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旅“新十大”甄选倒计时,网友热议越来越见精神
“最江南·杭州味”,是杭州在历史地理、文明传承、 文化建设、生活态度方面表现出来的江南温度和气度,而杭州文旅“新十大”的评选重新梳理了杭州文脉,再次激活了杭州的基因,为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提供了新的注脚。
“新十大”推出以后,广大网友对杭州“十大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 杭州“十大文化新地标”杭州“十大文化新现象”三个候选名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讨论焦点集中在了杭州“十大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除了肯定候选名单里的部分提名外,大家还纷纷推荐了诸如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兴业银行、第一届西博会工业馆旧址、西子宾馆(汪庄)、昭庆寺等等历史文化建筑或建筑群,都各有道理。
对于这个候选名单,专家组非常看重构筑物本身的可达性和公众性,希望在杭州游玩的任何人都能获得沉浸式的可赏可游历的体验, 他们从杭州主城区所有不可移动文物清单中进行筛选, 除了自身文化价值之外,考虑公众性和公开性,考虑不同年代和区域分布,通过层层筛选,最终产生了14个候选名单,可谓煞费苦心。网友们有不同的认知,完全可以在我们的留言区表达。
三大候选名单,主办方秉持群商共治的城市理念,邀请网友们一起来决定,所以您投出的每一票都很重要,能让人准确地发现江南韵味、杭州之美。如果来杭州,这些评选出来的十大能对得起每一个人的打卡,那就有您的功劳。现在投票还剩最后2天,来吧,为杭州加油。
小程序,
城秘影像 , 交易担保 , 点击下方小程序,为你心仪的杭州“新十大”系列投票! 小程序
另外来说一说杭州“十大文化新现象”,很多人对此不太理解,确实现象只能描述,很难被定义。网友说“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也是文化新现象,我们觉得那应该属于文明现象,而且这个行为在杭州已经锤炼了十四年,是杭州早就形成的金名片,因而没有入选。那什么是文化新现象呢,专家组给予的定义是:近年来,通过生活、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具有创新本质内涵和时代意味,富有杭州城市特点,具有积极的群体性与启示性的实践活动。
定义很抽象,城秘带着大家来领略一下文化新现象的具体表现,我们选取了几个大家不太熟悉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左右横滑查看十大文化新现象候选项及入选理由>
宋韵气象
入选理由:宋韵文化作为杭州城市的精神根脉,不断被人们所探寻、品读和诠释,尤其是结合丝、茶、瓷等杭州特色产业的发展,一股宋韵潮流日渐兴起,宋韵生活美学成为审美新风尚。
艺术乡建
入选理由:以艺术文化资源赋能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新生力量。
书香满城
入选理由:遍布杭城的“城市书房”和特色书店,便捷的“一键借阅”服务,灯光下阅读书籍的人们,已然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杭州有戏
入选理由:近年来,追剧成为杭州文化消费新热点,无论是小剧场的先锋话剧,或是音乐剧、传统戏曲,古典音乐会。进剧院看戏,成为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热衷的文化消费新体验。
亚运风尚
入选理由:杭州市民翘首以盼,以多样化、本土化的方式迎接亚运,形成亚运新风尚。赛事场馆纷纷落成,城市运动日益流行,健康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数智赋能
入选理由:广泛普及的各类数字工具与载体,数智应用意识强烈的群体。作为互联网大城市,杭州城市人群数字应允普及率愈来愈高。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生活深入人心。城市人熟悉运用数字设备,创业、休闲、娱乐,一个和谐成熟的数字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遗存活化
入选理由:遗址公园转化方式亲民,工业遗存开发力度空前,成为商业关注重点资源,是时尚人士与产业新的聚集地。
