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广州人【特辑】 | 架设海珠桥

新春快乐
问:如何每周收到《百年广州人》的文章?
答:点击一下题目下方蓝字“百年广州人”,一键关注,即可每周阅读《百年广州人》文章。
问:怎么样才可以参与每期的《回响》?
答:在每一期最下方,点击“写留言”,便可发表见解,本号也会选取部分精彩留言发布在下一期的《回响》里。
微信号:ACOC1990
(百年广州人)
让事实来细述历史,链接过去和未来;
用证据来观照生活,让一切有迹可循。
披露从清末到“文革”时期广州人的生活史。

1933年2月15日,珠江边人声鼎沸,广州市民遇上大喜日子——盼望已久的海珠桥通车了。这座连通广州南北的三孔钢梁桥,全长180米,宽18米,中间车马通道12米。 广州市民当然知道,大桥未建来往两岸就靠舟楫。一遇风雨波浪连天,惊恐万状。一江之隔的河南,进入现代社会后商业凋敝,文化落后,难与河北并驾齐驱。光绪年间,已有精明的广州人希望架设大桥,提出利用江岸对开的大礁石——海珠石(后已炸)架设桥柱,再横架桥梁贯通南北。那时没钱,计划只能搁浅。

1933年2月15日海珠桥开通之日

上世纪20年代末,陈济棠治理下的广州百业兴旺,河北的车马川流不息,市政当局要员,望着滔滔江水,叹息过后,再次萌生建桥愿望。当时,广州政府计划要变成“世界名都”,南北发达,非有铁桥不可。市长林云陔批准这个设想,由市设计委员会筹划。经考察、筹划,桥的位置确定在维新路(今起义路)直达河南厂前街,即南华东路,与今天的口号“建世界大都市”如出一辙,可能吗?!——珠江最狭窄之处,大概200米;维新路,作为城市中轴线,北连中央公园、市政府、纪念堂等,可以贯通四周。

没有桥的时候

讨论中有两种意见,一是传统的固定大桥;但有人提出,珠江地处冲繁,军舰帆船、轮渡货艇往来如织,固定式的桥梁对维持交通不利,桥底距离水面一高,两岸斜坡就拉长,闹市之中显得阻滞。热烈的讨论渐渐归于统一,建活动的大桥。
市政府很多人都到过外国视察、留学(孙科时期广州市政府的六个局局长全是真才实学的留学生),都见过世面,英国1779年在科尔布鲁克建了世界第一座铁桥后,世界的桥梁技术已得到很大发展,旋转式、高举式、推动式、开合式的都出现了。政府人员各抒己见之后,决定采用“开合式”:桥的两端向上展开,用64匹马力的电动机,一展一闭仅用5分钟。为减轻重量,桥面还可以铺木板,洒上沥青。桥上建大桥管理人的住宅,以便随时开启。

长堤

民国18年(1929年)春,向社会进行建造铁桥招标。应招的三家中,德国公司建筑费开口400万两白银,中国公司开价300万两白银,而美国慎昌洋行最经济——103万两白银。这家美国建筑商,在东北等地建设了不少大型项目,信誉度高,最终交与他们承建,监理是广州工务局。
人们都知道,建桥首先造桥墩。1929年12月1日开工时,当然照常规先钻探河床。炮口般粗的铁管,从水面垂直钻下,四周用木架支撑,再用钻机在管内旋转钻探。得知珠江的河床分为三层,上面为浮沙污泥,中间为细沙和黏土的混合,下层为红色硬性的黏土,无疑给施工方带来好消息,红色黏土可以大大增加桥的承载力。

