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说给我一打婴儿,我能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人的华生,后来怎样

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人类婴儿为被试进行研究,这个人就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约翰·华生,他在婴儿身上做的一系列残酷实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曾经一度风靡美国育儿圈。

一战成名的“小艾伯特实验”

为了验证外界刺激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约翰·华生亲自设计了这一场今天看来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实验”,被试者是一个仅八个多月大的婴儿。

实验第一阶段:放小白鼠、小白兔、狗、猴子等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到小艾伯特跟前,小艾伯特没有表现出害怕,反倒伸手去抚摸它们。

实验第二阶段:在小艾伯特马上要摸到小白鼠的时候,华生在他身后制造出刺耳、吓人的噪音,吓得小艾伯特哇哇大哭,如此反复多次。

实验结论:小艾伯特由一开始的喜欢毛绒动物到后来看到毛绒动物就表现得非常痛苦和抗拒。

从此约翰·华生一战成名,坚定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像机器一样被训练和塑造的。”以至于说出了他的惊世名言: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

随着约翰·华生该实验论文的发表,他的这一理论迅速在美国育儿圈名声大噪,因为有了这个“成功的实验”,他的一系列育儿方法如“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一时间成了美国家长管教熊孩子的一剂良药。

殊不知,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验成果的陨落,代价惨痛

1918年,是以华生为开始的人类婴幼儿被试的最早尝试年,如今来到100年后,我们来看看,那些被华生训练过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01/小艾伯特

网查有说小艾伯特年仅6岁的时候就已经夭折于脑积水了,也有说一直活到87岁,但对毛绒动物及物品的恐惧,伴随终身。

02/华生的孩子们

华生不仅把这份研究成果公之于众,还应用在了自己孩子的养育中,但,非常不幸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其中,大儿子多次自杀未遂后,生命终结于30岁,女儿的重度抑郁,甚至影响到了第三代。

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人。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百年之前,约翰·华生的发现有多风靡,百年之后,约翰·华生的主张就有多让人警醒,明星家庭马伊琍在养育一胎和二胎期间,也曾经提及受到的影响:

毫不夸张地说,约翰·华生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全球还有很多地方在推崇,这种试图断绝情感连接的育儿方法,看似很酷、科学、有效,但真的合适我们这样去对待一生仅有1-2次的养育机会和孩子不可逆的成长么?值得发人深省。

育儿警示1:切勿用“哭声免疫法”延误了依恋关系建立关键期

0-6个月,是婴儿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孩子的第一依恋人是妈妈还是爸爸,亦或因为安全感缺失导致的孤独自闭,由此决定。

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哭声,来予以回应,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回应,就是光。

育儿警示2:切勿用“延迟满足法”让孩子陷入孤立无援中

对于一个弱小纤细的新生命,除了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没有比这更好的爱,稍微懂得婴儿成长发育阶段的父母都知道,3岁前的孩子,无规则可讲,因为他的大脑发育还理解不了。

3岁后的孩子,开始进入规则建立期,生搬硬套“延迟满足法”,只会让孩子更加失望和沮丧,此时,做好约定,并说到做到,这比延迟满足更有助于给孩子建立规则感。

育儿警示3:切勿用“婴儿独立睡眠法”隔开了你们的亲密时光

孩子具备独立分房睡的能力,大概在5-7岁,而5岁前,又恰恰是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阶段。

这是一段非常难得的亲子亲密时光,拼个床,又何妨,相信我,等孩子长大了,你再想让他跟你睡,也将变得不再容易。

用长镜头看养育,这场育儿马拉松没有什么捷径,有的只是“你需要我时,我在,你不需要我时,我目送你远行”。

孩子不是机器,孩子有思想和情感,撕裂情感看训练和培养,我们不一定能如愿。(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