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三十七首《贼退示官吏并序》(元结)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贼退示官吏并序
【中唐·元结·五言古诗】
拼音版:
guǐ mǎo suì ,xī yuán zéi rù dào zhōu ,fén shāo shā luě ,jǐ jìn ér qù 。míng nián ,zéi yòu gōng yǒng pò shào bú fàn cǐ zhōu biān bǐ ér tuì 。qǐ lì néng zhì dí yú ?gài méng qí shāng lián ér yǐ 。zhū shǐ hé wéi rěn kǔ zhēng liǎn ?gù zuò shī yī piān yǐ shì guān lì 。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xī suì féng tài píng , shān lín èr shí nián 。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quán yuán zài tíng hù , dòng hè dāng mén qián 。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jìn shuì yǒu cháng qī , rì yàn yóu dé mián 。
进税有长期,日晏犹得眠。
hū rán zāo shì biàn , shù suì qīn róng zhān 。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jīn lái diǎn sī jùn , shān yí yòu fēn rán 。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chéng xiǎo zéi bù tú , rén pín shāng kě lián 。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shì yǐ xiàn lín jìng , cǐ zhōu dú jiàn quán 。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shǐ chén jiāng wáng mìng , qǐ bù rú zéi yān ?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jīn bǐ zhēng liǎn zhě , pò zhī rú huǒ jiān 。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shuí néng jué rén mìng , yǐ zuò shí shì xián !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sī yù wěi fú jié , yǐn gān zì cì chuán 。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jiāng jiā jiù yú mài , guī lǎo jiāng hú biān 。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品介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注释]
1、癸卯岁: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
2、道县:今湖南县道县。
3、永、邵:永州和邵州,今均属湖南省。
4、边鄙:边境。
5、与:通“欤”,吗。
6、昔岁:从前。
7、庭户:庭院。
8、洞壑(hè):山洞,沟壑。
9、井:即“井田”;井税:这里指赋税。
10、晏:晚。
11、世变:指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
12、戎旃(zhān):战旗,一说为军帐。
13、典:治理、掌管。
14、见全:被保全。
15、将王命:奉皇上的旨意。
16、绝:断绝。
17、委:弃。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委符节:辞官。
18、引竿:拿钓竿,代指隐居。刺船:撑船。
19、将:带着。就:靠近。
20、湖:一作“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译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介绍]
壹/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时元结任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县)刺史。此诗的小序交待了作诗的原委。癸卯年十二月,广西境内被称作“西原蛮”的一群强盗发动了武装暴乱,曾攻占道州达一月余,其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第二年五月,元结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蛮”又攻破了邻近的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和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阳),却没有再攻道州。诗人认为,这并不是官府“力能制敌”,而是出于“西原蛮”对战乱中道州人民的“伤怜”,相反,朝廷派到地方上的租庸使却不能体恤人民,在道州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舂陵行》)的情况下,仍旧残酷征敛,有感于此,作者写下了这首诗以警示征敛租税的官吏。
整体赏析
此诗和《舂陵行》都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代表作,而在斥责统治者对苦难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此诗词意更为深沉,感情更为愤激。