这是为架桥起的木头架子,是海珠桥的雏形

珠江日夜经过不知多少大大小小的船,最高的达8米,外国的巨型轮船长达一百多米,桥墩的高度要以最高的船只为基础,加上潮起潮落的因素,以及大桥展开的承受力综合在内。至于桥身,横跨马路的部分也不容忽视。当时汽车格局娇小,更未见双层巴士,维新路口桥下的通道高5米,足可使汽车来往。1949年香港电影《珠江泪》一些镜头就在大桥通道里拍摄的。接着,有人提出,在长堤建一道斜坡,让车辆直接上桥。主意虽好,但东西之间车辆密集,上坡减少安全程度,还是放弃了。 最终,在河南段的斜坡为5%,河北段的长堤斜坡为1.16%,长堤另建人行梯级,人车分流,增加了安全度。

海珠桥

最后确定,海珠桥全长定为180米,桥墩4个,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之间的距离,各隔70米,桥中段开合处53米。建桥墩,本来是例行工程,但在珠江遇到了麻烦。
工程技术人员照例测定桥墩的位置。既然要在180米范围筑4个桥墩,根据从近而远的顺序,先测量北岸的桥墩位置。晚上,维新路人迹稀少,人们都进入梦乡。这时,一批人员进入维新路,到人行路面,先用精密钢尺,量一条长70米的直线,这其实是等于两个桥墩的距离。在线的两端,相隔数尺之处各设三角木架一个,悬钢线一条,利用两个吊砣挂在钢线上,将木架左右移动,使钢线与人行道在同一垂直面内。钢线末端各挂重砣一个,再拉直钢线……还有,要纪录晚上气温、白天气温,测量冷热收缩程度后,知道了广州的白天晚上温差没太大的差别。

中间的桥体矮了一截,这是可以升降的部分

1929年12月1日,到珠江拟定的地点筑铁架,进行打桩。先用钢的长桩打入,围上钢板做围栏,以免江水侵入;抽水,挖泥,将表面浮泥清去。抽着抽着,突然发现下面乱石无数,按原先的测量,这一层应是第二层,还不到硬石层。虽然地理状况也有例外,但这里布满礁石,横七竖八,高低不平(后建爱群大厦也为疏通河道炸过一大批礁石)。对沉底的石块,随即布下了炸药,一发令,碎石头冲天而起,炸得粉碎。再调起重机把剩余的乱石,清理到钢板之外。

开幕那天群众走过海珠桥,喜气洋洋。

这时,才发现奇怪的事情:挖下去居然还有人工制作的水泥的三合土。大家惊呆了,这才发现,前面的石头是人工铺下的。从怀疑、猜测到证实,仔细分析,断定光绪时曾经试图建桥而未能成功的铁证。于是,把三合土凿碎才再往下清理。过去,只听说前人想建桥,不知道还真的动工了。果然,再发现打了许多木桩,甚至有旧时的桥基。那时的人们,居然也想到从这个地点过江,实在是不谋而合。这回大家真的相信了,一查资料,确定是光绪时所为。可惜清时未有科学论证,更没有资金,失败是自然的了。广州人的先辈,连通河南河北,与今人是如此一致,大任终于落到这一代的肩上。

墙上桥下,电灯电话

残余的木桩,被人一根根拔起,用水泵抽出浮泥,再用水柱猛冲,冲出的泥土一化验,是实土。接着,用0.3米的大型四方松木桩,用5吨汽锤打下,汽锤强力地一下一下捶打,一直到木桩不能进入为止。随后,三合土像巨流,倾斜进桩孔,一次,两次,三次……第一个桥墩基础终于成功了,人们把这消息传遍广州城的大街小巷,引来多少大人小孩白天到现场观看,都盼着珠江铁桥接通那天。毕竟,成功指日可待了。

那时车少,老百姓过桥自由自在

1931年1月底,建第二个桥墩,谁也没有料到出了意外。

按原先的程序,当外围的钢板已深入河床之下7厘米,连上面高度共17厘米。到向实土层打桩时,也用7厘米的方桩。汽锤虽然3吨,但打下桩头时,桩身有一喷水气管,能将泡在桩头里的水先行吹开(那是气压机喷出的气),汽锤才往下打。桩头没有水浸,打得更稳当。工作时,汽锤上下自如,当、当、当,绝没有水的阻力。气压机对多余的空气装入储存,以备使用。这天,又到了不能再往下打的时刻,该开始倒放三合土了。