山水治愈
入选理由:以自然抚慰心灵,将生命融入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创业活力
入选理由:杭州成为创业者的沃土、体现个人价值的理想国,无论是传统或互联网模式,创业成为这座城市的活力源泉。
国潮兴起
入选理由:传统文化审美日趋创新,民族风格、民族品牌深入人心,形成一股新消费潮流。
街头群艺
入选理由:杭州的运河边、大桥下、西湖边,群众自发的健康的文艺娱乐活动。与山水城市融为一体,呈现出城市生活幸福的景象。
部落情怀
入选理由:城市迭代催发多样、小众文化群体的滋生,古典音乐、国潮、电竞、文化探寻,成为杭州城市文化新元素。
公益精神
入选理由:公益意识、公益行动成为杭州人新价值体现,各类公益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网文热土
入选理由:唐家三少、天蚕土豆、南派三叔、流潋紫等著名网络文学作家入驻,杭州成为优秀网文创作灵感之地。
艺创生活
入选理由:新知识、新人群通过艺术创造所营造的区域生活氛围,形成艺术与生活高度融合的城市新生态。
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杭州馆内临时增设的宋韵空间,引起了领导与观众的浓厚兴趣,这让负责策划布展的韩豫颇有些受宠若惊。
其实,被宋韵文化吸引、感染的并不只有领导和专家。今年5月,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2021宋韵杭式生活节”雅集,曾激发市民对于南宋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的极大兴趣,成为杭州旅游的新IP,而那一次负责展品征集、现场布置的,也是韩豫。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杭州作为南宋国都,处处散发着宋韵遗芳。在韩豫看来,所谓“宋韵”,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集合与升华。它不仅仅局限于诗词书画,更多体现在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上,比如茶道、服饰、陶瓷器皿、香薰首饰等……这些生活之美,往往超越朝代和时间,古今相通。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专业的研究者外,宋朝在大众中的知晓度远低于强盛的汉唐,或被宫廷剧大量演绎过的明清,由于时代久远,年轻人对于宋韵知之甚少。
韩豫记得,有次某高校几位大一学生经老师介绍,找到他,说想做宋韵方面的课题。结果闲聊下来韩豫发现,他们对宋代历史、两宋文化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刚开始感觉很迷茫,但是在听完韩豫的讲解,看过实物图片后,每个人都两眼放光,表示特别喜欢。
▲艺术里有生活(刺绣、点茶) 摄影@许志伟
学生的反馈极大地鼓励了韩豫。这些年,他从研究官窑瓷器起步,积极推广宋韵和宋式生活美学,尝试在简单复刻的同时,添加入现代元素,以更吻合年轻人的审美,并逐渐聚拢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加之政府与媒体的大力宣传,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并爱上宋韵。
之前,上海有位做服装设计的95后小姑娘,曾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攻略宋代服饰。而此番在孔庙举办的“2021宋韵杭式生活节”,更成为广大宋韵达人的嘉年华。
他们中有古琴传人、茶器藏家、盆栽高手、首饰巧匠……虽然浸淫的领域各有不同,却都在弘扬和推广宋韵美学。而从生活节的成功来看,“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宋韵文化已然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杭州人共通的精神追求。
2017年底,杭州演出公司总经理张媛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里借了几栋楼,做了一个孟京辉的浸没式话剧《死水边的美人鱼》。一开始,张媛忧心忡忡,毕竟是在转塘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还不是传统的设备健全的剧场,谁会来?怎么来?都是问题。
