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史记】王鸿绪《明史稿》:以退休之臣,独任艰巨,史事赖以不坠,其功实伟(上)
华亭王氏乃当地望族,王广心为顺治六年进士,官至巡仓御史,他的儿子王顼龄、王九龄、王鸿绪也均为朝官,叶梦珠《阅世编》中称:“一家父子四登科,三入词林,亦吾郡近来科名最盛者。”故杨钟羲在《雪桥诗话》中称:“江以南望族,太仓王氏,海宁陈氏而外,莫如华亭王氏,里人名其第曰竹竿汇。”
王广心的这三个儿子以王鸿绪在后世最有影响,这不仅是因为他为康熙十二年的榜眼,同时他还跟《明史》的纂修有着很深的关系。对于《明史》的修纂,王鸿绪几乎耗尽了一生的心血,然而在后世,他得到的却大多是骂名。此事堪称中国史学史上一个奇特的事件。
王鸿绪天资聪颖,张伯行为其所写的《户部尚书王公墓志铭》中称:“于乡就塾读书,一目数行,超悟不凡。”而其年轻时,在诗学方面也很有天分,周茂源在《横云山人集序》中称:“十五工制举艺,乡之儒者争避之。二十工为诗,乡之号为诗人者又争避之。”而著名诗人龚鼎孳在为王鸿绪的《横云山人集》所作序言中亦称:“今季友齿仅若士衡兄弟耳,乃览其诸体高言何绮,逸思如云,原本风骚而一谐于古人之风格。云间代多俊人,因当以第一流相品目也。”徐世昌在《晚晴簃诗汇》中认为龚鼎孳的评价很客观,不属溢美之词:“芝麓序其诗,谓其'原本《风》《骚》,一谐于古人之风格’,非阿好也。”
王鸿绪编纂《明史稿》三百十卷目录三卷 清乾隆敬慎堂刻本,卷首
王鸿绪在15岁时就学会了考试技巧,难怪他能考中榜眼。故无论其答考卷还是作诗,都让当地人避之不及,否则很容易把自己比下去,而龚鼎孳更把王鸿绪视为第一流的人才。诗人宋琬在《横云山人集序》中也认为王广心的三个儿子以王鸿绪最具神采:“农山有子三人,人皆贤而有才。长颛士弱冠登贤书,次子武声籍甚诸生间,而季友年最少,长身玉立,丰神朗奕,工诗善行草。人以为有王子敬之风。花晨月夕,兄弟自为酬倡。农山顾而乐之,为评次其高下得失,往往夜分乃罢。门以内雍雍如也。”
王鸿绪考中进士后,于朝中为官,关于他早期的经历,《清史稿》中称:“王鸿绪,初名度心,字季友,江南娄县人。康熙十二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十四年,主顺天乡试。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翰林院侍讲。十九年,圣祖谕奖讲官勤劳,加鸿绪侍读学士衔。”
早年的王鸿绪对工作极其认真,《清史稿》中有如下载:“时湖广有朱方旦者,自号二眉山人。造《中说补》,聚徒横议,常至数千人。自诩前知,与人决休咎。巡抚董国兴劾其左道惑众,逮至京,得旨宽释。及吴三桂反,顺承郡王勒尔锦驻师荆州,方旦以占验出入军营,巡抚张朝珍亦称为异人。上密戒勒尔锦勿为所惑。方旦乃避走江、浙,会鸿绪得其所刊《中质秘书》,遂以奏进,列其诬罔君上、悖逆圣道、摇惑人心三大罪。方旦坐诛。”
王鸿绪编纂《明史稿》三百十卷目录三卷 清乾隆敬慎堂刻本,康熙圣旨1
当时湖广地区有个叫朱方旦的人,此人自号二眉山人,他杜撰了一部《中说补》。也许是想效仿文中子,他聚众授徒,有时多达几千人,此人称能预知未来,能断人善恶吉凶。当地巡抚董国兴斥责他邪道蛊众,于是将其逮捕押送到京城,但康熙皇帝却宽免了此人之罪。等到吴三贵反叛时,顺承郡王勒尔锦驻军荆州,朱方旦又故态萌生,勒尔锦和当地巡抚张朝珍都很信服此人,玄烨闻言后秘告勒尔锦不要受朱方旦的迷惑,朱闻此讯逃到了江浙一带躲避。此时王鸿绪恰好得到了朱方旦刊行的《中质秘书》,王可能发现该书有很多蛊惑人心之处,于是将此事奏报给皇帝,为此朱方旦被擒获后处死。