在诗中,元结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固然表现了他的偏见,但他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通过对“贼”的有所肯定,来衬托官吏的残暴,这对本身也是个“官吏”的作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全诗共分四段。第一段由“昔年”句至“日晏”句,先写“昔”。头两句是对“昔”的总的概括,交代他在作官以前长期的隐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三、四句写山林的隐逸之乐,为后文写官场的黑暗和准备归老林下作铺垫。这一段的核心是“井税有常期”句,所谓“井税”,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赋税,这里借指唐代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有常期”,是说有一定的限度。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是“日晏犹得眠”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了热情歌颂,便为后面揭露“今”时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
第二段从“忽然”句到“此州”句,写“今”,写“贼”。前四句先简单叙述自己从出山到遭遇变乱的经过:安史之乱以来,元结亲自参加了征讨乱军的战斗,后来又任道州刺史,正碰上“西原蛮”发生变乱。由此引出后四句,强调城小没有被屠,道州独能促使的原因是:“人贫伤可怜”,也即“贼”对道州人民苦难的同情,这是对“贼”的褒扬。此诗题为“示官吏”,作诗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官吏,告戒官吏,所以写“贼”是为了写“官”,下文才是全诗的中心。
第三段从“使臣”句至“以作”句,写“今”,写“官”。一开始用反问句把“官”和“贼”对照起来写:“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这是抨击官吏,不顾丧乱地区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的愤激之词,是元结关心人民疾苦的点睛之笔。而下两句指陈事实的直接描写:“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更活画出一幅虎狼官吏陷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景。和前面“井税”两句相照应,与“昔”形成鲜明对比,对征敛官吏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接下来的两句:“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以反问的语气作出了断然否定的回答,揭示了“时世贤”的残民本质。“绝人命”和“伤可怜”相照应,“时世贤”与“贼”作对比,这里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之意十分强烈。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在此公开表明自己不愿“绝人命”,也不愿作“时世贤”的决绝态度,并以此作为对其他官吏的一种告诫。
第四段由“思欲”句至“归老”句,向官吏们坦露自己的心志。作者是个官吏,他是不能违“王命”的,可是作“征敛者”吧,他又不愿“绝人命”。诗人对待这一矛盾的处境的办法是: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去做那种残民邀功、取媚于上的所谓贤臣。这是对统治者征敛无期的抗议,此处充分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民瘼的热情关心。
元结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爱民理想的清正官吏;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浮艳诗风,主张发挥文学“救时劝俗”(《文编序》)的社会作用。这首诗不论叙事抒情,都指陈事实,直抒胸臆,没有一点雕琢矫饰的痕迹,而诗中那种忧时爱民的深挚感情,如从胸中自然倾泄,自有一种感人之处,亦自能在质朴之中成其浑厚,显示出元结诗质朴简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
名家点评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杜子美褒称元结《舂陵行》兼《贼退示官吏》二诗云:“两章对秋水,一字偕华星。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盖非专称其文也。至于李义山,乃谓次山之作以自然为祖,以元气为根,无乃过乎?秦少游《漫郎》诗云:“字偕华星章对月,漏泄元气烦挥毫”,盖用子美、义山语也。
清代李沂《唐诗援》:人皆知次山诗朴老古淡,在盛唐自成一家,惟子美《舂陵行序》云:“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少安可得矣!”数语真次山知己。
清代王士祯《唐贤三昧集笺注》:真朴恻怛,如读“变风”、“小雅”。不独有仁慈之心,亦可以为诗史也。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若纯作刺时语,亦伤厚道。看首尾词意和平,可知古人用笔之妙。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诗忌拙直,然如元次山《舂陵行》、《贼退示官吏》诸诗,愈拙直,愈可爱。盖以仁心结为真气,发为愤词,字字悲痛,《小雅》之哀音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贰/
