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用运动治病论治好痛风
(以下内容来自读者投稿,仅作为参考之用)
大神你好!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自习中医有些年头了,从《温热经纬》读到《伤寒论》又啃食《黄帝内经》,虽然花了很多功夫,真正轮到为家人治病时总是缩手缩脚的,心中无底气!毕竟是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
其实我也治好过一些病的,只要能明显辩出个寒热是非就能治个八九不离十。我本人痛风已有三年多了,之前发作过两次,虽不太严重,治疗过程比较曲折。第一次发作时,有点自信自己的纸上功夫,就一边诊断一边现查资料,最后认为是湿热风阻,应该清热利湿,到大药房打量了一番,购得几盒五苓散与痛风舒片,想着二药组合应该行得通的。
谁知吃了几天竟然一点效果都没有,看着肿大如故的脚趾突然之间急上心头,又拖延了几天反复思想斗争后,还是去市医院了,病急乱投医嘛。西药配的大概有碳酸氢铵、布洛芬止痛药等,总共十来盒的样子吧,西医关照要多喝水排痛石,所以起利尿作用的五苓散就没有停用。
西药头两天还是起了一点解痛的作用,之后就没有好转了,又辗转焦虑,后来托人找到家乡的一位中医,微信中告之了具体情况并拍了舌苔照片过去,中医说我阳虚畏冷,其实我以前不虚的,估计是那段时间五苓散吃多了,舌苔白,饮水也多,湿气重小便频,各种药吃的有点怕冷。
说补了阳气可治痛风,建议我吃右归丸,右归丸确实好使,服用前三天疼痛减轻不少,不过肿块没什么变化,后面就一直吃,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一个多月,有过便秘,有过停药,虽然恢复的很慢,最后病还是好了。
后面两年饮食控制的比较严格,第二次发作在去年,依照前方服药,还是一个多月勉强治愈,总感觉药方不是很对门,拖拖拉拉的并没有断根,犹如抱着一颗地雷,不知下一次何时发作?
终于,地雷又爆炸了,就在前几天,淋了一点雨,又喝一点点酒想着去去寒气,然后就爆发了。
庆幸的是我从8月份开始关注博主的公众号,为什么开头称博主为大神呢?在里面学到了很多干货,使诊病用药有个明确的指导性依据,这样的思维、药理、病理,是我这么多年内心深处所梦寐以求的,但又说不出来的那种。我是真读懂了!博主大才!
但是真正彻底信服是在这次治病之后,这一次自配炮附子15g、桂枝10g、甘草5g,一副起效,三副完事,干净利落。
我什么自配这样的药方?第一是博主的药性不归经理论、三焦版块理论、热量治病理论,附子是纯血药,药性从血液走,分布到全身,这个有体会的,肢体末端是一般的药物达不到的位置。桂枝就有一半药性留在中下焦,起到温阳补肾的作用,另一半随血液循环去了。甘草是我习惯性用药,喜欢那味道,嘿嘿,另外也说甘草可解附子的毒素嘛。
第二是博主的运动治病论,我患痛风不是很严重,没到清热解毒的阶段,应该属于博主说的中症,这样的病还是要热治,寒热诊断是多余,就像博主举的崴脚例子,冷敷只能阶段性缓解疼痛,消肿还是要靠热量。
后面我还会用波动理论来给它除掉病根,仍不住的激动,先给大家分享这一段,感谢大神!
这一次成功治病,使我开始否定以前所学的很多,其实也没啥否定的哈,因为之前好像没有学到多少实质性的治病理论,哈哈。就像博主所说:诊病治病,最后还是需要一是一,二是二的明确断辨,道理太大根本没有用。
点评:其实不太严重的痛风我也治过,当时参照伤寒论经方桂枝附子汤,疗效还行,但不是特别的利索。
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
方:桂枝12克、炮附子15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甘草6克。
今日经你以提醒,倒有了新认知:痛风要多喝水也没错,执迷于喝水虽不见得能排痛,但痛风代谢渠道是水道、尿路,没错;桂枝汤里面生姜发表会把“病物”推向表皮,不利于代谢,而且使皮肤生小痘痘,应该是这个原因。
由此可见,伤寒论中的风湿不是痛风,而是风湿性关节痛!风湿可以途径表皮代谢,痛风不可以。
另外一个:假如先服五苓散,后服附子汤造成运动行程,可能会提高疗效!
病道系列理论,如有应用成功或失败的病案,可投稿:bindao2021@163.com 放在平台上,大家一起探讨,去伪存真,共同推动中医改革。稿件如被录用,可获赠《病道》纸质书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