三合土倾斜而下,倒了3米,围里的水也源源不断地被吸出。突然,不知那里来了一股强大的魔力,有如旋转的气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如同爆炸般的旋转力,把围档里那3米高的三合土的基础,还有木桩百余条,一块儿连根拔起。那雷霆般的魔力,使人们吃惊地瞪着而无能为力。直看着围里的一切,旋转、拧曲,直到被抛出水面。顿时,现场凄风苦雨,周围的人目瞪口呆,好像看见苍龙怨恨人们打扰它安宁的生活,窜出来发威。
慌乱过后,工程技术人员作研究,结论是,水被抽出围后,围内的封闭使浮力大大加强,正如钢铁巨轮,虽然重,也可以被浮力顶出水面。经计算,浮力之大,比全座围档内的全部设施还大百余吨,加上汽轮来往,激起的水力、风力摇荡,地基桩木连带摇动,以致花费了几个月的劳动全部化为乌有。底层的红色硬土,其质与石头无异。桩头用木当然不行,看来要镶上钢嘴。

群众走上海珠桥,第一次从高处望珠江,怎么也看不够。

只好重头再来,木桩都安上了钢嘴。机器一开动,卜、卜、卜,巨大的声响向下面捶,捶了很久,仍然没有进入红土的毫厘,加大马力,卜卜卜,钢铁的桩嘴竟然全断裂了。这时才知道,红色硬土竟然真的如此坚实。

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难题是,硬土土质结构,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决定换个角度——不钻了,改用“铺垫法”。进行试验时,用角铁组合成一根大铁柱,底部连一块2平方英尺的大铁板,放在硬土上,再加14吨的重量,准备压5天5夜。结果,压了3天,下沉了2.5厘米,就岿然不动了。这个结果,给人们带来莫大的喜悦,庆幸找到铺垫法制服珠江。

小艇怡然自得

新的方法推动了下面的进程,将围内陆脚沙石清理干净后,下沉一个大铁箱。装有5米多厚的三合土,作为地脚,抽水。上次的围档重量不够,这次向粤汉铁路借用了钢轨,加压在围档之上,等于饭碗上放一堆筷子,使其重量大于最高潮时水的浮力,这次终于取得了成功。有了两次经验,南岸的桥墩建造得非常顺利。在3年多的施工过程中,建四个桥墩占去两年多。

航拍珠江第一桥

安装桥身当然是顺理成章,钢材1700吨,全是西门子马丁钢,从外国造好拿到广州装配。铸铁和助力钢筋85吨,用上这些优质钢材,桥的保固期可为30年。架设时,两个桥墩之间的江上,4厘米厚的木板列成一排,每排距离10余尺。上面也横架4厘米厚的木板组成的木排,用螺丝收紧,用斜架木板加以牢固,这就成了建筑托架。人站在上面安装的钢铁部件,每件都编了号,像孩子玩积木一样,逐件对号入座,然后下窝钉。一旦错了就要拆,其烦扰不想自知。毕竟,重的那些大件有10多吨,全靠起重机的长臂。窝钉用空气压力推动铁锤,非常服帖。

雄伟的大桥终于建好时,潮水也日夜为它鼓掌。广州市民包括珠江上的那些船家,欣慰地看着这伟大的作品。桥宽18米,各留3.3米作人行道,桥体可负重20吨的货车,两辆往来。载重量平均每平方英尺100磅,人行路每平方英尺则承受80磅,另加25%作为震动力。还特别考虑安全因素,大桥展开时,即使遇80千米时速的暴风,展力也不受影响。大桥每天开启三次,若非指定时间开启,须付10元,军舰等当然免费通行。

