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老师】丁向红:第一人称与表达方式 —— 从《岳阳楼记》管窥表达之妙

友情提示:此平台由华语教学出版社旗下一堂作文课创办,每天推送名师专栏、考试政策、学习资料、高分技巧、家长经验,成功关注,即可订阅。

丁向红:苏州市甪直甫里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育硕士,教龄20余年。曾主持校文学社工作,现主持开展校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发表教学论文3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多篇。

《岳阳楼记》和许多散文一样,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我”无处不在,各种表达内容因“我”滤色滤光,所以阅读写作时不能丢开“我”的背景。

“我”,范仲淹,在庆历三年同韩琦、欧阳修等人提出了改革时政的十条纲领,既“庆历新政”,矛头直指当时的保守派统治集团因循守旧、贪赃枉法。这使得保守派势力对他怀恨在心,庆历五年范仲淹遭陷害,降职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岳阳楼记》是范被贬邓州后一年(庆历六年)所作。此时“我”和滕子京都是迁客,和历史上的贬谪官员有相同处境,但却呈现不不同的画风。

一、简明叙述好友政事

第一段记叙了滕子京到巴陵之后的丰功伟绩。虽说滕子京凭借自己的才能第二年就使巴陵面貌一新,政绩斐然,但作者却只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字一笔带过,就连原本应作为文章主体的对岳阳楼修缮的经过、成就等也仅仅使用“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二句点到为止。

但这两点看似不动声色地叙述,却在措辞中流露出对好友的赞赏,赏其才干杰出,赏其心胸阔大;而好友扩建岳阳楼,镌刻唐宋岳阳楼诗赋,索讨文章,并刻其上,则是诚殷的信任,但实在是个不小的挑战,如何写出同等分量的文章?

叙述虽然简单,但叙述的内容正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关键词是谪官、政绩、增制、刻诗。谪官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下车伊始,勤政爱民,滕子京是一种类型。而历来流落于此的迁客骚人如何?从他们留下的吟咏岳阳楼的诗赋可知。这为后文评价他们的文章人品做了个引子。

二、宏观描写洞庭景观

但作者并不在洞庭湖,如何描写?通过阅读唐贤今人的登高诗赋想象。首先“我”认为巴陵美景,“在洞庭一湖”,这也是登岳阳楼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象,既扣题“岳阳楼”,又扣第一段地点“巴陵”。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空间上描摹了洞庭磅礴浩瀚、广阔浩渺,时间上朝晖夕阴、千变万化。这既赞美了洞庭景观,又将是下文具体想象写景内容的总引。

这些景观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承上高度概括评价唐贤今人作品的内容。也巧妙地转移作文侧重点,洞庭位置特殊,“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南北通航枢纽之地,“迁客骚人”大多会集于此。“我”关心的不是他们写的景多真多美,而是观览景物时的情感“得无异乎?”用揣测的疑问句引起下文的写景、议论与抒情。

三、揣测想象览物情

三四两节写景阴晴不同,情感也相应悲喜不同。但共同的是情绪受外界自然环境影响,跳不出小我得失荣辱的狭隘,这是一般迁客骚人的特点。但是这么理性地概括议论,将失去美感,在描写中抒情,情景交融,但是没有登览洞庭湖景观,如何描写?

“若夫”“至若”这两个词在每节开头引起下文,是“像那”“又如”的意思,展开写景的想象。艺术性的想象不能是胡思乱想,那应该是江南湖景的缩影吧!

写“以己悲”的段落中,作者力求勾勒出一幅阴沉、昏暗、恐怖的画面。为此,作者写了阴雨、寒风、虎的咆哮、猿的哀鸣……写“以物喜”的段落中,作者又用和煦的春光、荡漾的碧波、皎洁的月光、跃动的游鱼等事物,一同组成了一幅开阔、光明、欢快的画面。作者用敏锐的眼光选择极具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点染,“以偏概全”,既写出了景色的特点,又能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余映潮分析三、四小节的这两段文字,描绘了两幅互相映照的图画,气韵生动,意境美妙,它们貌似一幅长长的对联,既对称,又对比,含义丰富,情感如江流直下,动人心魄。整齐的四字句式在灵活的换韵中充满着节奏感、韵律美。比喻、拟人、夸张等形象的语言,虚实相生,动静、明暗、视听嗅结合,使读者获得如身临其境的直觉感受。

上述画面,根据唐贤今人诗赋想象“登斯楼”所见悲景乐景,作者据此概括他们联想到个人的处境,或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悲,或因“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而喜。景与情交融,对比中有统一,这都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四、探求议论仁人心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直言曾经探求过古仁人的情感思想;“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与上面两种情感不同,探求的、推想的语气使下文的观点客观。

“何哉”的疑问,引出观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不管是否贬谪,只是“忧”国“忧”民,而不是为“己”而“悲”,展现了儒家博大的胸襟,大我的人格力量,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这正是与迁客骚人不同的原因。

“然则何时而乐耶?”进一步的探求,引出相应的推想,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在天下人乐之后乐,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政治抱负,也含蓄地抒发了个人的政治理想。

“噫!”深深长长的感慨。“微斯人,吾谁与归?”寻觅的疑问,既表达了以古仁人为学习的榜样,又暗暗呼应前文叙事中对滕子京的赞赏,他和古仁人一样不因个人的得失宠辱而“悲喜”,而忘却为官使命。

引人深思的串串疑问,引出深刻的答案,这些构成作者针对同为迁客骚人在遭遇不幸时的表现的反思与推究,寻找着让他满意的为人为官者的答案。这些都落在记叙滕子京岳阳楼重修这件事上,若即若离,但在别开生面的想象、批判中抒情,使本篇成为至今难以超越的绝唱。

由“我”迁客骚人的特殊身份出发,综合运用叙述、想象、评价、抒情,在探究人性之问中完成全篇丰实内容和精巧结构的融合。没登过岳阳楼又如何?一样写出经典名篇!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