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10年心理行业的迷与路
喜猫按:
9月9日,壹心理延续往届行业之问,举办第五届心理行业峰会“99行业之问·10年心理 变与不变”。邀请了多位行业同仁和心理学爱好者聚焦当下、探索未来,畅谈心理学新机遇。
以下是壹心理创始人兼CEO 黄伟强在本次峰会上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关于十年心理学到底这个行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到底踩过多少坑,以及有哪些即将尝试的未来。
我自己本人是2003年进入北师大学心理学,在心理学这个领域里18年,我是2008年的时候在心理学领域创业,我自己创业13年。
壹心理这个项目是我从2011年开始做的,这个项目今年也是第10年。在过去10年里面,对每一个心理学创业者来说都是不容易的。
过去10年如果有机会的话,有像今天这样的机会,我去分享关于这个行业、这个领域到底有哪些出路,有哪些坑。
今天下午分享6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我自己觉得心理行业发展到今年,发展瓶颈依然存在。好消息是它逐步在突破,我个人觉得未来5年会有成熟的商业体会出现。
我们一直再说这个行业发展的瓶颈,这个发展瓶颈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对这点也存在分歧。
有些专家认为心理学行业发展的瓶颈是因为专业队伍不足,专业队伍的人数以及服务质量是不足够的,但是我跟大家有不一样的观点。
我自己个人认为目前发展的瓶颈是需求。
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特点,叫好不叫座,潜在的需求很大,但是现有的需求人数很少,这是这个行业一直走的比较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们看一个数据,中国大概10亿人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有7亿的心理亚健康人群,有1.7亿心理疾病的人群,跟上午一些老师提供的数据有差异。
但无论怎么样潜在的需求是很巨大的,但是真正为这些付费买单的人群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这是最大的瓶颈。
这个瓶颈的存在并不阻碍另外一个瓶颈存在,专业的瓶颈,专业的服务队伍相对来说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以及服务质量上有很多挑战,这是我认为目前最大的行业发展瓶颈,是需求。
根据我们过去10年的观察,这个市场现有的需求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长,促使它增长当然有很多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人均GDP,每个人的收入在逐年不断地提升,这是很重要的原因,特别是2019年GDP突破了1万美元,这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慢慢会从物质上转移到内心的消费,我们会越来越关注内心精神世界的状态。
第二个因素是过去10年互联网新媒体发展非常迅速,让人们以越来越的速度接受新生事物,心理学只是其中的一块。
我讲一下阻碍我们发展的瓶颈,我们什么时候能突破这个瓶颈,也就是很多心理人一直在说的,这个行业的春天到什么时候会到来?
我们从其他的一些投资领域个案可以发现,一个市场全面爆发的点要看一个数据,市场渗透率,一个市场的渗透率达到20%的时候,那么这个市场会全面爆发。
什么是市场渗透率?就是我刚才说的现有需求除以潜在需求的人数,心理学现在有一百个人对心理咨询有需求,但只有三个人有心理咨询的支付习惯,那么这个市场的渗透率就是3%。
如果有十个人对心理咨询不仅有需求,而且有支付习惯的话,那么这个市场的渗透率是在10%。
当一个市场在5%到10%的时候,是要开始耕耘的时候,当一个市场是10%到20%的时候,是资本要去关注的时候,当一个市场到了20%的时候,我们就说这个市场已经到了一个引爆点。
这个市场会全面的繁荣,以及这个行业会出现很多成熟的商业体,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心理学从业者,或者作为一个心理行业的创业者,他做起事来会事半功倍。
但目前我们中国市场的市场渗透率在10%左右,如果按照市场渗透率计算,意味着每年有3400万人会为心理产品付费的话,我们心理行业的从业者以及机构他们存活什么状况会更好?