元结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诗人,也是一位身处乱世对人民饱含同情心的清官。《唐书·元结传》曾记载:“代宗拜结道州刺史。初,西原蛮掠居人万数去,遗户裁四千,诸使调发符牒二百函。结以人困甚,不忍加赋,即上言:‘臣州为贼焚破,粮储屋宇,男女牛马几尽。今百姓十不一在,耋孺骚离,未有所安,请免百姓所负租税及租庸使和市杂物十三万缗。’帝许之。明年,租庸使索上供十万缗,结又奏:‘岁正租庸外,所率宜以时增减’,诏可。结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万余。”元结一生曾写过许多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贼退示官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揭露了安史之乱以后官吏对道州人民“迫之如火煎”,横征暴敛的罪行,批判了征敛害民的官吏,控诉了官不如贼的黑暗社会。
这首诗共二十四句,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前六句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回忆安史之乱前的太平景象,暗寓诗人对从前开明政治的怀念。
头两句“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写诗人在开元盛世隐居樊山的经历。一个“逢”字,带有庆幸的意味,也流露出今不如昔的感慨。三四句“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借对居所景物的描写反衬太平盛世百姓安居的生活环境——家家有泉水,如同世外桃源,给人以恬静舒适之感,与乱世中的官、贼“纷然”骚扰形成鲜明对比。五六句“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是写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序。在开元盛世,赋税的征收有度有序,老百姓的起居也有条不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融融乐乐。
这部分的后四句都旨在具体描述首句中的“太平”景象,为下文乱世之状设立了“参照物”,以深化诗歌主题。
中间十四句为第二部分,着力描写“山夷”盗“贼”给道州人民所带来的烧掠之苦,远不如官吏所加予的横征暴敛之灾,体现了官不如贼的主题思想。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二句,承上启下,写安史乱起后自己的军旅生涯。安史乱中,诗人曾在唐、邓、汝、蔡等州组织义军,抗击史思明南侵,保全了十五城。“数岁”二字,说明其从军已有一定时间;一个“亲”字,表现了诗人脚踏实地的献身精神。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二句,由远及近,转入写自己到达道州任所之后的情况。“山夷”的骚扰,给各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一个“又”字点明了其犯境次数的频繁。“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四句,写出这次贼“攻永破邵”而唯独不“屠”道州的原因,是“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再掠已捞不到大的油水的缘故。这里,诗人暗示“贼”尚有人性在,就与下文的“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官府的无人性形成鲜明对照,从而更能激起人们恨官如恨贼的感情,加强诗歌的批判力量。“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二句,是说使臣奉皇帝之命而来,难道还不如盗贼吗?意思是使臣不恤民命,强逼赋税,是连盗贼都不如的行为。其中对滥发“王命”的最高统治阶层说来也深含怨责之意。“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二句,是全诗感情奔涌的高潮所在,它运用形象的比喻,将苛征暴敛的官吏的毒辣、凶狠、无情给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划出来了。官吏逼迫人民缴税简直象火煎油炸一样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这些官吏榨取民脂民膏的阶级本性。“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二句,是饱含愤激的反语。
在第二部分,诗人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盗贼之“善”与官吏之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官不如贼的结论。
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抒发不满现实、要辞官归老的感慨,表明一种决不肯与征敛害民的官吏同流合污的反抗态度。
这首诗在表现技巧方面的重要特点是对比鲜明,揭露深刻。三部分几乎都可相互构成对比。第一部分以太平盛世的“井税有常期”、人民生活的安定,与第二部分乱世中官吏征敛无度、“迫之如火煎”、凶狠“绝人命”相对照。第二部分之中又以“贼”、官进行对比。第三部分既是照应第一部分,又是以自己的高洁与第二部分中官吏的污浊进行对比,从而将全篇联成统一的艺术整体,令人读罢自然要远离流俗而趋于高洁。这也是《贼退示官吏》的“规讽”主旨之所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叁/
所谓“拙直”,就是拙朴直率的意思。“拙”与“巧”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作诗时不假雕琢,一任古朴质直;语言质朴无华,浅显平易,殆同口语。“诗贵含蓄”,而“拙直”乃“含蓄”之异类,但并不是说“拙直”就不好,只要“拙”得自然本色,思想深刻;“直”得率真质朴,一吐为快,同样可以成为名篇佳作。这就是施补华所列举的像元结《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等诗,关注社会,直面人生,揭露现实,体察民情,实事求是,感情真挚。“以仁心结为真气,发为愤词”,具有《诗经》中“小雅”诗那样的忧国忧民之心。像这样的诗不就真是“愈拙直愈可爱” 了吗?