从这些早年的所为,可见王鸿绪的行事方式,因此他受到了皇帝的重视。在康熙二十一年,他转为侍读,由此而成为皇帝身边的人。为此他被任命为《明史》总裁官,转年又提拔为内阁学士,任《大清会典》副总裁。康熙二十六年,王鸿绪被提拔为左都御史,他在此任上弹劾过多位名臣,为此他也得罪了不少人。后来因丁父忧他返回家乡,康熙二十八年,他准备回朝候补时,左都御史郭琇弹劾王鸿绪与高士奇招权纳贿,他跟其他几位官员皆被休官。此次有人揭发他受贿五百两白银,为此有关部门调查此事,正在此时,康熙帝下谕旨,竟然使王鸿绪得以免罪而被释放。
康熙三十三年,在王熙和张玉书的联合推荐下,王鸿绪被康熙帝以特旨征召,再次任明史馆总裁官。于是王鸿绪来到京城,跟同时得到任命的陈廷敬、张玉书等人商议编纂《明史》之事,他们决定将初稿分工审核。陈廷敬负责本纪部分的编纂,张玉书负责志和表的部分,而王鸿绪则负责修改史稿列传部分。等各自修纂完毕后,再合在一起进行总汇。
王鸿绪编纂《明史稿》三百十卷目录三卷 清乾隆敬慎堂刻本,康熙圣旨2
此后王鸿绪把万斯同请到家中,共同来修润此稿,同时他又请来了钱名世做万斯同的助手,共同参加史稿的修订。然而到了康熙四十一年,万斯同去世了,王鸿绪只好独自来修订史稿中的列传部分。
到了康熙四十八年,《明史》稿还是未能修订成书,而《明史》的监修官熊赐履仅将未完成稿稍作整理就献给了皇帝。正在此时,王鸿绪因为参与立太子事而被再次免职。康熙四十七年,王鸿绪转任户部尚书,此年冬季皇太子胤礽已被废黜,朝廷下旨让大臣保奏皇太子,王鸿绪和内大臣阿灵阿、侍郎揆叙等人举荐皇八子胤禩,为此引的皇帝震怒,朝廷下召严辞谴责,王鸿绪以原品解职。昭梿在《啸亭杂录》卷四中载有此事:
理密亲王既废,储位久虚,仁皇帝因命众王大臣保立东宫。时允禩党羽布满中外,王鸿绪后至,掌书“八”字以示众,众遂共保廉亲王为储位。仁皇帝震怒,问首谋之人,众莫敢对,以马太傅齐首衔,故问拟大辟。因谓众曰:“朕必立一刚坚不可夺志之人为尔天下共主。”盖谓宪皇帝也。
王鸿绪编纂《明史稿》三百十卷目录三卷 清乾隆敬慎堂刻本,康熙圣旨3
看来王鸿绪站错了队,他串通一些人想共同推举胤禩,但违背了康熙帝的心愿,这正是他受到免职处分的原因所在。然而此时的《明史》还未编纂完毕,故朝廷同意王鸿绪带着列传部分稿件返回家乡继续编纂修订。王回到金山后,用了五年时间纂修此稿。为了保证稿件的质量,他请名儒李因笃来负责审稿,李富孙的《鹤徵录》中载有此事:“(李因笃)精熟前明一代事迹,史馆无能及者。授职数月,乞归养母。后横云山人史稿成,欲先生正之。时老病在床褥,令二人捧稿,朗诵于枕侧,先生呼日:改。即加窜易涂抹,半载而毕功。”
李因笃病的已经不能起身,因此无法坐在桌前看稿,于是王鸿绪给他请来了两位助手,这两人轮流在李因笃枕旁读稿,李听到哪一段写得不对,就感一声改字。经过这种方式,李因笃用半年的时间将《明史稿》修改完毕。王鸿绪在康熙五十三年将修改好的《明史》列传稿誊录完毕装订成册,而后呈献给皇帝。同时他还给皇帝写了一篇奏章,丁进军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出了《王鸿绪事略清册》,其中有《王鸿绪为进呈明史列传全稿事奏折》,王在此折中首先称:
切(窃)臣一介坚儒,毫无学识,荷蒙圣恩拔擢,滥列词林,恭遇我皇上稽占右文,特征宏博之才,爰辑有明之史。臣以现居馆职,遴预分编,旋蒙特命臣汤斌、臣徐乾学、臣鸿绪同充总裁官,偕先总裁臣叶方蔼、臣张玉书互相参订,朝夕编摩,不敢懈逸。只因明代传国既久,朝野记载实繁,蒐讨难周,删润不易,间成数卷,未获全书。及臣回籍多载,仰荷恩召,重领史局,而前此纂辑诸臣已罕存者,惟大学士张玉书为监修、尚书臣陈廷敬为总裁。臣以学浅,参与其间,方惧不克胜任,难以上副主知,乃复荷特赐敕愉,勉励有加,益增愧悚。时公议臣玉书任志书,臣廷敬任本记,臣任列传,各专一类,然后会核。臣以食俸居京。此二臣得有余暇,删繁就简,正谬订讹,如是数年,汇分卷次。
王鸿绪编纂《明史稿》三百十卷目录三卷 清乾隆敬慎堂刻本,康熙圣旨4
王鸿绪讲到了他跟汤斌、徐乾学等人被任命为总裁官之事,而后他又跟叶方蔼、张玉书等人尽心尽力编纂《明史》。但王强调,因为明代的国祚较长,再加上杂史太多,所以此书编纂较慢。他又讲到了他跟张玉书、陈廷敬分工编纂之事,之后他又提及熊赐履未经详细审核就献上未完稿的错误:“而大学士熊赐履续奉监之命,微臣列传诸稿,即备录以往,仍具陈缺略者尚须撰补,成篇者尚待校雠。后臣赐履具折进呈,臣廷敬及臣皆未参阅。夙夜循思,惟恐臣稿尚多舛误,赐履未及厘正,有负皇上任使至意,咎何可辞。”
接下来,王鸿绪又提到他二次解职后,全力编纂《明史稿》的情形:“自蒙恩归田,欲图报称。稍尽臣职,因重理旧篇,搜残补缺,荟萃其全。复经五载,始得告竣,共大小列传二百八卷,其间是非邪正,悉据已成之公论,不敢稍任私心臆见。但年代久远,传闻异辞,臣未敢自信为是。”接着王鸿绪又夸赞皇上绝顶聪明,而后王又说到自己费三十多年之力终于编完了列传全稿,而后将誊新稿装成六个函套,命儿子王图炜进呈给皇帝:
伏惟我皇上文武圣神,聪明睿智,建千古未有之丰功竣德,焕千古未有之制作文章,比年内府诸书刊行,天下无不钦为瓌宝。而史记胜国之兴亡,尤为世所欲睹者,明史之成,端在今日。臣本乏文采,第以祇承简命,前后编纂三十余年,幸际昌期,不辞芜陋,谨缮写列传全稿,装成六套,令臣子现任户部四川司员外郎臣王图炜恭赍进呈御览。伏冀万几余暇,特赐省观,并宜付史馆,以备参考。倘百谬之中或有一是可采,则于史书不无小补,而臣之寸心亦获稍安,感戴弘仁永永无极矣!至于卷帙浩繁,抄录不能无误,虽屡经校改,恐难尽净,仰折圣慈宽宥。臣不胜惶悚待命之至。谨奏。
王鸿绪编纂《明史稿》三百十卷目录三卷 清乾隆敬慎堂刻本,奏折
皇帝收到此书后,命臣下转给明史馆,但转年皇帝又将王鸿绪召回,加入史局修书。同时他被任命为《诗经传说汇纂》以及《省方盛典》的总裁官。王鸿绪此次被召回的原因,跟陈廷敬和张玉书等总裁官的去世有一定关系,因为此时的明史馆已经没有真正的管理者,实际工作已经停了下来。面对此况,王鸿绪只能独自一人来审阅修订《明史稿》的全稿。王鸿绪将该稿的其他部分也作了调整,明史馆后期馆臣杨椿在《再上明鉴纲目馆总裁书》中称:“旧志《河渠》《食货》《艺文》《地理》删改之,其他具仍其旧,表则去《功臣》《戚臣》《宦幸》,而改《大臣(上)》为《幸辅》、《大臣(中、下)》为《七卿》,惟《诸王表》与之同。”
看来王鸿绪将陈廷敬和张玉书所纂之稿作了部分调整,而后他编纂为《志》七十七卷、《表》九卷,同时他将康熙五十三年进呈给皇帝的二百零八卷《列传》也取回再作修改。他将《列传》改为二百零五卷,之后又修改了原稿中的《本纪》,然后他将这些修改稿汇在一起,成为《明史稿》,总计三百一十卷,在雍正元年六月进献给皇帝。
王鸿绪编纂《明史稿》三百十卷目录三卷 清乾隆敬慎堂刻本,奏折落款