当前这个数量即使加上EAP,家长低价的心理测评或者知识变现的数量,也很难到3400万这样的群体。
我们过去壹心理从2011年到今年10年,累计的自费用户只有510万,大部分的用户是集中在低价的线上心理测评上,基本上是10-19块钱这样的心理测评。
这是我对这个行业未来爆发点的判断,首先它很重要的一个点是要看它的市场渗透率,有20%的市场渗透率那么这个行业就会爆发。
但是我们现在目前所在的阶段是10%-20%的阶段,这是关于市场我个人的看法。
第三点,目前现在行业的一些机构他们生存的状态怎么样。
我自己接触的一些机构跟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到今年为止,其实我们市场上年收入过亿的心理学公司有8家,不包括那些精神病类的那些公司,完全专注在心理健康这个领域的公司大概有8个。
主要是以线上咨询平台为主,也有一些做线下EAP的,以及做设备的公司。
但是据我自己了解,这样的公司只有8家,我很笃定未来5年一定会出现心理健康领域上市公司。
我希望壹心理在5年后是那家公司,我也比较有信心。这是我对整个行业大的现状,作为一个行业创业者自己的判断。
行业的瓶颈依然是存在的,在这样瓶颈存在的状况下,作为一个心理学从业者跟心理学创业者,都不太可能会太舒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会遇到阻力,这是一个现状。
但是这个市场每年在以30%的速度增长,未来8年内我们一定会突破20%的市场渗透率,大家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状态。
如果市场渗透率没有到的话,无论我们专家做怎样的改变,大家的生存状况一定还是头部的人活的好,大部分人活的比较艰苦,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第一个观点,关于这个行业的。
第二个观点,先分享关于心理咨询,数字心理咨询跟传统心理咨询的观点。现在心理咨询的形式被互联网改变着,但是传统的咨询也有优势。
未来咨询数字化是主流,所以关于线上咨询跟数字咨询,上午专家也做了一些讨论。我个人觉得目前我们对于线上咨询跟数字咨询,我们是有一些偏见的,很多的数据其实是反直觉。
就像壹心理刚开始做线上咨询的时候,很多的创始人朋友都会觉得好像壹心理要把线下心理咨询切分,要切分线下心理咨询的蛋糕。
但是过去我们做了6年的线上心理咨询经验看到,其实不是的,线上咨询跟线下咨询并不是充分竞争的关系。
线上咨询在充当着把蛋糕做大的事情,而不是切分线下心理咨询的事情。
今天上午联合创始人曹洪雯也分享了一个数据,现在壹心理平台上80%的用户会选择线上心理咨询的方式,而且这个数据在疫情以前也是这样的。
很多人觉得可能我们现在这么多用户选择线上咨询,是因为疫情不方便,让大家选择线上咨询的方式。
但是我们的数据告诉大家不是的,线上咨询的话是加速了这个事情变成一个事实,但是在疫情之前大部分用户也是选择线上的方式。
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用户,我们自己的用户以前经常叫做心理学素人,他们在接触壹心理之前很多人是没有了解过心理学的,也很多人从来没有为心理学产品付费过。
当他们接触了壹心理之后,他们了解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他们找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壹心理平台上预约心理咨询师,他们可以在线上完成心理咨询,他们也可以到线下面对面选择咨询师去做心理咨询。
而且非常诡异的数字是,线上和线下的资费,线上的资费并不是每线下便宜,价格是相当的,但还是有80%的用户选择了线上去完成整个服务的闭环。
所以我们能看到未来心理咨询数字化一定是一个主流,但是我们又会有另外一个推测,线上的心理咨询到底能不能帮到用户,我们认为一对一面对面的访谈,才更好的能建立用户的连接。
如果我们放在线上的话,那么线上咨询还有效果吗?
