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行说”与西方“四根说”的区别

“五行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了解传统文化,不能不懂五行;而了解五行,也自然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但是,由于现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已经很大程度上被西化,实际生活场景与古代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理解“五行”以至传统文化时往往会遇到不少无形的障碍。

有趣的是,与中国的“五行说”相对应,西方也有“四根说”。这两种学说都构成了古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

四元素|百度图片

这里我们结合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有关知识,对中国“五行说”与西方“四根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或许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会。

01 “五行说”的提出

“五行说”出现于西周时期。从文献上说,最早见于《尚书·周书》的《洪范》篇中。这篇文献记载的是武王伐纣取得成功之后拜访箕子,向箕子请教如何治国理政。

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五行的观念: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要说明的是,“行”表示的是纵横道路。五行就是五条路,引申的含义是五个类别。所以,五行说其实是古人对宇宙万物进行的一种大致的归类。

可以说,五行就代表了事物的五种类型。对于流动向下、燃烧向上、植物曲直、熔化从革、土壤稼穑等不同的物性,人们必须尊重、顺应它。

02 “四根说”的内容

“四根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35年)提出的。

他说:

你首先要听到那化生万物的四个根:照耀的宙斯,养育的赫拉,爱多纽,以及内斯蒂,它的泪珠是凡人的生命之源。

这里所说的宙斯、赫拉等都是古希腊神话中影响很大的神。四个神分别代表了火、气、土、水四种物质元素。

在恩培多克勒之前,关于世界的本原,曾经有“哲学之父”泰勒斯提出“水”,赫拉克利特提出“火”,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到了恩培多克勒,则又加上了“土”,就构成了四大元素。

“四根说”在西方文化中影响甚为深远。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曾拍摄了一部科幻片《第五元素》,就是在“四根说”的基础上演绎的。

其中所谓的“第五元素”,就是在火、气、土、水四种地球元素的基础上又增加的来自外星的力量。

03 “五行说”与“四根说”的比较

上面介绍了“五行说”与“四根说”,这里总结概括一下: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根:火、气、土、水

接下来我们逐步深入地比较两者,可能发现有几点有趣的差别:

  • 第一,最明显的差别,当然是数量和内容不同。一边是五个,一边是四个,五行的内容更丰富。

其中,两者相同的是都有水、火、土;不同的是,中国的五行还有木、土,而西方的四根则多了气。

  • 第二,内部的结构和关系不同。

五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严谨的顺序,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汉朝大儒董仲舒就曾强调: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

五行的正确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今天人们常说“金、木、水、火、土”,其实是打乱了顺序,只是说起来顺口而已,真正懂五行的人是不这样说的。

五行不仅有严格的顺序,而且相互之间具有“比相生而间相胜”的关系。

一方面,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序列渐次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另一方面,也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序列间隔相克,即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金胜木,水胜火。

相比之下,四根的关系则简单得多。恩培多克勒并没有说明四根的顺序,反而强调四根各自独立,既不相互产生,也不相互转化。它们只是按照一定的量混合起来构成万物。

世界万物的生灭变换就在于四根或四大元素的结合、分离,而四根之所以能结合和分离,则是由于“爱”和“恨”。“爱”是结合的力量,“恨”是分离的力量。

在一个时候一切在“爱”中结合为整体,在另一个时候,每件事物又在冲突着的“憎”中分崩离析。”

  • 第三,形成的背景不同。
  • 不难发现,“五行说”是要把握世界万物的类型和规律,而“四根说”则更像现代意义上的元素。出现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者形成的背景不一样。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理解“五行说”,必须结合天文学的背景。五行的起源,并不是对山川草木、器械用具的概括,而是来自于星象。

    司马迁在《史记》之《天官书》中记载的一句话,可以充分说明:

    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上有太阳和月亮,对应着人间的阴阳;天上有水、金、火、木、土五颗行星,对应着人间有五行。所以,自有生民以来,历代帝王无不重视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历法。

    理解“四根说”,需要结合的则是物理学背景。相对而言,古希腊哲学家虽然也仰望星空,但是他们更关注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

    水、火、气的提出,以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和亚里士多德对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等进行的分门别类的研究,都是例证。

    现代中国人因为受西方文明浸染,往往无意识中是按照“四根说”的模式来理解“五行说”,把五行当作五大元素,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 第四,对应的时空观不同。
  • “五行说”对应的是一种整体的时空观。在中国古人的时空观中,时间、空间、方位以至万物、人体、社会等都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

    董仲舒在《五行之义》中说:

    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数也”。

    所以,木对应着东方、春天和肝,火对应着南方、夏天和心,如此这般,浑然一体。

    不仅如此,历代王朝的更替也可与五行相互比附,这就是“五德终始说”。一般认为,黄帝得土德,夏朝木德,商朝金德,周朝火德,秦朝水德,等等。

    “四根说”对应的则是一种分析的时空观。它只是提出元素的结合与分离形成万物的生灭变化,反之,也就可以把一个物体分析为构成的元素。

    同样,整个宇宙的时间、空间、方位也是各自分离的,时间是时间,空间是空间,时空和空间并不在一个维度上。

    这种时空观一直影响到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以为宇宙是永恒的、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各有维度,互不相关。

    如果用这种时空观来理解“五行说”,就会丢失大量信息,尤其会忽略古人那种用五行理解世界万物和人间变幻的独特视角。

    结语

    文化是有社会历史背景的。学习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最好能够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去把握其原初的含义。这样才能避免以今人的世界观揣度古人,在不自觉中造成理解的偏差。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欧洲哲学通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史记》,岳麓书社2011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