王鸿绪在进献此稿时,写了篇《为明史告竣进呈事奏折》,其在此折中称:“臣年将八十,以正卿备员馆职。获睹新猷。窃幸圣人继治,庆忭非常。伏念臣昔年曾奉先帝敕书,签修明史一事,至龙飞雍正元年四月告竣,敢缮写进呈,敬陈始末。”可见,《明史稿》完成于雍正元年四月,而对于编纂本稿的来龙去脉,王鸿绪在该奏折中有如下说法:
自康照十七年先帝召试天下宏博之士,选授翰林分纂明史,数载未成,蒙先帝特命臣汤斌、臣徐乾学、臣鸿绪同充总载官,偕先总裁臣叶方蔼、臣张玉书互相编摩,渐成数十卷。及臣回籍,特蒙先帝恩召,重领史局,时大学士臣王熙、臣张玉书为监修,尚书臣陈延敬、臣张英、左都御史臣鸿绪为总载。复荷颁赐坐名敕书专其责任。臣英以内廷无暇,臣玉书以先为总裁任修志书,臣廷敬任修本纪,臣任修列传。既大学士熊赐履续为监修,赐履随独进史本,于明事缺而不全奉先帝裁定。而诸臣各有阁部职掌,臣亦续奉命入直南书房,兼历工、户二部事务,然与史事不敢辄废。迨四十八年春,奉旨以原官假任回籍,遂发列传史稿细加删润,于五十三年进呈先帝,蒙俞旨宣付史馆。随于五十四年春,特召来京修御纂诗经告竣,又蒙先帝点充省方盛典总裁。今书业编成多卷,俟公阅后启奏外。惟明史止存臣一人,而本纪、志、表俱未有成稿。臣夙夜纂辑,汇成全史,以仰副先帝之明命。计自简任总裁,阅历四十二年,或笔削乎旧文,或补裰极其未备,或就正于明季之老儒,或咨访于当代之博雅,要以恪遵敕旨,务出至公,不敢无据而作。今合订纪、志、表、传共三百十卷,谨录呈卸览。
王鸿绪编纂《明史稿》三百十卷目录三卷 清乾隆敬慎堂刻本,奏折目录
王鸿绪在简述《明史》的编纂过程中,谈到了此事的后期真正管理《明史》者仅余他一人,而此时《本纪》《志》《表》等都未成稿,所以他自担此责,将此稿缺失部分补完。王鸿绪说自己参与编纂《明史》的工作前后达四十二年之久,而这个过程中他既修改了别人所撰写的旧文,也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同时,他还找到了一些明末老儒向他们咨询一些史料,也请当代的博雅人士进行修订,最终才完成了这部大稿。王鸿绪在此折中又称:“惟皇上学贯天人,博极经史,以臣之见识短浅,文词芜陋,自愧难以行远。异日弘开信局,重定信史,臣书或可备参之万一而已。但卷帙浩繁,缮写多人,虽经较阅,不无谬误。伏祈强明涵宥。又,臣筋力衰颓,耳浙重听,恐启奏时失机,故循例赍本与书投通政司转送内阁,合并来明。”
王鸿绪谦称自己见识浅陋,稿件写得并不优美,但他认为有一天重开明史馆时,他的这部稿件可以作为参考。但他同时称,因为此稿部头较大,所以他请了多位誊抄人,虽然他看过誊抄稿,但也还是有错误在,他请求皇上原谅。同时王鸿绪向皇帝报告说,因自己年近八十年老力衰,再加上耳朵已经有重听,所以他不敢直接献给皇上,故请相关部门转呈。其呈上此稿的几个月后,也就是雍正元年八月十五日,王鸿绪病逝于北京,终于79岁。皇帝命臣下写了祭文,此文中对王鸿绪有如下夸赞之语:“尔王鸿绪性行地良,才能称职,历阶司农,素著勤劳。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谕葬,以慰幽魂。”
由以上可知,《明史》的编纂从顺治二年开设明史馆以来,直到清乾隆四年刊刻成书,前后达95年之久,故《明史》可谓是中国正史中编纂时间最长的一部。该史馆开开停停总共有四次之多,在此期间更换了五任监修官、七任总裁官,而王鸿绪应该是参与此事时间最长的官员。虽然《明史》没有完成于他的生前,但正式刊刻的《明史》确实主要参考了他所编纂的《明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