深耕杭州演出市场十余年,张媛的顾虑不无道理,曾经杭州能叫的上名的剧场,只有杭州剧场。那时戏迷小众,剧目单一,杭州只有两种戏,《暗恋桃花源》《活着》这类反复来杭场场爆满的“票房奇迹”,以及其他鲜有人问津的戏。
▲生活里有戏 摄影@hexiang
杭州大剧院建成之初,为了吸引观众进剧场,演出票价常常不过百元,还开通了大巴,在武林广场免费接送看戏的市民。即便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杭州观众还是以“冷静”之名“享誉全国”。
然而,出乎张媛意料的是,连续五天,《死水边的美人鱼》场场爆满。尽管位子并不多,但这场不必坐在观众席上、没有时空边界的环境戏剧,正如她所盼望的那样,很快超越了既定表演空间的限制,一时间成为年轻人口中热议的话题。
戏剧是一种城市的空气,某一时刻回神,张媛发现它已在这座城市里自由生长,成为一种风尚。
2018年,音乐剧市场异军突起,无论产量、票房,都成为演出市场中仅次于话剧的顶梁柱。在湖南卫视和上海文广的共同推广作用下,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摇滚莫扎特》,英国音乐剧《泰坦尼克号》等均被引入国内,也掀起了杭州剧迷的阵阵风潮。
与此同时,杭州的戏剧场域也在不断蔓延。不仅有杭州剧院、杭州大剧院、东坡大剧院、临平大剧院等越来越多的大型演出空间,蜂巢剧场、丰马剧场等各色类型化的小剧场,也在杭州找到了自己的受众和知音。人们走进剧场,探索与城市空间互动的另一种方式。
▲2020年杭州戏剧节 摄影@樊伟
2019年,当张媛把杭州戏剧节搬到大屋顶,她又做了一次调查,去良渚看戏需不需要大巴接送,结果显示,不仅没有这种需求,事实上,演出观众里两到三成,是从外地专门来杭州观演的“粉丝”,以高校学生、白领女性为主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四处“追戏”。杭州,也成为戏迷们看好戏的主阵地之一。
在大麦网联合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演出市场洞察报告》中,演出市场票房Top5中,杭州位列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名,力压广深一线城市,以及南京苏州等文艺重镇。那是杭州戏剧市场的高光时刻。
疫情冲击下,戏剧演出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但隔离之后,人们比以往更渴求剧场,渴求一个与人群、城市产生深层联系的共生空间。2021年,第十届杭州戏剧节如期举行。17天时间里,21部剧目,43场演出,在天目里、大屋顶等多个异质空间里,用戏剧包围城市,创造了历年之最,打破城市与舞台的边界。
最近,因为疫情反复,金石爱好者奚珣强选择宅家点校《武林访碑录》,减少了逛西湖的频率。去年这个时候,他几乎每周要去西湖边转上一两圈。与其他人不同,奚珣强逛西湖主要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披荆斩棘、筚路褴褛寻访摩崖石刻。
奚珣强的这个爱好已经坚持了有十来年。作为一名干过旅游、开过工厂、从事过户外的圈外人,奚珣强坦言,自己之所以会走上探访摩崖石刻这条路,完全是被杭州的山水风情所吸引。而几年前在太子湾公园“偶遇”一块不曾见诸书册记载的阮元题刻的经历,让他颇有成就感,还因此结识了一群兴趣相投的朋友。
▲西湖上的小桥流水 摄影@hexiang
如今,奚珣强的“西湖史迹游”微信群里已经聚集了300多位同好,其中既有西泠印社、西湖风景区的专业人士,也不乏与老奚一样的业余爱好者;既有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也包含远在北京的央美老师。他们聚在一起实时交流信息,定期组团寻新访旧,成为西湖文保一支不可或缺的编外力量。
事实上,像“西湖史迹游”这样因共同爱好而自发形成的文化部落还有很多,涉及收藏、国潮、电竞、音乐、西湖鸟类保护等各种领域,成为时下杭州颇受瞩目的文化新现象。
▲张超,杭州国风爱好者和组织者,和朋友们组建了中国甲胄男团“铁羽踏白”复兴中国甲胄文化。《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等剧中,演员身穿的铠甲便出自他们之手。他还曾在世界级城市经营模拟游戏中复原了南宋皇城的模样。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上富裕起来的杭州人,开始有了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进而涌现出诸如艺术乡建、街头群艺、国潮兴起等各种文化新现象。透过这些新现象,既能看到市民日渐丰富多元的精神生活,也令杭州这座拥有千年人文积淀的历史名城,展现出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吸引力,成为国内重要的网文热土、创业天堂……其中的滋味,等你来细细“品尝”。