元结的《舂陵行》和 《贼退示官吏》同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年),此时诗人任道州 (今湖南道县)刺史。在这两首诗中,诗人以沉痛淋漓、直白如话的语言,揭露和讽刺了安史之乱后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丑恶行径,以及对广大劳苦人民的怜悯之情。对此,杜甫亦甚为推崇,称之为“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同元使君舂陵行》),把这两首诗比作“秋月”和 “华星”一样光芒四射,可见价值之高。读一读《贼退示官吏》这首诗,其中充满着诗人对危害人民利益之“贼”的愤恨和对既贫且伤之人民的关切之情。诗人痛斥那帮贪官污吏们:“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因此,诗人无限感慨道:“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将“世贤”的桂冠系挂于“绝人命”的惨无人道的事业上,这哪里是诗人所忍心而为的呢?在“爱”与“恨”的碰撞中,诗人最终不得不作出结论道:“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为民请命,即使抛弃“乌纱”,全家过苦日子亦在所不惜,这是多么高贵的品格,这对一位封建阶级的官吏来说,委实是难能可贵的。全诗不见用典,语言直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语),但平淡自然而含蕴深厚,拙朴率直而感情真挚。比起《舂陵行》来,词意更深沉,感情更愤激,是一首现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优秀之作。
元结是一位关心国计民生的开明官吏,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具体地说就是 “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讽谏之流” (《二风诗论》),以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 的目的。因此,他竭力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淫靡的形式主义诗风,提倡质朴古雅的诗风。由《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可见,元结诗确已形成了拙朴简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这便是开启了后来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大凡“缘事而发”、直抒胸臆、反映社会、揭露黑暗的诗歌,尤其是民歌,其语言都较拙朴直率,自然畅达,而感染力总是相当强烈的,真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从《诗经》到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六朝民歌,到中唐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等等,这些诗歌一概没有古奥深僻之典,没有华赡藻饰之辞,惟有质朴平实、自然圆畅的语言。犹如不加装扮的山野村姑,浑身上下都显示出一种自然之韵,素朴之美。
诗要 “拙直”,必先出以 “真”。施补华说《舂陵行》 “愈拙直愈可爱”的原因之一就是本诗“以仁心结为真气、发为愤词”,也就是说本诗有一种“真气”,即有真实的思想感情。诗不真就必作伪,作伪必求诗意与诗语的文饰,文饰一出,则“真气”尽,“真气”尽,则“拙直”无存。诗歌史上也不乏诗若圣人之言,而行非君子之道的诗人,其作品必饾饤攒簇、伪笑佯哀,了无动人之处,也就谈不上“拙直”了。“拙直”之诗的语言须明白自然、真素直朴,不尚华艳。华艳浮靡之诗必讲词藻、对偶、用事,这就损害了自然率直之美,也谈不上“拙直”。
但是,“拙直”并非完全绝去修饰、随口乱道,而是要修饰得恰到好处。《老子》说:“大巧若拙。”这是“拙”与“巧”的统一。古人评杜诗:“老杜诗凡一篇工拙皆半,古人文章皆类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范温《潜溪诗眼》)“工拙皆半”就是拙直可爱的“拙”。
朱熹在论述“诗有工拙”时指出:“熹闻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然则诗者,岂复有工拙哉?亦视其志之所向者高下如何耳!是以古之君子,德足以求其志,必出于高明纯一之地,其于诗固不学而能之。至于格律之精粗,用韵属对比事遣辞之善否,今以魏晋以前诸贤之作考之,盖未有用意于其间者,而况于古诗之流乎?近世作者,乃始留情于此。故诗有工拙之论,而葩藻之词胜,言志之功隐矣”(《朱子语类》)。朱熹从诗歌发展的历史来考察诗之工拙,是符合实际的。魏晋之前,声律未起,人们作诗多古朴直切。到了六朝而后,声律盛行,近体乃作,人们“始留情于此”,讲究格律的严整和辞藻的华美,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但并非说,自此而后就没有“拙直”古朴的诗歌出现了,相反却越益发展。从元结到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便是明证。所以说,诗之工巧也好,“拙直”也罢,仅是形式的区别。只要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这类诗照样受到人们的欢迎。就像诗歌园地之百花一样,争奇斗妍,竞相开放。工巧之诗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拙直”之诗给人以浑朴质实之美,同样能给人以美之愉悦的享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肆/
此诗与《舂陵行》同是元结的代表作。
“贼退”,是历史事实。癸卯岁,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广西境内少数民族“西原蛮”武装占领道州一月余。次年七月又攻破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与道州相邻)、邵州(今湖南邵阳),却没有再犯道州,其原因是城小人贫,不堪蒙乱。诗人认为“贼”尚且有怜悯之意,而征敛者却不能体恤百姓之苦,迫之如此凶狠。因此作诗,以示诸官吏。