划龙船的时候,群众特地从海珠桥下通过,多么写意

1933年2月15日通车之时,广州城万人空巷,香港、澳门以及海外侨胞都组团回来,看羊城千年第一座珠江大铁桥的诞生,胡汉民在桥上题的“海珠桥”三字,每个一平方米,熠熠生辉。巴金先生在1938年来广州多次登上海珠桥,写的《海珠桥》一文中说:“我在中国都市里见过的铁桥,这算是最大的一个了。”

广州的河南河北,终于连成了一片。


多么美丽的海珠桥,巴金说全国都没有过这么大的桥

附录
海珠桥开通那一天
林子雄
提起海珠桥,我听邻居年迈的邵姨说,大桥开通那天,当时刚满12岁的她,随父母去看热闹。海珠桥是横跨珠江第一桥,它的建成,结束了只能靠坐船才能过渡的日子。
隆重庆祝大桥开通的典礼,市政府选定于2月15日举行,市民纷纷奔走相告。这天是广州市政府成立12周年纪念日,特地安排三项大活动:上午10时广州市展览会在观音山五层楼开幕,内容关系市政发展革命纪念并农工商诸务。
下午1点为海珠桥开桥礼。3点是河南海北电厂开机礼。其中,以海珠桥开桥礼最为热闹。上午,南北两岸已经有警察和男女童子军负责纠察,十几万人扶老携幼前往观礼,人山人海,几无立足之地。邵姨记得,桥上镌有胡汉民题写的“海珠桥”三个大字。而最具有创意的是,开桥礼上请了广州市杰出耆老来引导市民过桥。所谓杰出者有“三个最”,即年龄最大、身体最健和子孙最多。通过推举,最后选出了三位百岁寿星:最年长的黄伟已有105岁,还有黄邓氏、刘麦氏(均生于清道光十四年),及雷伍氏、梁达樵、邝超康、邓李氏、马苏、伍黎鸿福、黄中理、连幼道、陈李怀修、方广、陆时英共14个老人作为引导。
开桥礼上,市长刘纪文致开幕词,他说衣食住行是民生四大需要,而行尤不可忽视,因为交通是经济的命脉,欲发展经济,必须先发展交通,所以总理(孙中山)在《建国大纲》里曾有“修治道路以利民行”的话,遵照此指示,广州市兴办市政,交通日臻便利,地方逐渐繁荣,靠的是领导有方和全体市民的赞助。但这只是局部的发展,本市因有珠江的分隔,两岸交通非常不便,河南发展受阻;若遇风雨,江上交通断绝,且险象环生,因此建设海珠桥势在必行。今天的开幕式,尤其可喜的是得到许多耆老莅场参加,同作群众先导,各位耆老平日修养有方,是以克享高寿,我们的青年应该一起踏着耆老的足迹前进。
市长致词后,走到桥心,在炮竹和鼓乐声中剪彩,桥幕开启。只见身穿浅鼻烟色长衫的黄伟老人手持拐杖率先前行,衣着花肩大褂的黄邓氏、刘麦氏等耆老相随其后,接着是大批市民。人们高呼“强种救国”、“洗雪病夫耻辱”等口号,踏着耆老的足迹过桥。这时候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群狮起舞,鞭炮齐鸣,整条桥喜气洋洋。老人抵达南岸,由汽车公司用车接载环游南华路一周,送回各自家里。次日,约有七八万市民前往海珠桥参观,他们或步行或乘坐汽车、自行车等过桥,人头涌涌,络绎不绝。两日后,海珠桥上亮起了电灯,这座跨越珠江的第一桥显得更加漂亮了。2月23日,香港新闻记者团来粤观光,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海珠桥和珠江两边新开的马路。他们称赞说:“建设海珠桥这样宏伟的桥梁,若在外国起码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美丽的海珠桥,实可媲美欧洲的桥。”
“百年广州人” 编者语

为什么俄国末代沙皇在他还是皇储游学时,不去北京、上海而专来中国广州参观?

为什么声名显赫的拿破仑,会在圣赫纳拿岛看到从中国广州黄埔去的几百劳工日夜劳作,发出了中国是头睡熟雄狮的感言?

