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图片及鉴定步骤
珐琅彩是康熙年间由法国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一种瓷器烧造方法,是宫廷瓷器中极其名贵的品种。皇 室为了显示自己的高 贵而独揽珐琅彩瓷器的烧制和使用权,致使民间艺人们根本看不见珐琅彩瓷器成品,乾隆末年后,逐渐失传。
珐琅也被人们叫做“拂郎”、“发蓝”、“佛郎”,如你所想,它就是一种玻化物质,并且它的主要原料为长石和石英,在经过纯碱和硼砂等一些溶剂、乳浊剂和着色剂之后,再经过冷水冷却和细磨,就可以得到珐琅粉,此刻,珐琅粉就可以作为一些物品的装饰物了,其中,如果珐琅工艺与瓷器有关的话,那么就是画珐琅了,被称作“珐琅彩”,然而,它还有个正式的名称,就是“瓷胎画珐琅”,也被称为“古月轩”。
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至于其俗称“古月轩”,由于目前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上从未发现有署此款者,而在晚清玻璃胎画珐琅上见有个别属此款者,所以推测很可能是晚清时期宫中所藏署“古月轩”款的玻璃胎画珐琅流散出宫后,被古董商看到,遂误认为瓷胎画珐琅上亦署“古月轩”款,进而将瓷胎画珐琅称作“古月轩”。
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它的制造过程,一般是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以低温烧成。由于其彩绘和烧成工艺,都並不在景德镇进行,因此不能视为景德镇窑的制品,但它却对景德镇粉彩瓷器的影响十分巨大。
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方法有铸錾,有刻,还有镂空款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四字和六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
从18世纪开始,彩绘珐琅在珐琅表上的演绎达到顶峰。此时的珐琅表多为精美玲珑的挂表,按施彩的部位划分,有单面、双面与内画三种;表现的主题也很固定,其中以美女图为最,另外还有风景、圣经故事以及战争场面和风土人情。制表人为了装饰珐琅表的富贵气,还常常用珍珠镶嵌边圈,或者把外框用錾金处理,以此来突出画珐琅的欣赏性。珐琅表的胎骨多以铜质鎏金,也有一些银质品,但金质的就极为少见了。当时的珐琅表通常都配以银链,只有极少数珍品的链子会被烧制成珐琅,价格相当昂贵。
一件珐琅器残器往往身价百万,完整器更动辄数千万甚至过亿。随着时间的推移,珐琅彩的价值将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