我们现在给最有效的数字,用户愿不愿意付费再来越咨询师?如果用户愿意付费,而且不断地约心理咨询师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用户用人民币投票出来的。
我们线上提供咨询,我们咨询师的队伍能帮助我们的用户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是我们线上和现在目前的数据,刚开始在做线上咨询的时候,平均用户咨询次还没有到8次,大概就是4次左右,现在逐年在提升。
这一方面跟用户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有关,也跟我们壹心理平台运营服务提升也有关系。
但是用户投了一个票,觉得我们线上提供的心理咨询是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
当然这里有另外一个观点:
传统心理咨询依然有它的市场,我不认为现在心理咨询线上预约,有人到线下去,线上和线下都是心理咨询,各有各的优势。
我们线下也有8家心理咨询中心,我们发现线下心理咨询中心的预约次数是比线上高的,线上是8次,线下是11次。
我们能看到线下的心理咨询更容易连接客户,更容易建立长期的关系,虽然只有20%的人选择线了。
未来心理需咨询会被互联网改变,不是线上的咨询要颠覆线下的咨询,而是以后的用户有更多的选择。
更多的人会选择线上,可能出于隐私和便利。
但比如视觉型咨询的来访者,他们需要看到咨询师才会有感觉,这样的人是适合于线下的。
所以线上咨询跟线上咨询不应该是一个竞争的关系,而是把人群做了一个分类。
做了一个这样的区分,并不是线上线下做竞争的关系。
这是我今天分享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心理行业只需在重构,行业的基础设施开始被重视,我觉得整个心理咨询服务即将步入正轨。
受到这几年2017年国家咨询了咨询师的靠证,很多人说我现在想成为咨询师,有没有国家的认证?
我个人的观点是接下来都不会有国家的认证,国家取消这个证书对这个行业来说,我个人觉得是利好,这个行业会慢慢从卖证的领域变成注重咨询师质量,咨询师胜任力的转变。
在过去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咨询行业最好的挣钱方式就是卖证,卖更多的证书,多交流,看两个月书就成为咨询师,这样对整个咨询行业来说并不一定是一个利好。
国家这样转变,未来整个行业侧重点将会从拿证为主体的培训,到注重能力培养的培训。
我们壹心理在2016年和2018年也有自己的培训体系,我们的培训目标非常具体。我们要培养能做实战的心理咨询师。
主要是放在行业协会跟企业,比如说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学会,未来他们会出一些咨询师认证的培训体系,是什么我现在不知道。
但是如果未来行业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又变成了一个卖证生意的话,那我觉得糟糕透了,又走了原来的老路。他如果是以培训能力能胜任咨询师为主的话,这样的行业才刚刚进入正规,未来如果这个需求大爆发的话,我们团队才能接大的需求。
不然就靠现在130万执证咨询师,没有办法接住市场需求。
这130万的咨询师即使他拿了国家的认证,他为了上岗也需要重新学习,重新持行业协会的证书或者企业证,这是国家取消证书的利好。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2017年能做的是培养自己的咨询师,我们希望我们培养的咨询师队伍能像微软培养的工程师队伍,大家会认可微软这样的一个企业培养出来的工程师是有非常好的渗透率,是非常放心的。
所以壹心理的认证和培训,希望成为这样的一个培训体系,这是第一个点。
第二个点是行业的基础设施,这是大家普遍没有讨论的事情。
其实我们很多心理学出身的人,或者拿证的咨询师在去服务大众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行业基础设施去给他们提供服务的,甚至我们说他们连督导都没督导就给大众提供服务。
就像上网的时候没有装杀毒软件,本身危险是非常大的。
我觉得这不是咨询师的问题,而是咨询师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并不知道有这些基础设施,也不知道去哪里找。
首先我想成为一个咨询师到底要去哪里参加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
他已经是一个咨询师,已经在向大众提供咨询服务,他找督导到底在哪里找,也没有。
好像在此之前只能找一些比他高级的咨询师,我们现在系统认可的督导师大多数都是高校的老师跟教授。
其实他们的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忙,很少会有时间让出来给社会上一些心理咨询师提供督导服务,这也是一个问题。
第三个点是我自己拉了几个行业咨询师的群,行业创始人的群,我们经常看到咨询师遇到棘手个案的时候,不知道转介给谁。
或者他需要进行处方药物治疗的个案,他也不知道该在哪里找到合适的精神科医生,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们没有这样的机制。
在美国心理咨询师跟心理医生是有一个平台相互打通的,个案报告,咨询师和医生都可以相互查看,可以帮助走出困境,但是我们目前是没有的。
最后是关于咨询师的职业保险,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个案,如果我们的安全受到了危害,或者我们受到了一些极端个案。
像壹心理我们有千分之七的极端个案,你做了一千个案子里面,有七个是有极端状况的,他们可能有自杀的倾向,他们可能会有一些高情绪的状态,或者他们是一些人格障碍的群体,这些个案特别棘手,甚至会被告,可能受到一些人身上的伤害。
我们能为这些极端的事情做什么?
