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练太极拳的一般要领 --赵兵
练拳时应始终保持“松静”。首先将大脑中枢神经“静”下来,然后放松周身肌肉。身体要端正自然,百会同会阴的连线要始终与地面保持垂直,上下呼应。避免挺胸、凸肚、低头、弯腰、突臀等现象。要自然呼吸,逐渐用腹式呼吸,始终保持腹实胸宽状态。
身体运动时,要身正体松,使下身稳固,上身灵活。练拳时,要动作轻灵柔和,不用拙力、僵力;要浑圆地作弧形或环形运动,逐渐做到各个肌肉群和关节。使肌肉运动由浅入深。各个动作要均匀连贯,绵绵不断,姿势处处要求圆满,不要有凹凸缺陷,练拳时眼始终平视前方,余光照顾上下两旁、口唇自然合闭,下颚微向里扣,舌尖轻抵上颚。使唾液分泌加强,这样练拳时不会感到口干舌燥。养成用鼻子呼吸的卫生习惯。
肩要松沉,两肩要平齐,不可一高一低,肘要松垂,肘节微屈,用意贯注肘尖,使手臂伸缩运动时,轻灵沉着而不漂浮。腕要有灵活力,手指要舒展,似拢非拢,指夹微微翘起,这样始终意贯指尖,动作时手臂不能伸的太直,也不能太贴身,要微屈保持胸前空间,这是上肢部分要求。沉肩、垂肘、顺腕、舒指。”
要含胸拔背,即锁骨保持平准,而微下沉,胸肌放松,胸腔微向内含,内中感觉松快,背肌也要放松,肩胛骨外展。同时下沉,脊柱要在背肌牵引下节节松沉直竖。两肩中间背脊骨节(大椎)微有鼓起上提之意。使这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两肩骨节遥对地微向前蜷扣,有助含胸拔背的形式。
运用腹式自然呼吸,以膈肌的上下活动,来实现“气沉丹田使气存养涵蓄于小腹,不使上浮,使练拳时不致缺氧而喘气,并可稳定重心,“含胸拔背”有助于“气沉丹田”,胸背部肌肉在松沉中逐渐下收,外向前合,使带脉(腰部周围一圈)充实,骶有力,也使腹部在放松状态下极为充实。
尾骨骨节要始终对准胸腹部正中线,意托起“丹田”,腹部中线欲向何处,尾骨骨节即直对何处,对动作起到舵的作用,使动作在任何程度上“身正”这也叫做“尾闾中正”裆要撑开撑圆。而又下沉,会阴部分肌肉微收(不宜过紧称作“吊裆”),上与提顶(虚领顶劲)相对应。
含胸的锁骨固定与“气沉丹田”为上下对称,拔背的大椎鼓起与骶骨有力为上下对称。运动时,主宰于腰,腹肌转动,胸背肌亦随之转动。带动四肢缠绕圆转。每势完成前,胸背部肌肉骨节松沉,腹两侧之劲,外向前合于腹前中线,这是劲向前合,以上是躯干部分的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腰部松竖,尾闾正中,松胯吊裆,劲向前合的要求。
两腿要分清虚实,胯要松开,膝关节保持微屈,动步出腿时,先将一侧腰腹转换落实,胯微向内收。将重心稳与一腿,股四头肌着力,臀部与足跟齐,臀部之力要贯到足跟。使实腿膝关节加强稳固性,而又不失灵活性。桩步极为稳固,身体微向下尖蹲,然后另一腿伸出,以足尖领劲运行:迈步要轻灵,随着重心的缓缓移动,两足交替支持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落步时要十指抓地。似植地生根,使桩步稳固,虚腿得以灵活变换。这是下肢部的分清虚实,屈膝松胯、十趾抓地,调整重心的要求。
总之,练拳时,一个姿势接着一个姿势,连贯圆活,愈练愈松。惯以气势连贯,呼吸自然,动作不停不断为度。过慢则气散漫,不但周身有呆象,而且必然会表现出没精打采,墓气沉沉,过快则动作处处滑过,漂浮而不沉着,使呼吸逐渐细缓匀柔,内脏逐渐充足,腿力逐渐稳定。体力逐渐增强,使姿势在任何角度上都能平衡稳定,而又随时能够变化灵活快速。
练拳时,上势停非停之际,下势之机势自生,肩与胯要保持垂直,肘与膝,手指尖与足指尖要上下相应,上下、左右、前后互相呼应合住。外形要求合住,神气尤须先形合住,开则俱开,合则俱合,姿势要圆满,舒展中正,动作要绵绵不断,潇洒自然,架势开展的要作到开展中不显散漫,架式紧凑的要作动小中见大,不显多蜷缩。立身要中正,精神要蕴蓄,任何姿势必须作到三尖相对(手指尖、上对鼻尖,下对足尖),外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内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每一动作,先用意识引导内部上下运动,外形随之而动,由内及外,由外引内。
最后,习练者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熟练程度来决定架子的高、中、低。以治病为目的的习练者,牢记要轻松、舒适、自然的原则。运动不要过大,以微汗为度。总而言之,练拳应注意“心静、用意、身正、体松”,动作熟练后注意“圆活、柔和、连贯、协调”。
发表在(武当)杂志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