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教师评价“指挥棒”怎么变?
长期以来,教师评价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结果运用简单化、评价目的重“鉴定、分等、控制”轻“促进、改善、发展”等问题。“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呼唤着教师评价机制的变革。
新形势下,如何优化教师评价工作,构建科学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机制?围绕这一问题,《教育家》杂志邀请相关教育者进行了讨论。
赵德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建华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
陈春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胡平平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副主任
“双减”背景下,应从哪些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赵德成:中小学对教师的评价在内容框架上不会有太大变化,仍然注重德能勤绩等几个方面。根据“双减”政策要求,结合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特别强调——
一是聚焦重点,减轻教师负担。面面俱到的评价不仅会增加教师负担,而且会牵制教师成长。好的教师评价在着眼全面的同时必须明确重点,抓关键绩效指标(KPI),弱化甚至去除非重点的评价指标。只有教师评价做了减法,“双减”工作才有可能真正推动下去。
二是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人,为学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是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课后学业负担;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际获得感。
周建华:教师评价内容要突出直面“双减”的针对性。
一是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及反馈能力评价。一方面,要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做。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体现教师间的专业合作,年级统一设定标准,总体控制作业时间。另一方面,作业批改与反馈要落实落细。布置的作业要全批全改,除作文外的作业原则上要求当天完成批阅,最好当天反馈,最迟第二天反馈。对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全班性的讲评。
二是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具体涵盖教材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评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
三是课后服务能力评价。主要聚焦课后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包括看管服务、作业指导服务、特长发展及社团服务等。
四是家校协同能力评价。明晰教师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建设协同育人共同体等。
陈春勇:一是教育教学评价。将师德列为教师评价的首要内容,让学生、家长、同行等作为评价主体,客观评价教师日常品行表现。另外,学生增值成绩、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等,也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是学生作业布置评价。在按“双减”规定控制作业时间的前提下,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科学确定作业数量。显性作业,如练习题、检测题等,由各年级教研组集体创设、分层布置,鼓励联系社会热点创新题目素材和问题设计,并为任课教师提供适当发挥空间;隐性作业,如短文背诵、课外阅读、教材预习等,要适度降低所需时间和难度。作业评价采取抽检作业批改与反馈指导学生情况、学生调查、家访等形式,发现问题对教师及时警示、适当惩戒。
三是课后服务评价。重点评价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服务计划,是否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开展生活指导等。及时掌握家长和学生反馈,督促教师改进课后服务。
另外,评价还要关注教师课后执行补课禁令情况,对违规者严格依规处理。
胡平平:首先,对教师的评价应该遵循“四有好老师”标准框架,把师德师风放在首位。教师必须遵规守法,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德树人。
其次,要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一个教师应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上好每一节课,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并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发挥作业诊断、巩固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强制学生刷“教辅题”。
最后,要把对学生的“仁爱之心”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家境困难的学生和有严重负面情绪的学生。
评价方式单一、机械,是教师评价一直广受诟病的问题,
教师评价可以采用哪些方式进行?
赵德成:所谓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传统教师评价以主管领导评价为主,领导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很多学校都在教师评价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多主体评价,除了主管领导,还有学生、同事、家长等的参与。另外,还有些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应用成长记录、课堂表现性评价等新兴评价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改革在推动过程中也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多主体评价的分数受人情因素影响且难以整合、花费了教师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成长记录在评价中实际发挥作用不大,等等。
评价方式服务于评价目的,不能为了多样而多样。相对简单的评价,如果能达成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愿意接受的合理评判,是好事。评价方式多与少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简捷而高效。简捷,指的是教师评价方案能抓住KPI,易于理解且便于实施,不会让评价成为教师的一种负担;高效,指的是评价能达成准确可靠、公平公正的结论,能有效引领教师发展。与“双减”相联系,减轻教师过重而不必要的负担,是当前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小学教师评价需要在高效与简捷之间取得平衡。
周建华:教师评价是一项专业工作,评价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般要考虑以下几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一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二是同行互评,三是学生评价,四是家长评价,五是校学术专业委员会评价,六是校管理者评价,七是教研员及校外专家评价。
陈春勇:为保障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教师评价宜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兼顾绩效管理功能和专业发展功能。其中,定量评价着重教师工作量核算,具体包括学生成绩与增值及教师的带课节数、进修次数、科研成果数量和课后服务等日常工作量;定性评价侧重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能力及课堂教学展示,具体涵盖课堂观察、教师访谈、教师档案袋、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情况、专家反馈、教师反思、教师创新教学经验总结等。
教师评价要转变传统评价理念,变“扣分制”为“加分制”,激活教师潜能,激励“一直在进步”的教师,并通过制定人性化的管理规范引导教师逐步将其内化为自觉行为。同时,要创新评价工具和流程,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探索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纵向评价及师德和知识技能业绩等要素横向评价。
胡平平: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评价教师往往看的是所教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升学率,这种评价不仅方式单一,而且导向是“唯分数”“唯升学率”,亟待改革。学校要探索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家长、同事、督学、领导及社会相关群体,其中应以学生评价为主,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过程性评价每学期一次,结果性评价可以每学年或三年一次。评价的目的是推动改进、提高,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奖励、评职称的依据。
教师评价实践中还应该
注意哪些问题、遵循什么原则?
