VI号坦克歼击车,后来被称为“猎虎”,并广为人知。
■ 在亨舍尔工厂内正在制造的“猎虎”坦克歼击车,这种重型战车的产量非常少。
“猎虎”是二战时期最重型的装甲战斗车辆之一,战斗全重高达71.7吨,超过了虎王坦克。与之前的德军坦克歼击车一样,“猎虎”采用了无炮塔结构,固定的封闭式战斗室位于车体上方,几乎与车体等宽,一门128毫米Pak44型反坦克炮置于战斗室正面中央,其方向射界仅为10度,必须转动车身才能调整射向,转移目标,这也是德军坦克歼击车的通病,而对于车体沉重的“猎虎”来说这并不轻松。“猎虎”可搭载38~40发炮弹,由于采用分装式弹药,配置了2名装填手,车组成员总共6人,辅助武器为1挺7.92毫米MG 34型机枪。“猎虎”的装甲防御极为厚重,战斗室正面装甲厚达250毫米,车体正面为150毫米,侧面及后面也有80毫米。然而,相对于硕大的体量,“猎虎”的动力装置相当羸弱,沿用了虎王坦克的700马力迈巴赫HL230型发动机,导致其机动性较虎王更加低劣,最大速度仅为34公里/小时,公路行程120公里,越野行程80公里,而且故障率非常高。在实战中毁于敌方之手的“猎虎”其实非常少,大多因为机械故障瘫痪而被乘员放弃。
■ 采用波舍尔悬挂装置的“猎虎”坦克歼击车,每侧有8个负重轮,而采用亨舍尔悬挂的“猎虎”每侧有9个负重轮。
“猎虎”于1944年9月交付部队,仅装备了第653和第512重装甲歼击营,按照编制每营装备30辆“猎虎”,下属三个连每连10辆,由于生产速度缓慢,车辆不足,实际上很难达到满编。第653、512营在1945年初参加了东西两线的防御战,在丧失制空权、后勤供给混乱以及缺乏熟练车组的情况下,“猎虎”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作用非常有限。
■ 日本著名模型厂商田宫出品的“猎虎”模型就是以卡里乌斯指挥的201号“猎虎”为原型。
著名的虎式王牌奥托·卡里乌斯就在第512营担任第2连连长,他在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中记录了下属的10辆“猎虎”在1945年4月鲁尔战役中的表现。由于盟军的空中优势,“猎虎”在昼间几乎无法机动,沉重的火炮哪怕在短距离的越野行军后也需要重新校准,引擎和行走装置的机械故障更加令人头疼,但他也承认128毫米火炮的威力相当惊人,在某次战斗中“猎虎”的炮弹打穿了一栋房屋,将躲避在屋后的美军坦克直接击毁。
■ 威龙模型公司的“猎虎”模型封绘,从车体上的防磁涂层可见是早期生产型。
在卡里乌斯看来,制约“猎虎”战斗力的最大问题是车组乘员士气低落,缺乏训练,经验不足。他记录道,有2辆“猎虎”埋伏在伪装良好的阵地上,因为惧怕遭到空袭而放弃在昼间攻击1500米外的美军坦克纵队。在另一场战斗中,1辆“猎虎”在600米距离上遭遇5辆“谢尔曼”,其中2辆调头撤退,3辆开火射击,炮弹均未击穿“猎虎”的正面装甲,然而“猎虎”车长却惊慌失措,愚蠢地下令转向撤退,暴露出侧面而被美军坦克击毁,全车阵亡。最终,第2连的10辆“猎虎”有1辆战损,1辆被人民冲锋队用“铁拳”误射击毁,8辆因故障被遗弃,战果仅为1辆坦克。
■ 战争后期,一位美军军官在一辆“猎虎”的残骸前留影,这种重型战车的实战表现并不出色。
与第2连的反例相对,第512营第1连在1945年4月的一次战斗证明了在适宜的战场条件下“猎虎”是极具杀伤力的。当时该连利用反斜面阵地伏击美军,仅露出战斗室正面,在这种状态下几乎免疫所有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在交火中连续击毁了11辆坦克和30辆其他车辆,甚至有的美军坦克在4000米开外被敲掉,第1连仅有1辆“猎虎”毁于空袭。然而,这样闪光时刻在“猎虎”短暂的征战生涯中实在太少见了,但Pak 44型反坦克炮的威力是毋庸置疑的。
■ 这幅彩绘描绘了战争末期在西线作战的“猎虎”,正在燃烧的“谢尔曼”暗示了这种战车的威力。
除了“猎虎”之外,德国“末日战车”系列中的两款超重型坦克“鼠”式和E-100也将Pak44型反坦克炮的改型作为主炮,即12.8厘米KwK44型坦克炮。然而,德国的投降让这些史前怪兽般的疯狂设计胎死腹中,“鼠”式仅制造了2辆原型车,其中1辆未完成,E-100仅有一台半成品底盘而已。
■ 俄罗斯库宾卡战车博物馆内的“鼠”式超重型坦克,也是唯一存世的“鼠”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