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冯新生《伞情》(散文)
文/冯新生
【作者简介】冯新生,生长京城胡同,幼时贪恋书墨。少年喜爱诗词,青年始发习作,中年报社供职,出版文集数册。北京作协会员,醉后不计功过!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秋雨初来,会相遇稻谷渐熟,会听到雨打残荷。见此情景,我每每诗意萌动,同时,也很想说说人人熟悉但并非人人能读懂的伞。
记得30余年前,与女友初会北京人定湖畔,伞下相拥、双目相对,瞬间,时空仿佛被定格,只有心头泛起的一缕缕甜蜜,伴随略显寒意、徐徐飘落雨丝在轻舞。那时,偶有黄叶飘零,偶有雁阵南归。不管那悄无声息的滑落还是飞向温馨的鸣唱,似乎都不重要。只有“小桥携手双倚栏”的宋词,伴随雨后迟到的弯月,静听我们温润的语境。哦,那普普通通但不忍舍去的伞,始终在我们头上相随。那晚,我真正读懂了琼瑶。
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品尝前世种下的苦果。鉴于难以表述的因素,女友很不情愿地离我远去。从此,我不再去人定湖,甚至刻意避开与人定湖景观相近的公园。闲暇时开窗见雨,便独自撑起那柄已然褪色的布伞,漫无目的徜徉在京城古老而寂寞的小巷,追思戴望舒《雨巷》字里行间浸润的心绪。然而,直到伞弃、雨停,直到而立之年,始终没有遇到“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人到中年,我成为中国旅游权威媒体的记者,喜爱之地莫过于江南。那段岁月,撑伞游走的机会多了,或在西湖断桥边;或在黄山松林下;或在周庄茶馆前,或在秦淮灯波畔……每每赶上雨季,撑伞独行、思忆过往,伫立远望时,构想游记散文的精华部分。伞下是诗的空间,雾雨茫茫是史潮的谜团。望着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中那无边清润,我不再追想解不开与结不上的情怨,思绪锁定千古过往人物与见证百代沧桑的文化遗存。
然而,千里旅途中,迎面扑来的是多变的风雨,面对以情为根的伞,有时还是不能摆脱爱意绵长的千古佳话。那年,我随国家旅游局第一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组来到安徽与江西交界处的一片茶田,不巧逢雨。众多采茶少女的歌声,随着密集的雨丝飘落。我正在思忖白居易笔下“前月浮梁买茶去”的那位商人究竟是否来过这里?当年那位“重利轻别离”的生意人,为何只顾叫卖声,而不在意愁怨的琵琶声?忽见一位青年疾步走来,手持一把鲜亮的油布伞,举在一位采茶少女的头上。少女仰视、微笑,继而依偎在情人胸前,全不顾那把油布伞早已滑落在地,更不顾及周边众多羡慕的眼神……那是唐诗宋词元曲尚未载入的情爱佳句,那是用印象派手法勾勒情爱色调的油画。
回到京城,每每想起数十年来所看、所持的伞,久久不能入眠。于是,在一个清晨直奔人民大学藏书室,去寻求“伞文化”之渊薮,试图从史料深处,追索到伞的深度与厚度。那天,我沐着书房柔和的灯光,随着册页翻动带来的墨香,让伞的起源映入眼内。就无史可考、流传甚广的传说而言,鲁班之妻“云氏”创制伞的典故版本多样、生动感人;就史料而言,《孔子家语》中“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也颇具探究意味。倘若文中的“盖”,就是伞,那中国的伞已有数千年历史。伞由“华盖”的称谓转为为伞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李延寿所著《南史》一书。古时,“罗伞”在达官显贵头上,昭示着官位与级别,这种“人物标签化”的评价方式,是我国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此种伞的材质皆为上等织锦,而民用的伞,一般是纸伞。唐代,民用伞在街市上开始盛行,同时也传入日本。中国的伞,在16世纪传入欧洲后,短时间内也是民用物件。直到有一天,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拿着一把伞兴奋地大叫。因为,他受中国伞的启发,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降落伞。与此同时,中国一些浪漫文人,还陶醉在西湖断桥送伞的传说里,无休止地品味着斜风细雨中带有荒诞意味的爱情神话。
不可否认的是,旅游产业的勃起,让中国“伞文化”升华了。景观步道中,普通的尼龙伞变为西湖情侣伞,从用于遮阳挡雨的常用伞,发展为“织锦绘景”的景区纪念伞。而后,水光山色间亮出香伞、音乐伞、舞蹈伞、蹦迪降落伞……溅起休闲旅游者的欢笑。可见,国人追求的是祥和与完美,看重的是文化与格调,一把伞,折映出民族情怀与时代特征。
在采写生涯中,我深刻认知,西湖绸伞,绝不仅仅停留在传说中。几十年前,就以“旅游纪念品”的名义搅热商品市场,名扬四海。我曾伫立于苏堤上,迎着西湖丝雨撑开几把彩云般的绸伞,但见“三潭印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南屏晚钟”……历历在目。收拢伞体,伞面的奇景瞬间隐遁。伞身,为一段淡雅清丽的名竹,可谓“撑开赏柔丽景致,收拢品一节奇竹”。当时,我向制伞人询问了一番制伞工艺,深感来之不易!一把工艺伞成品,须选色泽青翠的3年“淡竹”为竹骨,然后,精心编排整形,继而披青、绷圈、上架、刷花、穿花线、贴青……历20余道工序方可成伞。那是心血凝结的产品。由此,赏读精致的工艺伞时,万不可轻率、粗疏。
我曾经迎着浩荡的海风,久久观望情侣头上的太阳伞。那是金黄色沙滩上颤动的“彩蘑”。它的下面,是直面浪涛汹涌的年轻人。伞身,虽历经日晒雨淋,色泽日渐暗淡,却给携手观潮的相爱者一片阴凉与惬意,身心熨贴、心目畅远,多么美丽、绚烂的拥抱与舒放!
我曾留意过高档酒店餐盘上用作点缀的小纸伞,色彩鲜艳、精致新颖,足见它的品相,它并不遮挡什么,悄悄在特色菜肴边支撑着甜香的余韵,绝无“画蛇添足”之感,颇具“锦上添花”之妙。我曾关注旅游饭店前台放置的方便伞。一把伞借出与归还的过程很简单,但其结果,却能折射出待人接物的诚意与借伞人在“取”与“还”中表现的文化素养。我曾提示过在华山险崖边撑伞挡雨的游人,告知他们既然脚下有险情,头上有风雨,何不如弃伞停步,寻崖洞暂避一时,以淡然的心境,静候天边的彩虹?
人生旅途中,区区一把伞,也许会给人带来万千哲思。记得张爱玲有篇散文写的就是伞,把伞与人际关系、人生感悟诠释得极为透彻:“下大雨,有人打着伞,有人没带伞。没带伞的挨着有伞的,钻到伞下躲雨,自以为多少有点掩蔽,可伞的边缘滔滔流下水来,反而比外面的雨来得更凶,挤在伞下的人,头反倒被淋得精湿。”
不管怎样,我还是喜爱在丝雨飘摇时撑伞独游,借伞的剪影去深思人生况味。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