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三百九十五首《宿江边阁》(杜甫)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古风泊客一席谈】
宿江边阁
【中唐·杜甫·五言律诗】
拼音版:
míng sè yán shān jìng,gāo zhāi cì shuǐ mén。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báo yún yán jì sù,gū yuè làng zhōng fān。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guàn hè zhuī fēi jìng,chái láng dé shí xuān。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bù mián yōu zhàn fá,wú lì zhèng qián kūn。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作品介绍]
《宿江边阁》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作者在移居之前,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此诗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壹/
《宿江边阁》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此诗是未移寓前宿西阁之作。
整体赏析
首联对起。“瞑色”句点明时间。一条登山小径,蜿蜒直抵阁前。“延”有接引意,联接“暝色”和“山径”,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于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这句写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之状。“高斋”指西阁,有居高临下之势。这句是说西阁位置临近雄据长江边的瞿塘关。
颔联写当时所见。诗人欣赏绝境的物色,为初夜江上的山容水态所吸引,写下了“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这两句仇兆鳌解释说:“云过山头,停岩似宿。月浮水面,浪动若翻。”薄薄的云层飘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烛的明月映照水中,好像月儿在不停翻滚。这两句是改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句而成,诗人从眼前生动景色出发,只换了四个字,就把前人现成诗句和他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焕发出夺目的异彩。仇兆鳌把它比作张僧繇画龙,有“点睛欲飞”之妙。何逊的诗写的是金陵附近西塞山前云起月出的向晚景色;杜甫的诗写的是夔州附近瞿塘关上薄云依山、孤月没浪的初夜景致。夔州群山万壑,连绵不绝。飞云在峰壑中缓慢飘流,夜间光线暗淡,就像停留在那里一样。诗人用一个“宿”字,显得极为稳贴。夔州一带江流向以波腾浪涌著称。此诗用“浪中翻”三字表现江上月色,就飞动自然。诗人如果没有实感,是写不出来的。读者从这里可以悟出艺术表现上“青胜于蓝”的道理。
颈联写诗人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这时传入耳中的,但有水禽山兽的声息。鹳,形似鹤的水鸟。鹳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这两句所表现的情景,切合夔州附近既有大江,又有丛山的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正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
尾联对结。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见闻。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765年(永泰元年)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第二年春末来到夔州。这时严武刚死不久,继任的郭英乂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伐崔旰,于是蜀中大乱。杜甫留滞夔州,忧念“战伐”,寄宿西阁时听到鹳鹤、豺狼的追逐喧嚣之声而引起感触。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而今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名家点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清代):
刘辰翁曰:自是仙骨。吴山民曰:“翻”字佳,作对语结整有力,周启琦曰:阴铿有“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杜有“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又阴有“花逐下山风”,杜有“云逐度溪风”,所谓祖述有自,青出于蓝也。若今人病为盗袭矣。
《读杜心解》(清):
李子德云:写时地毫无遗憾,结正稷、契分中语;全诗雄健,是以副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清):
陈德公曰:“延”、“次”字法高老。三、四袭古,可知前人好古,心摹手追,不嫌直用。如此后半作庄语,亦有正气在,评:水部句亦自佳。但“出”、“上”二字无甚分别。少陵易“出”以“宿”,易“上”以“翻”,一静一动,意象各殊。且“宿”字切合夜景,而“翻”字尤写得月涌江流,涵光弄碧,上下不定,正从不眠中领略得来,故当让此公青出。
贰/
江边阁在夔州(四川奉节)瞿塘关,也叫西阁。西阁依山临江,有观览之胜。大历元年(766),杜甫从云安到达夔州,寄寓西阁,写下这首即景抒情诗。
日暮时分,诗人登上瞿塘关水门之上的西阁,举目望去,一条蜿蜒的小径如同去迎接黑夜的降临,与暮色相连。苍茫暮色漫过小径,渐至阁前。“暝色”,为将宿之时,点题中之“宿”; “高斋次水门”点题中“江边阁”。二句交代时间、地点,为后两联写所见所闻作了必要的铺垫。
