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行迹(二十四)——海德堡
德奥行迹(二十四)——海德堡
住在海德堡的半山,窗外可见美茵河的流水,却看不到对岸的残堡,也没什么遗憾,毕竟能住进最古老的客栈本身就是幸运。马克吐温曾在这座由斗剑馆改的老客栈中写过一本小说,我是没这个本事,况且只住一晚,还不够让我认识这座城市。从柏林辗转而来用去半天,只剩半天打卡海德堡的景点,如促仓促,完全是强挤出来的行程。因为堂兄曾留学海德堡的关系,我很早就知道这座城市,特意安排为德奥之行的最后一站。看到什么已不重要,来过就好。
欧洲的名城常喜欢依河而建,有山更增美好。一路看过来,对城堡、教堂、老桥、古城有些疲倦,一眼瞥过海德堡,并没有惊艳之感。随意沿河而行,对岸的残堡成为逃不脱的焦点,时晴时云,风味不同。老桥的桥塔在修,不宜拍照,适合漫步。桥上也有雕塑,和查理大桥相比要简约许多,惟有桥头的铜猴子和小老鼠增添些不同。海德堡的游人很多,主街上人多,教堂里人多,广场上人多,乘缆车的人最多,排了很长的队。
海德堡城堡毁于战火,残垣断壁有种别致的美。之前参观画廊,其中有极小众的一类,就是残迹。我喜欢宫殿残墙外精细的雕刻,遥见当年的华美,慢慢欣赏,增添许多访幽览胜的趣味。至于堡内的小展览,如古代医药,大啤酒桶什么的,我却没多少兴趣。堡外有平台,是俯瞰老城的好角度,每次看到这满城的红屋顶,都会心生欢喜。欧洲的古城保护的很好,无论历久弥新,还是修旧如旧,风格总是统一。时光中累积出的风味,越是悠远,越是隽永。我很爱老建筑,来到欧洲,真是老鼠掉进米缸。西方建筑以砖石为主,易于存留,可以被好多代人去丰富去淘汰,留下的总会具备普世的美。按照巫鸿先生的理论,标志性的建筑具有纪念碑性,这是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就开始的传统,既然是纪念碑,必会精心保存。而东方的纪念碑性,体现在器物上,比如礼器等,而非在建筑上,于是东方建筑留存不久,除了材质因素,还有心理原因。
作为大学城,海德堡会有些不同,那些与学生相关的景点必须去看看。学生礼堂礼堂装饰得很美,但比牛津和剑桥似乎还要差一点,这可能与主要校区已经转到新城有关吧。最出名的是学生监狱,一栋满是涂鸦的简陋小屋,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喜欢。离开老城时,天上云多,看不到最美的夕阳,却赶上多彩的晚霞。此时散步回旅店很惬意舒服,不赶着景点打卡,闲下心来看街边的住宅,觉得能住在这里会很幸福,鲜花点缀,很是风雅。
我住的老客栈有间著名的餐厅,提前预订这全程最后一餐,希望用美食给旅程画上完美的句点。一整套晚餐,从香槟开始,大厨亲自送上第一道开胃菜。一共九道菜和三道甜点的晚餐耗时三个半小时,每道菜之间都有长长的等待,留给用餐者充分的交流时间,可惜我只是一个人,于是这最后一夜有些无聊。
清晨的阳光把一切都驱散,元气满满开始登山。旅程的最后一天如此灿烂,再想到一路到此始终顺利平安,惟有感恩。半山的哲学家小道来回走走很舒服,锻炼的人也不多,算得上清静。期望中的好风光因为背光的关系只能说还好,可晨光中的那些树,透着光,闪着光,却是真美。连卵石的小径都很迷人,一直拍不够,不忍心踏上去。回到客栈,吃顿早餐,心生欢喜,准备踏上回家的路。
旅行,对我而言,是把心打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