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路6号原奥古斯丁教会的总部
香山路位于卢湾区的一条街道。东到复兴公园,西至瑞金二路,长328米。原名莫利爱路(RueMoliere),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法国戏剧家莫里哀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香山路。 香山路6号。占地面积157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砖土结构,20世纪20年代建造。南立面对称,中部为连续券柱廊,顶层退为平台;檐部饰西班牙式檐体,杯形栏杆上饰雕刻望柱;四坡屋瓦面,两侧深挑檐,檐下有木支托。
香山路6号的真相却很少为人所知,其实,这里隐藏着30年代旧上海的一个惊人骗局!光是看这幢豪宅,只觉得情调优雅,但人们完全想不到,这房屋并不是靠自己的资金,而是靠欺诈敛财而建造的!仔细琢磨,倒也非常可能——毕竟,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鱼龙混杂,有的是道貌岸然的骗子。
20世纪30年代时,包括美国在内的部分美洲国家经常收到一些天主教徒的投诉信,称他们定期收到来自中国上海的西班牙奥古斯丁教会(Augustinian) 赠阅的《教会生活》(《MissionsReculetos》)杂志,介绍奥古斯丁会在中国开展艰巨的传播福音活动所取得的成就,并动员和号召信徒们捐物捐款,改变中国落后贫穷的面貌。但信徒们捐款后,这个奥古斯丁会却不给任何回复,信徒们怀疑其中有诈。于是,美国就派原驻印度的记者爱狄·密勒赴上海。“把西班牙的传教神甫在中国的工作状况、置备的产业和推广西班牙文明而受到的牺牲,做一个详细的报告”。爱狄·密勒在上海调查了一年多,除完成该项报告外,还撰写并出版了《上海——冒险家的乐园》一书。书中作者与曾在墨西哥当通讯员,能讲一口流利西班牙语的记者买尔的一段对话:
“莫利哀(今香山路)六号,一所华丽堂皇的大屋子。杂志的名字叫《传教生活》(原译如此)。每期总要发行好几十万份。”
“杂志的内容是些什么?”
“从封面到底页,都是弥天大谎。可是上海的奥古斯丁教会却靠它发了大财……这些上帝的使者的处境真是可怜极了,他们不怕艰难地超度他们的黄种兄弟的灵魂,只要是有心人,谁又能不同情他们?只要口袋里有买面包多余下来的钱,谁又能不帮助他们?在这同情与帮助之下,奥古斯丁教会的神甫们就得其所哉了。” 上海的西班牙奥古斯丁教会利用教会的信誉,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通过散发《教会生活》杂志聚敛了巨额的财产,他们住的是豪宅,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着绫罗绸缎,进出时高档轿车。而海外的捐款仍源源不断地汇进上海。1925年,他们利用捐款购进法租界莫利哀路6号的两亩多土地,兴建了一幢三层五开间的豪宅,这里就成了上海西班牙奥古斯丁教会的总部及《教会生活》杂志的所在地。 该房建筑占地约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属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主立面朝南,面对大草坪;正立面以正中的大门为纵轴线,两侧形成对称;正门及相邻的两侧开间设计为相近的形式,底层及二层设计为由双罗马拱券支撑的内廊,中间的三层退为平台;两侧的三层屋檐下设计有浓郁西班牙情调的檐饰,两侧立面上还设计有浓郁西班牙情调的檐饰,两侧立面上还设计经雕凿的望诸,这都是西班牙建筑中常见的非功能性构件。 据登记,这幢豪宅的住户有齐勒柴(Rev.P.Gerezal)、埃尔维拉(Rev.F.Alvarad)、加斯的卢(Rev.G.Castrillo)、勃朗高(Rev.E.Blanco)等神甫。在欧洲,奥古斯丁会是一个拖钵修士组织,神职人员和信徒必须放弃自己的私有财产,统一交教会管理、并必须过集体苦修的生活,而上海西班牙奥古斯丁教会的修士们却过着富裕而优哉游哉的生活。 美国记者爱狄·密勒的报告,以及他的《上海——冒险家的乐园》一书正式出版后,上海西班牙奥古斯丁教会的不法行为立即引起西班牙政府以及各方面的关注。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国内政治混乱也导致外交任命上的困难,这一年中国宣布与西班牙断交,在这种情况下,奥古斯丁教会被迫和必须收敛自己的行为。不久,莫利哀路6号的奥古斯丁会房产即被英美烟草公司最大的销售代理商——永泰和烟行。六合公司老板、广东人郑伯昭收购,暂时当作公司的员工宿舍。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郑伯昭举家迁香港,其在上海的企业及财产均作为官僚资本而被没收,香山路6号住宅即由上海市房地产部门接管,后分配给市民居住。
听了这幢房子的典故,人们不禁要感慨;像这幢豪宅的主人这般打着宗教善心的幌子招摇撞骗的骗子也的确不多见。旧上海是个多么有趣的地方,有趣到了连骗局都是如此张扬!又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地方,可悲到了连宗教都成了贪婪的道具。
来源:《上海百年名楼·名宅》 龚品梅,圣名依纳爵(1901.8.2-2000.3.12),出生在浦东新区唐镇的一个天主教家庭里。在耶稣会创办的圣依纳爵公学读书(今徐汇中学),19岁进神学院,29岁晋升为司铎,成为神父,先后担任教育工作,出任多间天主教小学、中学校长。抗战结束后由震旦大学附中主任调任胶州路金科中学校长。1949年8月9日被教廷任命为天主教苏州教区主教,10月7日接受驻华教廷公使黎培理总主教、华理柱主教的祝圣。1950年7月15日龚品梅兼任上海、苏州及南京三教区主教,主教座堂为上海四川南路的洋泾浜圣若瑟堂,为上海教区首任国籍主教。
1950年代梵蒂冈对中国天主教会的领导和联系断绝了,成立了中国政府任命的一个机构组织:中国天主教爱国会。龚品梅抵制中国政府对天主教会的“改造”和“渗透”,让教徒继续接受梵蒂冈圣母的领导,拒绝在教会内部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他组织并亲自督导了“不投降、不退让、不出卖”的中华圣母军支团,阻止圣母军成员向政府登记和退团,拒不参加官方教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1955年9月8日龚品梅与范忠良、金鲁贤等30多名神父及300多名教徒在上海被逮捕入狱。1960年3月龚以“龚品梅反革命集团”首犯的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关押在上海市提篮桥监狱。1979年6月秘密册封仍在狱中的龚品梅为枢机,接替前任于斌的职务,龚品梅于1985年7月被假释,由爱国会软禁看管。1988年1月中国政府宣布提前释放,恢复其人身自由。1988年龚品梅因心脏病被获准前往美国接受治疗,其后一直居美。1989年赴罗马教廷与教宗会面。于1989年11月颁赠龚品梅主教荣誉博士学位。1991年6月29日教宗在罗马接见了龚品梅主教并授予枢机红冠。按照“默存心中”的规例计算,龚品梅枢机被列为第三位中国籍枢机。离开中国后龚品梅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并一直呼吁中国当局给予人民更大的宗教信仰自由。龚品梅因胃癌于2000年3月12日上午三时零五分在美国逝世,享年九十八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