为什么民国政府最后时刻把广州作为临时首都,行政院长阎锡山在广州又干了些什么?……

(0)

相关推荐

  • 幻彩珠江靓爆镜

    第五届广州国际灯光节于2015年11月4日开幕.与上届一样,广州七座跨珠江桥梁加入了这届灯光节行列,分别是人民桥.解放桥.海珠桥.江湾桥.海印桥.广州大桥.猎德大桥.七座桥灯组画将海上丝绸之路缩影到珠 ...

  • 广州第一桥——海珠桥

    具有光荣历史的海珠桥,是广州第一座跨珠江大桥. 海珠桥建于1933年,距今已有81年历史了.该桥由美国马克敦公司于1929年12月承建,1933年2月建成通车,当时桥全长356.67米,主桥长180米 ...

  • 双城记 | 山城在左,花城在右,一道左右为南的选择题

    有一道选择题,那真叫我左右为南(难). 山城重庆,我的故乡,前前后后生活了二十三年.转头一算,来到广州也恰好二十三年,花城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中间的几年,北上求学了.哎呀,怎么又明目张胆地暴露了年龄呢 ...

  • 海珠广场

    广州市珠江边的海珠广场,以前叫"珠海丹心",是羊城八景之一.它坐落在海珠桥北岸,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就是解放纪念碑.一位威武的解放军战士持枪屹立在广场中心,警惕地注视着海珠桥.这里也 ...

  • 百年广州人 | 海珠桥第一诗

    因道路提升工程,海珠桥全封闭39天,今日重启通车,成为城中热议话题.介绍一首<海珠铁桥歌>以赠庆-- 1933年2月15日海珠桥开通之日 珠江第一桥 1933年2月,广州开天辟地第一座大铁 ...

  • 海珠桥,一座经历过苍桑风雨的老桥

    对于广州人来说,海珠桥不仅是横跨在珠江上的一座钢铁建筑,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是和广州人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备受百姓喜爱的文物,在它身上发生的一切,都会引起广州市民的关注. 海珠桥在广州人心中那独特 ...

  • 百年广州人 | 关帝厅盆菜

    恭祝<百年广州人>读者牛年诸事顺遂! 年节多人食饭时,许多广州人家都会做一款叫"关帝厅盆菜"的菜式:现时嫌耗时,多到酒家预定了. 旧时,乞丐多在关帝厅安身,故称他们为& ...

  • 海珠桥这真美

    广州具有光荣历史的海珠桥,是广州第一座跨珠江大桥. 海珠桥建于1933年,距今已有81年历史了.该桥由美国马克敦公司于1929年12月承建,1933年2月建成通车,当时桥全长356.67米,主桥长18 ...

  • 百年广州人 | 龙旗下的广州城(下)

    两百年前的广州,既有担任翻译的"老汤姆",也有自荐的"替死鬼". ↑ 1869年的中国广州 审问印度水手 福建巡抚的差官带来一名印度水手,说不知被何人扔在福建海 ...

  • 百年广州人 | 龙旗下的广州城(上)

    回望两百年前的广州,你会感到陌生和不可理解 ↑ 清晨,广州一条街道的景象 19世纪初,广州的十三行夷馆已住满了外国商人.由于不少外国人都是第一次来中国,看到的广州感到非常新奇,与我们今人回看历史同样感 ...

  • 百年广州人 | 打雀“英雄”传(下)

    灭雀战持续三天,全市每天有140多万人同时出动,终灭麻雀31万只,成绩不及北京和上海. ↑ 吊销麻雀户口 A) 往日懒汉成"大英雄","化骨龙"奉令掏鸟窝那时候 ...

  • 百年广州人 | 打雀“英雄”传(上)

    香港歌星许冠杰那首<打雀英雄传>唱道:"六婶,三太公--谁是大英雄?"歌中的"打雀"说的是"打麻将".而1958年5月25日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