我们也是在这两年才开始去做咨询师职业保险,而且是小范围的在做,我们只是给我们平台上的咨询师提供职业保险。
但是这些行业基础设施,目前我知道基本上很少有平台在做,因为对平台来说,我们要去看一个平台在做这件事情回报其实是很低的,大家都会关注做回报高的事情,因为每个机构都要生存。
这几年慢慢壹心理才开始做自己的咨询师培养体系,也做咨询师之家,给全国的心理咨询师提供督导。
你们需要找督导的话,可以到心理咨询师之家,我们现在壹心理也在做个案转介的体系,我们希望接下来不仅是咨询师群体里面个案可以相互转介,我们也希望咨询师跟医生之间个案可以转介。
我们有在跟保险公司探索,我们平台上的咨询师是有保险覆盖的,希望接下来的职业保险可以覆盖到所有职业的咨询师,也希望未来跟保险的探索,可以探索覆盖来访者,支付方是有保险支付,而不是由来访者支付。
美国的laisdens(音)上市,他们公司80%都是由保险支付,而不是自己支付,这是特别棒的数据,也让我们中国的这些心理机构从业者看到一个新的希望,跟保险的合作。
这是我分享的第三个点,关于整个行业秩序的重构,行业基础设施开始被重视,只有这些秩序跟行业基础都打牢了之后,心理咨询这个业务才可能慢慢的进入正规。
大家不要觉得心理咨询师这个证书被取消了,是国家在打压这个行业。我觉得相反,是在更重视这个行业,让这个行业去掉急功近利的部分,去掉走捷径的部分,让这个行业更持续健康的发展。
上午很多老师也说到,这个行业不能简单的当做一个生意去做,它需要有很多的专业伦理,有很多行业的监管在里面,这个行业才会健康的往前去发展。
这是我分享的第三个观点。
第四个观点,目前来说心理从业者普遍过的比较艰苦,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没有办法去辩驳的事实。
但是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是时间的朋友,我们看到头部的咨询师已经成为了时间的朋友。
中国现在有130万执照咨询师,但是真正活跃在这个行业的,想拿咨询师当职业的群体,我们现在给的数据是20万,我们是从哪里得出的这个数据?