张宝柱经常会拿老家皖北平原上的乡村与如今定居的余杭青山村作比较,后者优美的自然环境,包容、不排外的人文氛围,让他最终决定辞去镇上新能源工厂的管理职位,下乡,进村,成为一名“乡村纪录者”。
张宝柱驻留的青山村,位于杭州西北,余杭区黄湖镇。这里距离主城不远,却保留了乡村的原始风光。竹林、田野、动物、居民和谐相处,水库、梯田、茶园、果林交织连片,加上散落其间的新式民居院落,吸引了不少像张宝柱这样追求返璞归真的青年。
▲青山村 摄影@王叔
然而早年的青山村,却是另外一副模样。由于村民种植毛竹林时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污染了当地的重要水源——龙坞水库。2014年的一份水质监测报告提到,龙坞水库29项检测指标中,总氮、总磷和溶解氧超标,水源地水质未达标。转机发生在201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借鉴国际水基金的成功经验,联合万向信托、阿里巴巴等合作伙伴推动创建了“善水基金”,青山村龙坞水库被选为第一个试点。
▲青山村 摄影@陈洁群、王叔
为了保护水库,大自然保护协会流转了水库周边的竹林,再返租给村民,而村民则遵守协会的竹林管理条例——比如不使用农药化肥。经过各方协同努力,到2018年,龙坞水库已经成为杭州50公里范围内水质最好的水源地,还吸引来德国人Christoph John等20多位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以及他们的“融设计图书馆”项目。
也是在那一年,热衷骑行的张宝柱第一次踏足青山村。偶然间,他看到社区公众号正在招募志愿者,年轻人的公益热情由此被唤醒。在参与了一次拍摄活动后,张宝柱开始融入进当地的圈子。眼见着青山村一年一个样,业态日渐丰富、人气越来越旺,张宝柱意识到,有必要用镜头将这些变化纪录下来,见证艺术与乡建结合后的奇妙化学反应。
如今的青山村,已先后成立了青山同心荟、青山村未来乡村联合工作坊等社团机构,启动了“自然好邻居”计划,并被余杭区正式确定为“未来乡村实验试验区”。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环境生态保护专家、艺术家、设计师落户于此,不仅带来了时尚前沿的生态人文理念,还手把手教当地农民如何制作手工艺,形成了不同以往的新型村落文化。
作为其中一员,张宝柱每月都会参加村里召开的民主议政会,新老村民共同参与,互动联谊,让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有了家的归属;而竹、丝、土、铜这些再寻常不过的山间原料,在艺术家的点化下,成为一件件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网红工艺品,也让侧身于城市化光芒下的乡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青山村的故事并非个案,在杭州,类似通过艺术乡建而爆火的网红乡村还有不少。比如富阳东梓关,将传统水墨画里的江南意境与建筑审美相结合,诞生了“中国最美农民回迁房”,成为传统村落的封面;又如桐庐梅蓉村的“山水艺术季”,将“大地艺术”作为乡村更新突破点……这些探索,体现了政府意愿与“三生共融”的结合,实现了乡村品质的整体提升。
当然,也有一些村坊聚落的兴起,并非靠着乡建。隐藏于转塘“万担茶乡”龙坞长埭村的白桦崊手作园,就是因为挨着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这个文艺中心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
说起杭州的网络文学,浙江省网络作协常务副主席夏烈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兴起、发展、繁荣的每个阶段,都与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节奏高度合拍。得益于沿海的发达经济、互联网的较早推广,浙江的网络文学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当中西部的作者还在传统文学期刊上辛勤耕耘,以安妮宝贝为代表的第一代浙江网络文学写手,已经在引领中国网文的发展了。
▲中国网络作家村 摄影@子夷
