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太复杂,我想活得明白点
主播:Bobo
这本书是由全球著名商业书摘网站创办人、经济哲学博士罗尔夫·多贝里所写。作者融合了经济、管理、心理学等各学科的前沿智慧,并运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大学等的前沿研究成果,为我们剖析和纠正行为上的偏误,并指导我们避开这些陷阱。
这次我们分享书中的三个重要内容,分别是:心安理得、适量言钱和信息出口。
①
『心安理得』
烈日炎炎,火热的阳光扎得皮肤痒痛痒痛的。通向法兰克福的高速公路发生了拥堵,路旁的美因河热得仿若凝脂……作者很生气,由于道路施工,他烦躁地在逆行车道上走走停停。直到看到了一个牌子,他的火气才消了很多,上面写着:我们在为您整修高速公路。
如果能找到一个理由,我们在言行上就会给自己或他人更多理解和支持。甚至理由是否充分都不重要。一块“我们在为你整修高速公路”的牌子完全是多余的,警戒线、重型机械和路边的泥土已经显示了一切。但就是看到这样一个理由,我们就会感到平静,这都出自于人对不确定的掌控需求。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她在图书馆的复印机前排长队时,问最前面的人:“不好意思,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几乎没有人会同意。换了一拨人后,她重新实验:“不好意思,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因为我赶时间。”这一次大部分人都接受了她的请求。因为人们得到了一个理由。
心安理得,理得就能心安。人类对“因为”是有依赖的,这出于人对不确定性的高掌控欲。如果没有理由,人们就会感觉没着没落的,接纳、动力、改变和创造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最好多用“因为”,这个不起眼的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
②
『适量言钱』
钱能使关系变味,甚至可以毁掉动力。此前,瑞士政府一直在寻找放射性废弃物的填埋地点,最终选择了沃芬施森。经济学家布鲁诺·弗雷团队对当地的居民作了调查,直接询问他们是否同意在当地建填埋所。50.8%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民族自豪感、爱国、义务等。接着弗雷团队提出给每人5000法郎做补偿,结果只有24.6%的人表示同意。
还有个类似的例子。幼儿园为了让家长早点接走孩子,制定了向晚接孩子的家长收取费用的规定。结果,晚来接孩子的家长数量反而增加了。
上述例子中,钱不但没起到激励作用,却起了反作用。朋友给我发了一个大红包,给我的帮助定了价,也淡化了我们的友谊;幼儿园向晚接孩子的家长收取费用,反而消除了家长的愧疚感,“反正我给钱了”;为深埋所附近的居民提供补偿,会被人理解成购买行为,降低了居民为社会公益做贡献的责任感。
“钱不是万能的”。这类现象在科学上统称为“激励排挤效应”。对某些事情而言,当人们做一件事情的初衷不是为了挣钱时,“付钱”就会破坏其做事的意愿,换句话说,金钱会排挤掉其它内在的动力。
③
『信息出口』
“哇,这么多酒店信息,到底该住哪个呢?”作者有一次到柏林出差,5家备选酒店让他犯了晕。虽然其中一家十分吸引人,但就这么决定了,是不是有点草率?于是他收集了很多信息,努力地浏览了大量关于各个酒店的照片、评价、评估和博客文章,点击观看了各种视频……几个小时之后,他还是选择了一开始就觉得不错的那家。相信类似的经历,我们都曾有过。
作者意识到额外信息的大量堆砌,并不能使我们做出更好的决定。相反,如果把找酒店用掉的时间折成钱,他都可以去住豪华酒店了。
结果是不会陪你演戏的。重要的不是你懂多少,而是你的有效输出有多少。掌握繁多的知识并不一定对结果有帮助。因此,你要找到你的输出点、甭管是工作、爱好,哪怕是有目的地积累谈资,我们所有额外信息的输入都要为有效输出服务,这样你才能在每件事上做出更好的决定。很多信息其实是没有价值的,不是吗?当你从知识海洋遨游过后,开始尝试用最少的信息来生活,你会发现你的所有决定都能又快又好。
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先感知到的不是世界各地在银行、咨询机构或证券公司上班的精英人才,即便他们拥有百万兆的信息,而是隔壁小卖铺王大妈,因为她发现:这段日子冰棍卖得不怎么好。
总结一下,行为和心理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任何影响心理的因素都会对行动产生杠杆效应。了解“理由”、“金钱”和“信息出口”对思维的影响,都能让我们更好把控自己的人生。以前含糊不清也就算了,从晨读开始,让自己成为这个复杂世界里的明白人。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去启发。
参考书目:《明智行动的艺术》[德] 罗尔夫·多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