因为我们刚才说心理咨询师之家是咨询师平台。
目前我们这个平台上有16万的咨询师入驻到了这个平台上,每周大概有4万的咨询师都会上壹心理咨询师之家去学习,我们从这里推测拿了证书依然想从事心理行业的群体大概是20万。
我们不知道这20万里面每个人生存状况是怎样的,但是我们壹心理咨询师里面看到了一些他们的状况。
壹心理咨询给大家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我们从2015年到现在大概有4万咨询师申请加入我们平台,但是4万个里面我们只挑了大概700多个咨询师,这700多个咨询师相对来说是从业3-5年以上的。
我们说这群人通过千挑万选之后,他们的生存状况是什么样的,我想分享一下他们生存的状态。
首先第一个数据是8.4K,我们平台上壹心理咨询师每个月的收入大概是8400块钱,相当于他们的年薪是10万块钱左右,这是第一个数据。
这已经是这个行业里面职业时间最长的一批咨询师,也是我们千挑万选的咨询师,他们的年薪才是8.4K。
这样的群体在中国就是5000-2万左右,只有10%的人,甚至10%不到的人才能拿到这样的一个10万的年薪。
刚才我说了头部咨询师是时间的朋友,这700个咨询师里面20%月薪是2.6万,基本上年薪是30万左右。
另外一个数字要在这里公布,10%的壹心理头部咨询师收入大概是3.8万左右,头部的咨询师有140人,他的年收入是在30万左右,大概有70个咨询师,他们的收入在50万左右,这批咨询师他们都是时间的朋友。
这是我分享的一个状况,大部分的心理从业者他们普遍活的比较艰苦,只有少部分的头部咨询师他们已经成为时间的朋友。
如果你依然想以咨询师为职业,那你能不能熬过两年以上的培训,能不能熬过三年甚至五年个案时间的积累,成为时间的朋友,每个人要问清的自己内心的答案。
如果熬不过这五年七年的话,可能在路上就放弃了,路上有太多的机会让我们去做其他的事情。这是我今天分享的第四个观点。
第五个观点,我们要如何成为头部的咨询师,如何成为时间的朋友?
我要怎么去做更容易成为这样头部的咨询师?
我分享的第五个观点,心理从业者角色应该是多元化的。
以前我们经常说心理从业者的角色是助人者,是帮助别人的人。
但同时到了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多媒体时代,每个心理从业者都应该是一个表达者,同时是助人者也是表达者这样的从业者是最受欢迎的。
IP时代,自品牌时代刚刚开始,这是我今天分享的第五个观点。
第一,心理咨询师是助人者,也是一个服务者,这也意味着用户不仅是来访者,也是消费者。
这其实里面有一些专业跟商业之间的平衡。对于专业来说,我们要保证专业伦理的设置,不能跟来访者建立一个多重的关系。
但是不管怎么样,心理咨询是一个服务,服务要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这是咨询师作为一个服务提供者效果去考虑的部分。
咨询师和来访者要保持距离,这个事情是值得去探讨和平衡的,咨询师不要跟来访者保证高高在上,我们希望给来访者提供专业的服务,但是我们也希望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不希望营造高高在上专家的态度,希望营造一个有温度的环境。如果服务体验不好,那他其实也会影响到专业的体验,他会觉得你服务的内容是有问题的,所以其实咨询室既是助人者,也是服务者。
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来访者的话,我们希望被咨询师怎么对待?被咨询机构怎么对待?我们购买了一个服务,到底购买的东西是什么?
到底购买的十次、八次的心理咨询,到底心理咨询师交付给用户什么东西?