回顾中国网络文学过去20多年的简短发展史,从70后的安妮宝贝、沧月,80后的南派三叔、流潋紫、烽火戏诸侯,再到90后的疯丢子、七英俊,浙江网文作家梯队饱满、类型齐全、男女平衡,几乎每一个世代都有大神涌现,这在全国都是很罕见的现象。
作为网络文学的资深观察者,夏烈认为,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创作、组织、产业这三个方面来概括。
和80年代金庸小说刚进入大陆时引发的争议一样,网络文学兴起之初,也曾遭到主流文学界的蔑视。当时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工作的夏烈,是第一批接触网络文学的专业人士。出于同龄人文学审美的相投,当他2006年出任杭州市作协秘书长后,便向主席团提出应重视网络文学,并于当年底在作协成立了类型文学创作委员会。
当时的网络作家还大多隐匿于虚拟空间,真实身份不详,夏烈想方设法才将他们一一挖出来,组成了第一届委员会。主任是沧月,成员包括南派三叔、流潋紫、曹三公子、燕垒生、陆琪,这些人后来无一不成为网络文坛叱咤风雨的人物,也推动了网络文学的“主流化”。
2011年,全国首个类型文学奖——“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后改名为网络文学双年奖)在杭州开启,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摘得金奖,银奖作品包括流潋紫的《甄嬛传》、猫腻的《间客》等,后一位后来创作出了现象级作品《庆余年》。文学奖的设立,既是对网络文学的肯定,也凸显了杭州在网络文学界的影响力。
此后,随着全国第一个省级(2014年1月)、省会级(2015年10月)网络作家协会相继在杭州成立,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落户杭州(2017年4月),中国网络文学周在杭州举办(2018年5月)……杭州作为“中国第一网文重镇”的江湖地位,进一步得到了确认。
与其他类型的文学不同,网络文学并非简单的文学创作,它更接近于一门文化产业。而在网络文学IP化、产业化方面,浙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收费阅读、小说出版,到下游的与影视、动漫、游戏、延伸品合作,浙江具备对网络文学进行全产业链、多版权开发的产业优势。而来自省级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包括提出浙江要打造“(北京以外)中国影视产业副中心”、“中国网络文学重镇”,更是别的地方没法比拟的。
所以,当2017年底杭州成立“中国网络作家村”,立马吸引来大批网络作家入驻,其中既有沧月、疯丢子等本土作家,也不乏天蚕土豆(四川德阳人)、猫腻(湖北宜昌人)、管平潮(江苏南通人)等外地“移民”,甚至,首任“村长”唐家三少也是位外来户。他们聚集在滨江白马湖畔,创作、交流、产业合作,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版图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当然,网文热土也好,部落情怀、艺术乡建、艺创生活也罢,都只是杭州近年来涌现的诸多文化新现象中的一种。除此以外,还有哪些新现象是你觉得最能代表新时代杭州城市精神风貌的,体现“最江南·杭州味”的欢迎参与杭州文旅“新十大”系列甄选活动。
除了“十大文化新现象”,还有“十大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十大文化新地标”,记得一起投票哦。
投票时间
10月13日19:00-10月19日24:00
投票规则
每人每天可给每个类别投1-10票。大家可以从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美学价值、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投票。如有更好的推荐,请在投票页面下方“我想推荐”中留言,并描述推荐理由,主办方和专家组将作为重要参考,感谢您的参与!
投票通道
小程序,
城秘影像 , 交易担保 , 点击下方小程序,为你心仪的杭州“新十大”系列投票! 小程序
<小程序内顶图下方横栏#>
凡是所有参加投票并且在留言区推荐自己心目中的文化新地标、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新现象的网友,您可以肯定候选名单里的对象,也可以自行推荐新的,我们都将根据留言质量送出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