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杨丽娟:【窑洞情】(散文)
窑 洞 情
文/杨丽娟
昨夜在睡梦中猛然被奶奶的音容笑貌所惊醒,她老人家离我们远去已近三载了,但我昨晚仍真真切切地又看到她了。她端着鸡蛋篮子笑吟吟地坐在窑洞的炕头上数着光溜溜的鸡蛋,嘴里念叨着“一个、两个、三个……够给娃买双雨鞋了。”那干净宽敞的院子里的一孔孔窑洞,那摆放整齐的柴火堆,以及那宽大的暖炕又真真实实,历历在目。
对于生活在渭北高原上的人来说,窑洞承载了他们的一生,因黄土高原的土质具有坚硬直立不塌的特点,所以人们便依山进行凿洞而居,创造了颇具特色的绿色建筑——窑洞,这一黄土高原的产物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照耀着黄土高原的儿女们,他们的祖祖辈辈们在窑洞里繁衍生息,他们的人生也围绕着窑洞而展开,在窑洞里出生,在窑洞里成长,再凿几孔窑洞进行结婚生子,最后将劳碌了一辈子的身子躺在窑洞的大土炕上,永远的闭上他们沧桑一生的双眼,一辈子也就此了结了。祖祖辈辈们在窑洞里演绎着他们一辈子的爱恨情仇,争名夺利,斤斤计较。
窑洞作为农耕时代黄土高原特有的住宅方式,它集合了零能耗、零排放、零支出、低碳环保的特点,只需几个壮劳力再花些时间、力气在靠山处凿穿修整,一抹泥巴,开窗安门,盘炕垒灶建造完成他们最理想的住宅,再在里面摆放几件普通的家具,这样一个冬暖夏凉的家就此而成。窑洞一般靠山而建,一孔孔窑洞依次摆开,排列有序,一大家子常住在一个大院子里,长辈住在又高又大的正窑,子孙们按照长幼次序进行居住,邻居们一家紧靠着一家,沿着沟圈一家、两家、三家、五家一排排摆开,所以一个院子里常常是锅碗瓢盆声、鸡犬声、小孩叫喊叫声哭闹声此起彼伏,另一个院子同样上演一样的情节。
大土炕是窑洞的标配。一家少则三四口人,多则七八口人,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在一个大炕上安度夜晚的时光。夏季当人们干完农活劳累不堪时,走在窑门口一股凉爽迎面扑来,躺在平整的大土炕上伸展腰身,一身的疲乏顿时烟消云散;冬天外面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炕烧的暖暖的,一家人坐在炕上聊着家长里短,好不热闹。烧土炕可是个技术活,如果不太会烧炕,那么半夜就常有被冻醒的危险,每当落日余晖洒向窑洞时,奶奶就提上柴火,头顶绿方巾,用灰耙(一种烧炕用的工具),将柴火点着了送进土炕的每个角落里,顿时窑背上卷起一缕缕青烟。遇到刮风下雨天时,因烟囱排烟不畅,浓烟沿着炕洞口调皮的涌出来,使整个窑洞里烟雾缭绕,犹如进入了仙境,浓烟常会将烧炕的奶奶和坐在大火炕上的我们熏得泪流满面,吭吭的咳。土炕不仅承载着一家人的休息,更是妇女们为一家老小做衣纳鞋地方,只要一有空奶奶就会坐在靠窗的炕头拿起针线缝衣解决一家人的穿戴问题。
窑洞顶部的用处可就更大了,大多数人家将窑洞顶部作为晒麦子碾场的地方,我们将此称作为大场。有句话叫“车马常从屋顶过,只闻鸡犬不见人。”说的就是窑洞的大场。所以每到农作物快成熟时,人们就会拉着石碾子将窑洞顶压的平整坚硬,随着农作物的成熟,大场也开始忙碌起来,碾麦子、晾谷物、晒玉米一直到秋天的最后一粒谷物入仓,大场里总是热闹非凡,人们赶着牲口拉着石碾碾麦子,或用拖拉机在大场里碾场,也丝毫不影响窑洞里安睡的幼儿。
作者简介
本期责任编辑:方天
三秦文学团队
文 学 总 顾 问:鹏 鸣
平 台 总 顾 问:边士刚
平台 法律 顾问:李木子
顾 问: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宣传推广:鼎 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总 编: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 编:白云故乡 杨洪民 高 涛
副 主 编:长青山人 陈杰
编 委:水云天 唐桂英 米兰花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刘旭平 冯 彪 谭文群 刘军英
王宝群 润 隆 梦而诗 张晓强
孙传志 吴风平 莲 生
秋日私语 秦岭人家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