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我的前半生(11)
第二章
03星光之下 兄妹捉蛙
1959年秋天,徐光学已是二年级学生了。他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后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来减轻家庭的困难。
一个只有十一岁的孩子又能做什么呢?他能做的事情可多啦,比如,白天挖野菜,捡野果,摘毛栗,采红花草,摸河蚌,拾螺丝,晚上去捉青蛙等等。那个时候,人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吃河蚌和螺丝的,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什么河蚌肉,什么螺丝肉,都是用来喂鸭子的。可不像如今,大街小巷到处都摆着炒田螺的小摊,螺丝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食,成了人们消闲时的零食,而河蚌更是成了高级宾馆、大饭店里的美味佳肴。那个时候的人没有现在人会享受,那个时候的市场上也没有现在那么多那么好的佐料,即使有也没钱买,所以那时的人也做不出今天这么美味的菜肴。那时,人们只能将洗净的河蚌肉和螺丝肉地加一点盐、酱油、醋,再能有一点生姜和葱,就很不错的了。这些东西,可不是用来当零食或佳肴的,而是用来当主食充饥的。
有一天,徐光学与一个叫钱春雷的小孩一块到池塘里摸螺丝。一不小心,钱春雷滑到深水地方去了。徐光学当时就吓坏了,他爬上岸来,一边大叫“救命”,一边把顺手抄起一根长竹竿伸向水里。钱春雷抓住竹竿,徐光学使劲地往岸边拽。等营救的人赶来时,钱春雷已经被徐光学拉到了池水处。如果不是徐光学及时救助,真不敢想象后钱春雷将有什么样的后果。钱春雷一直记着这件事情。后来,徐光学入伍了,读书了,工作了。徐光学每次来家探亲,钱春雷都要来看望一下,常常提起对自己的救命之恩。比如,十几年后,徐光学从海军部队退伍回来时,挑着一担随带物品。钱春雷看见了,就迎上去,接下担子,挑上好几里路,一直挑到徐光学家。
为了生存,为了活命,那时,大人和孩子都历尽了艰辛,吃尽了苦头。
不过,最令徐光学难忘的是夏夜捉蛙之事。当时,徐光学的哥哥徐光华已经在安徽黄山林校读书,无法照顾家,而徐光学的父亲徐成贤已被组织上调到大关区任工交总支书兼中心厂厂长,也是经常不在家,无法照顾家。家庭生活的重担全都落到母亲方氏身上,而小小的徐光学就成了徐家唯一在家的男子汉。为了改善生活,他也学着其他人家的小伙子去捉蛙。
青蛙,桐城人称为田鸡,是两栖类动物,主要生活在水边,其身体颜色一般以绿色为主,也有不少是灰色的。青蛙肉洁白细嫩,做成佳肴,清香可口,营养丰富。吃青蛙肉的感觉不下于吃小鸡,这大约就是人们给它取名田鸡的原因吧。在严重缺粮的情况下,能吃上蛙肉,那真的算是过上“共产主义”了。为了生存,人们无法顾及青蛙是益虫,是人类的朋友。捉蛙一般用钢钗,那钗子一般是五个齿,中间一个稍长,外围四个稍短;也可以在一根长竹竿的一头捆绑一个塑料鞋底也成。不管是哪种“武器”,都足以置青蛙于死地。
捉蛙一般在晚上,因为青蛙喜欢在夜间活动。夏夜,晚风习习,萤火点点,各种小生命都在夜幕下唱着自己的歌。其中也有青蛙的鸣唱。在淡淡的星辉下,朦胧的月色里,徐光学和妹妹徐云英带上工具去捉青蛙。妹妹提着手电筒,背着竹篓,徐光学手捏钢钗,兄妹二人组成了一支捕捉青蛙的小分队,两个差不多高的两个身影走进月光朦胧的夏夜。
妹妹用手电筒锁定目标,徐光学便轻手轻脚走过去,尽可能靠近目标,仿佛是小心翼翼地接近青蛙,接着就把钢钗猛地扎过去,可怜的青蛙就这样死于非命了。有时候,目标太远,直接用钢钗扎又够不着。于是,徐光学就在钢钗末端系上绳子,以便让钢钗可以像标枪一样可以脱手来击中目标。一般的情况下,只要兄妹二人晚上出去多少能用捉到一些。蛙捉回来后,母亲方氏当即就会将蛙剖洗干净,或用盐腌腌,或立刻下锅煮好。这样,一家人第二天就可以改善一下生活。
夏夜捉蛙固然有趣,也能改善生活,但捉蛙不仅要吃辛苦,还要有点冒险精神。有时,兄妹二人要走过几座坟茔,他们经常看见磷火点点,这磷火桐城人都说那是鬼火,其实不是,把磷火说成是鬼火是一种迷信说法。夜里看到磷火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碰到蛇。有一次,兄妹二人在鲁王河边逮青蛙。妹妹用手电筒一照,发现了一只大青蛙,徐光学手举钢钗正要扎时,突然,发现青蛙身边的草动了一下。徐光学定眼一看,草里边有一条赤练蛇,正准备向青蛙进攻呢。为了不“打蛙惊蛇”,徐光学放弃了那只青蛙。至于那只青蛙是否能逃脱被赤练蛇吞食的噩运,徐光学不得而知。在捉青蛙的路上,他们看见蟒蛇的次数不少,看见水蛇次数则更多。尽管捉蛙有这么危险,但是要改善生活,这点危险又算什么了,而且这点冒险精神更能锻炼人的意志与胆量。
当然,捉蛙也不是每天都可以做的。一是因为鲁谼是山区,水域小,青蛙少,而捉蛙人却很多;二是,在徐家,孩子读书头等大事,宁愿少吃蛙肉,也不能耽搁孩子读书。好在夏天的鲁谼,南瓜成熟了,玉米也可以食用。人们的主食就是南瓜、玉米饼或玉米糊。
1960年,徐家更加缺粮。最难度过的莫过于春天三四月份。这两个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为了生存,有的人家不得不把家中值钱的东西拿去当掉,买点粮食来度日。不过,徐家还没有到那一步。因为徐成贤是个国家干部,每月拿工资38.5元,24斤粮票和一些蔬菜供应。这些东西父亲总是节约使用,他把节约下来的粮票买回几斤米带回家里,让家人改善一下生活。所以,跟别的同年孩子相比,相对而言徐光学还算是幸运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母亲方氏会持家过日子。方氏不仅把这个八九口人的大家庭料理得很好,还努力不让孩子辍学。徐光学一直在福星小学读书。方氏非常贤惠,通情达理,但对待孩子读书之事,不敢有半点马虎。她督促徐光学在学校要好好读书,在家里要认真做作业。平时,她还用丈夫常说的“三代不读书,不如牛马猪”的话来教导孩子。
【作者简介】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历任合肥军分区军械仓库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合肥军分区军械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安徽日报社开发处处长兼党支部书记、安徽日报社印刷厂厂长兼党总支书记、安徽日报社审计处处长、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总监。
另曾任《中华讯报》记者;《市场了望》编委;安徽日报主办的《适用专利技术》主编。
曾获“江淮十杰”,军队青年企业家、安徽省军区“四有”干部称号、安徽日报社优秀党务工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诗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理事、安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安徽省高级审计师评委会会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会员。先后在《诗歌报》《安徽文学》《安徽日报》等报刊发表的故事、诗歌、散文、论文1500多篇(首),110多万字。合作出版大型摄影画册《中国三峡》,著有诗集《月影花情》;散文集《心语足音》《爱与人生》;长篇人物传记《奔驰人生》(上、下)。其个人传略载《中国企业家大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六部辞书。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