中间两联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从结构上看,三、六句写山景,四、五句写江景。三、四句写视觉之景,五、六句写听觉之景,组成一个山与水、声与形错落有致的艺术整体。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是由何逊的“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两句诗点化而来。仇兆鳌解释说:“云过山头, 停岩似宿。月浮水面,浪动若翻。”夔州群山险峻,崖石嶙峋,日暮的薄云笼峰罩壑,凝驻不动,远远地望去,犹如栖宿在岩背崖腹之中。夔州为长江三峡的起点,江面之险,“险过百牢关”,江波腾跃,日夜不息,一轮明月映照水中,好象在江中不停地翻滚。“岩际宿”描写险山轻云,“浪中翻”描写孤月大江,造境真切,用词又极为稳贴。飘动的薄云与峰岩相衬,而曰 “宿”、动变为静; 月亮和汹涌的波涛相映,而曰 “翻”,静化为动。把何逊的诗句只改换四字,便成千古名句。点铁成金,可谓出神入化之笔。难怪后人吟诵到这两句诗,便“叹此老具眼如此”(曹学佺《蜀中名胜记》)。
五、六句写听觉之景。鹳鹤,形似鹤的水鸟,居住水边,捕捉鱼虾为食。夜幕降临,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寻找食物的鹳鹤栖息了,但山中的豺狼又纷纷出动, 为争夺食物喧啸不止。这一“静”一“喧”,与上句的一“宿” 一“翻”相应,切合西阁地处夔州临山依水的地理特点,又给人一种此起彼伏、不得安宁的感觉,为最后两句的抒情渲染了气氛。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正是由于时局动乱,愁不入寐,才登阁聊以排解。豺狼的争喧声又使他联想到军阀们的互相争伐,弱肉强食。杜甫来到夔州不久, 严武新死, 继任郭英又为汉州刺史崔旴所杀,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合兵讨崔,蜀中大乱。诗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愿,又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至情,他不为自己的穷老病困忧念。终日忧心的是支离破碎的时局、江河日下的国势。为此,他忧思萦怀,夜不成寐,即景题诗,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 (叶燮《原诗》)之情。
这首诗八句都是对句,对仗工整,但因写景苍凉古朴,又显得自然浑厚,不觉板滞。用动词写景,生动准确,转折顿宕而兼有蕴藉微远之致。
叁/
《唐诗鉴赏辞典》算是古典诗歌鉴赏中的翘楚,集重点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之力,是精品中的精品。鉴于其优质性和权威性,高考试题也多取其观点命题选材。
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在多年的使用中,还是很遗憾地发现,其中还是有一引起疏漏之处。
比如四川大学教授负责的杜甫的《宿江边阁》的鉴赏。
从选择教授人选上看,辞书真的很用心——四川的诗歌,就选四川的最名牌的大学,教授也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我建议的阅读方式,第一步,一定是阅读文本,尽量落实文本基础信息的认知——避免干扰。
宿江边阁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诗题表现了基本的创作背景——夜宿长江边上的阁子时所写,具体是夔州的西阁。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夜色照见山径蜿蜒,从高高的西阁一直伸延到水边的城门洞。这一句提供视角,引领视线,由近而远。也交代了时间和地点。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淡薄的云块依偎着岩壁,好像睡着了一样;孤独的月亮浮在水面,随波翻跃。这两句用了比拟,一个宿,一个翻,真写活了景物,如在眼前。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严格按照字面解释:颧和鹤追逐飞奔一点声音也没有,豺狼得到了食物却喧闹起来。现在,难点来了——争飞的颧鹤怎么会静?先不忙解决,全诗看完再说。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睡不着是因为忧虑战争,可恨我没有力量扶正这个世界。最后了联议论,点明了半夜起来写诗的原因,还有引发的感叹。
整个诗歌,前三联写景,尾联议论。内心的忧愁影响了眼前的景物,眼前的景物又引了对现实的感叹。整个诗符合杜甫的忧国忧民传统,不是很难理解。
现在,回到那个难点上。
先看看四川大学的教授(知而不名,不针对人,解决疑难而已——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是怎么解读的。
整理如下:颈联写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这是传入耳中的,只有水禽山兽的声音。颧,形似鹤的水鸟。颧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活动。
我们看看这一段文字存在的两个问题。
第一,刚说过颈联写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后边又说”颧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自相矛盾了。
第二、诗句鹳鹤追飞静——没有鱼;到他这里有鱼了: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
看看,杜甫,你把我们的教授弄晕了吧?我怀疑,这会不会是教授的弟子执笔的呢?一般说来,教授们都认真,不至于允许出现这种明显的问题——这根本就不通嘛!不需要智商,只需要认真就行。
那么,明明是鹳鹤追飞,静静无声——为什么就把人逼成了这副模样?
我猜想,问题出在追飞静上——追飞怎么会静?所以,教授无奈增添了两个时间——白天追飞,晚上安静——然后,干脆再添上一些鱼介类——因为是没有依据添的,也不确定是鱼,干脆再扩大范围,避免出错,弄了个”鱼介类“——说不清真是一句极有用的话(鲁迅语)。
实际上,不用这么费事,杜甫表达够清——他看到的就是鹳、鹤在争飞而已。没有鱼——没有鱼介类——没有白天追逐,晚上停止。
那么,鹳鹤追飞怎么能静呢?
很简单,飞得太急。
因为鸟在争飞时都需要尽全力,而且最好飞直线,所以,争飞的鸟都要拼命直线飞行,声音反而很小。较远处的杜甫只能看到,听不见声音,就成了鹳鹤追飞,静静无声。
其实,杜甫连是鹳还是鹤,都没有看清,就看清了两团黑影,凭借经验,根据大小形态,大约判断是鹳鹤一类的水鸟——所以,他用了鹳鹤一词。
入场准确理解诗歌,入场景非常重要。
杜甫说是夜,就要在前提下考虑。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