赵德成:教师评价是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议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系统设计,在不同的环节注意不同的问题。整体而言,在教师评价实践中,除上面已经提及的观点外,我强调以下四点——
其一,注重教师评价的诊断性与发展性功能。教师评价有两种重要的功能:一种是终结性评价,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与评定,评定结果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与绩效工资、奖惩、晋升等人事决策相联系;另一种是形成性评价,对教师的过程性表现及表现过程中的优劣进行分析,为教师更好地发展提供诊断性意见与建议。两种评价功能都很重要,但相对于教育质量提升与“双减”工作而言,形成性评价更重要。中小学在教师评价改革中要适度淡化奖惩,强调诊断与发展。
其二,用“五育并举”的新质量观引领教师评价。本轮评价改革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破五唯”,在中小学教师评价领域要重点破除“唯分数论”,用新的质量观引领教师评价,注重教师在分数之外对学生发展的贡献,考察教师在立德树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上的努力与成就。
其三,探索命题改革,改进学生结果评价。分数是体现教师教学实绩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打破“唯分数论”不是不要分数。中小学要深入推动凭教学实绩说话的教师评价新体系,必须探索命题改革,不再只是考察简单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这样的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导向、诊断和发展作用,使教师不再搞“题海战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其四,注重评价效率。“双减”的目标是减轻学生负担,但如果教师的负担没有减下来,就不能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下降。在“双减”背景下探讨教师评价,必须反复强调教育负担的整体消解,因此,教师评价要讲求效率,简捷一点,这样教师会轻松一点,中小学办学就会更有活力,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轻负高质发展。
周建华:一是评价目标的导向性原则。教师评价既要立足于教师现实的工作表现,又要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发展。
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原则。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让评价体系更为完整、客观、公正。
三是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原则。对于不同阶段的教师,我校提出了具有个性化的分类分层的评价要求,比如:面向初职教师的“启航工程”评价,重在教育教学合乎规范;面向骨干教师的“领航工程”评价,重在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特色;面向专家教师的“自航工程”评价,重在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多角度、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其提高教学能力、实现专业发展。
陈春勇:现行中小学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过于注重评价的诊断评判功能,忽视评价的交流促进功能;注重教学成绩评价,忽视综合评价和差异评价;注重奖惩性评价,缺少发展性评价和对教师的反馈指导与人文关怀;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为克服这些问题,教师评价应坚持科学的评价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针对不同学段、学科等的教育特点,分类设计、整体规划教师评价各环节,整合评价资源,协同推进,形成合力。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国家课程标准等规定,将教师的师德、绩效、专业发展等作为主要评价内容,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
二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要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客观公正,程序规范,同时加强教师反馈指导,促进发展。
三是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改进奖惩性评价,强化发展性评价,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教学表现,对教师开展发展性、差异性评价,有效发挥教师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
四是教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发挥多元主体评价的作用,引导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完善以教师自评为主,政府主导,社会专业机构、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水平。
胡平平:其一,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改进和提高,要运用好评价结果,注意正面导向,发现和弘扬优秀的人与事,而不是仅仅为了奖优罚劣。其二,要注意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不断肯定教师的努力和进步。其三,教师评价过程要注意不加重学校、学生和教师负担。可以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相结合,在学校评价中融入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评价如何真正发挥
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社会声望的作用?
周建华:一是确立促进发展的教师评价理念。教师评价的目的与功能不是“鉴定、分流、分等”,而是促进教师发展、提高和成长,进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双减”背景下,我们须牢固确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理念,用动态、过程、变化、发展、生成的眼光来看待教师,注重分析教师的专业成长轨迹和能力提升前景,注重对教师工作的反馈,使教育成为教师自我实现的过程,进而达成高标准的教学质量。
二是着眼教师评价体系的有机性打造。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内容聚焦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大维度,这是学校构建教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打造应着眼于有机性、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有效激励教师努力提升综合素养与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三是形成自我评价为主、他人评价为辅的多主体评价机制。通过开展自我评价活动,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教学优势,反省自己的不足。他人评价中的同行评价,对于创建教学与研究共同体、营造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提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有裨益;学生评价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学生主体精神与民主意识的培育创造条件。
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申诉程序。鉴于教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在开展教师评价时,务必切实保障受评教师的合理权益。当受评教师对评价结果不认同或不满意时,可以通过某种渠道或方法来反馈自己的意见。
陈春勇:首先,营造以人为本、民主协商的评价文化。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参与评价赋权增能。教师评价结果要让教师知晓并可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诉求,形成信任、协作的评价文化氛围。
其次,畅通教师多元发展通道。尊重教师自主权,从国家层面完善教师发展通道、政策,根据教师特长兴趣和岗位需求设计教学、科研或行政等多样化岗位,激励教师自我发展与超越。
再次,注重教师发展与学校规划管理深度融合。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目标的统一,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治理能力的提升。要改变教师评价侧重教学成绩的取向,细化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标准,兼顾教师专业发展和绩效奖惩。
最后,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完善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奖项,创设国家级教育最高奖、教师成就奖和年度教师奖等奖项,积极开展教学能手、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