目前来说我们也说不清楚交付给用户什么东西,可能在社交平台上经常会看到,很多来访者会吐槽心理咨询没有效果,咨询了十次、八次之后,要不要继续找咨询师,更是多维度的问题。
这是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助人者的时候,同时也是服务者。
第二,咨询师既是助人者,也是表达者。
我们在帮助一对一用户的同时,同时也要通过一对多的方式传播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心理服务到底是什么,我们要表达和传播,我们通过文章、问答、短视频、直播,去跟大众科普。
告诉他们心理咨询是这个,心理服务是这个,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你在什么时候可以来找心理咨询,你对心理咨询抱着合理的期待,这是每个咨询师或者每个心理行业从业者要做的事情。
我们要从单一助人者的身份出来,要看到心理从业者多元身份,同时是服务者,同时也是表达者。
只有这样这个咨询师才是跟这个时代同步的,才是跟这个时代连接的,而且才可能去缩短你整个5-7年职业的积累期。
不然我们从小白到新手咨询师,从新手咨询师到成熟的咨询师要花更长的时间。
当我们知道一个咨询师的角色是多元的时候,他既是服务者也是表达者的时候,其实你会更容易跟用户和这个时代连接,更快的度过自己职业的过渡期,这是第二点。
第三,每个心理从业者要尝试把自己做成IP,尝试把自己做成自品牌。我们说这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
现在已经是一个自品牌的时代,每个咨询师,每个心理学从业者都是一个超级个体,他可能都可以去平台生存。
一个出色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培训师他可以离开你这个平台,可以过的很好,因为他把自己做成了一个IP,把自己做成了一个自品牌,有自己的一群受众和用户。
未来所有咨询的入口或者流量入口不一定是平台,不一定是壹心理,可能是每个老师的IQ,这些老师会有一批粉丝,每个IP都是用户的入口。
我们每个从业者要从单一的角色里面摆脱出来,我们要考虑我们既是助人者,也是服务者。
只有这样我们才没有高下之分,我们才能慢慢的把握好跟来访者的距离,提供更有温度,更好的服务。
我们要从助人者的角色出来,要成为一个表达者,通过一对多的方式连接更多的用户,连接更多的大众,把自己做成一个IP,只要你成为一个IP的话,你就是未来流量和咨询的入口,可以去平台化生存。
如果你不能把自己做成一个IP的话,那就需要依附一些平台和机构才能生存下来。这是我关于第五个观点的分享。
第六,刚才讲的都是过去10年整个中国心理学的变化,我觉得中国跟美国心理行业发展处在两个不同的河流里面。
第一个观点,中国跟美国的心理发展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异。
如果大家对美国的心理信息有关注的话,美国现在有两家上市公司,有六家独角兽公司,独角兽公司意味着除了两家上市公司以后,还有六家估值超过十亿美金的公司。
这类的公司都有一个非常大的特色,他们没有在做市场的教育和科普,都在做关于整个市场的服务跟体验,这是每个整个市场的特点。
他们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或者线下的体验,这是美国所处的河流。
中国过去10年我们处在一个河流里面,就是教育、科普,你会发现现在能想到的一些中国心理学品牌,在过去都是在做这样一个事情,让大家了解心理学,让大家走进心理学,若大家慢慢信任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到他。
这是美国跟中国的两个差别,我们身处两个不同的河流里面,两条河流时间的间隔可能有10-15年左右,这是第一个点,中国跟美国心理学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现在主要是处在大众教育的河流里面,第二点是未来中国心理学发展,我在过去十几年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心理学带给更多的大众,在做教育和科普。
2019年慢慢意识到中国的河流在转向,他慢慢的随着心理学的教育和科普,转向到做心理服务。
无论是国家的倾向,还是大众现在在找心理咨询的服务,我们都需要就这样一个转向,这是接下来给所有心理从业者和创业者很好的机会。
慢慢这个市场在逐渐的走向成熟。我们原来都是在前面开荒,现在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服务。
在跟这种服务是同时进行的,这是过去10年、未来10年有一个大的转向。
另外一个转向是转向体验,现在中国人绝大部分的教育都是针对大脑,我们现在提供的心理学服务跟产品也是针对大脑的。
这个模式我们要跟身体和感受连接,跟情绪连接,而不是跟大脑连接。
可能未来我们在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智能设备,能够去跟我们的身体,跟我们的情绪,跟我们的感受连接,而不是全部的产品和服务都针对大脑,这也是我们一个大的转向。
可能转向线下的工作坊为主,也可能转向一些虚拟设备,可能转向智能穿戴设备,服务跟体验是同时在发展的,而不是像美国现在服务起来,因为有互联网跟智能设备的时候,他们做了很多体验式的事情。
我自己是做了4年的理想,我们2017年有一个冥想的产品叫冥想星球,我们不仅要针对大脑,要针对感受、行为、体验、内在,去做更多的体验性服务。
这是我今天关于整个中国10年心理行业发展,自己的一个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