“示官吏”,是全诗的重点。“示”中有劝告、有斥责、有批判。首先,诗人纵向一笔,从远、近两个角度展现了往昔与今天两种不同的社会图景。过去的太平盛世,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日晏犹得眠”;诗人自己隐居山林,也自有一番乐趣:“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如今,重敛之下的百姓如同生活在烈火中忍受着熬煎。在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舂陵行》中所描绘的官府有司竞赛一般施百姓以严刑,被敛者“出言气欲绝”的惨景。诗人把历史与现状对举,褒贬之意,不言自喻。大胆地否定了眼前的现实,表明了对昔岁太平的向往。其次,诗人横向点墨,写了“贼”(指西原蛮)的顾怜与“使臣”(皇上派下来的租庸使)的无情。“贼”的形象本不佳,为“焚烧杀掠”之辈,恰恰是他们还知道人贫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而“诸使何为忍苦征敛”?于是,诗人愤而责之:难道奉王命而来的“使臣”连“贼”都不如吗?发语凌厉,诘问痛快!敢于把使臣与“贼”并论,且毫不隐讳地表明:使臣不如“贼”,对身为官吏的元结来说,实在让人可敬、可佩。他的指导思想在于忧民生疾苦,不忍于心。“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这是指善征敛者)”。这里有对“使臣”的责备,也有对其他官吏的劝告,其实更是他自己的独白。
诗人纵横写来,意在劝谏大小官吏,体恤百姓,实为一纸“请命”。但他似乎早已看清,“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为民请命,薄薄一纸绝无回天之力。诗人写到往昔“世变”(指“安史之乱”),亲自参加平乱,数年于“戎旃”(军帐),战功显赫;“今来典(管理)斯郡”,城小人贫,“贼”不侵扰,得以保全;眼前官府有司横征暴敛,难以“适时”。军国大乱到州郡小乱,诗人都曾当而不避,如今只有“委符节(指弃官职)”归隐山林,寄情泉石了。不愿为“虎”作伥,也不屑与乱贼也不如的“时世贤”们为伍,这何止是为民请命,简直是向朝廷抗议了,好一个清正良吏!
元结作诗,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元次山集》卷七《箧中集序》)。此诗朴实无华,辞情恳切,正体现了他的这一文学主张。叙述、描写、议论,笔法极为平实自然,诗情深厚浑成,更显见一颗忧国爱民之心。难怪深得杜甫赞赏,称其为官“知民疾苦”,为诗“复见比兴体制”(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伍/
这是唐代文学家元结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用盗贼和封建官吏作比较,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是对封建官吏的谴责。文字内容质朴感人,直指事实,没有刻意的修饰,深刻地表明自己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怜悯。
诗词的开头作者回顾了过去,诗人惬意的山林隐居生活。作者是这样写的: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意思就是说,想当初恰好赶上太平盛世,我在山林里边过着隐居的生活,没有俗世的打扰,每天都是无忧无虑的。清清的泉水流经我家的庭院,山门和我家的门互相对立。这种生活真是小溪潺潺鸟语花香,虽然是隐居,但也是图个清静,生活还算过得去。
接下来作者用两句诗概括当时的社会情形,然后突然笔锋一转,引出了下文由于安史之乱,对自己和老百姓产生的影响以及带来的伤害。诗人是这样写的: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意思就是说,自己隐居的时候,社会还基本上稳定,每年征收赋税都有固定的时间,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依然可以继续睡觉。忽然间这个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好几年都跟随军队南征北战,终于平息了战乱。
战乱平息以后,诗人受命管理这个郡县,指的就是道州,然而内忧是解决了,外患还没有解决。西原外敌攻入道州。到处烧杀抢掠,抢得一干二净才离开。第二年盗贼又来了,看到老百姓清苦的生活,盗贼都不愿意再抢了,与下文官吏的强征赋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是这样写的: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接下来诗人形容当时的社会情形,邻近的县全都被敌人攻克,只有道州保全了下来。因为实在是太穷了,盗贼都不愿意再抢劫了。那些征收赋税的官吏,还不如这些盗贼,虽然他们为贼,但至少有恻隐之心,而官吏虽然是服务于老百姓,却增加他们的税收,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的艰难。原文是这样写的: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老百姓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呢?他们就像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煎熬着,把老百姓逼迫的走投无路,以讨得君王欢心,来换取忠臣的名声。作者在这里把那些欺压老百姓的官吏丑陋的一面揭发出来,对他们强烈的谴责,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原文是这样写的: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最后四句诗,诗人表明自己的志向,不愿意与这些官吏同流合污,宁愿脱去这身官服,辞官回乡,带着全家人过着隐居的生活,无忧无虑的,没有俗世之事的打扰,远离江湖纷扰,内心自然清静。原文是这样写的: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总之这首诗就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官吏和贼寇的对比,以及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描写,谴责那些欺压老百姓的官吏以及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整首诗意境深沉,语言质朴,引发读者共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