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育儿】如何带孩子看中医

小儿问诊歌诀

问诊是医者通过口问,了解病情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婴幼儿不会说话,较大儿童也难以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病情,因此,除年长儿可由自己陈述外,儿科问诊主要靠询问家长或保育员。(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小儿问诊的内容除与成人相同者外,要注意问年龄、问个人史,还要结合儿科病的发展特点询问。

  (一)问年龄
  询问年龄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儿科某些疾病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儿童用药的剂量也应按年龄的大小而定。

  问年龄要询问实足年龄,新生儿应问明出生天数;2岁以内的小儿应问明实足月龄;2岁以上的小儿,应问明实足岁数及月数。

  1周内新生儿易患脐风、胎黄、脐湿、脐疮等;新生儿和乳婴儿易患鹅口疮、脐突、夜啼;婴幼儿易患泄泻;6个月以后的小儿易患麻疹;1岁左右的婴幼儿易患幼儿急疹等传染病;学龄前小儿易患水痘、百日咳等传染病;12岁以后疾病谱已基本上接近成人。

  (二)问病情

  包括询问疾病的症状及持续时间,病程中的病情变化和发病的原因等。着重询问以下内容:

  1.问寒热

  主要问寒热的微甚进退,发作时辰与持续时间、温度高低,最好用体温计测量。为了辨别寒热性质,也需结合观察、触摸、询问等。如通过患儿头额、胸腹、四肢、手足心等部位的触摸,或哺乳时的感觉,呼吸时鼻气温度来测知小儿是否发热;通过观察其姿态,如依偎母怀、蜷缩而卧、喜暖避冷,测知有无畏寒存在。

  小儿恶寒发热无汗,多为外感风寒;发热有汗,多为外感风热;寒热往来,多为邪郁少阳;但热不寒为里热,但寒不热为里寒;大热、大汗、口渴不已为阳明热盛;发热持续、热势枭张、身热不扬,午后热盛,面黄苔腻为湿热内蕴;夏季高热,持续不退,伴有无汗、口渴、多尿,秋凉后自平,常为夏季热。

  午后或傍晚潮热,伴盗汗者,为阴虚发热。夜间发热,腹壁手足心热,胸满不食者,多为内伤乳食。

  2.问出汗

  小儿肌肤嫩薄,腠理疏松,较之成人,易于出汗。常见入睡之时,头额汗出,若汗出不多,又无他症者,不属病态。若因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多、快速进热食、剧烈运动后汗出过多,也属正常生理现象。问汗主要询问汗出的多少、部位、时间等。

  若在白天汗出较多,稍动尤甚,不发热者,为气虚卫外不固的自汗;入睡则汗出淋漓,醒后汗止,为阴虚或气阴两虚的盗汗;热病中汗出热不解者,为表邪入里;若口渴、烦躁、脉大、大汗者,为里热实证;若大汗淋漓,伴呼吸喘促,肢冷脉伏者,为阳气将绝元气欲脱之危象。

  3.问头身

  较大儿童能诉说头痛、头晕及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和不适。

  头痛而兼发热恶寒为外感风寒;头痛呕吐、高热抽搐,为邪热入营,属急惊风;头晕而兼发热多因外感;头晕而兼面白乏力,多为气血不足;头痛如刺、痛有定处,多为瘀阻脑络。

  肢体酸痛而兼发热,多为外感,或邪阻经络;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常见于痹证;肿痛而热者,多为热痹;肿痛不热者,多为寒痹;肢体瘫痪不用,强直屈伸不利为硬瘫,多为风痰入络,血瘀气滞;痿软屈伸不能为软瘫,多因肝肾亏虚,筋骨失养。

  小儿有下肢关节疼痛阵作,发作为时短暂,关节肌肉无变化,亦无其他症状者,可能为生长阶段出现的暂时性络脉不和,俗称“生长痛”,不必认作病态。

  4.问二便

  患儿大小便的数量、性状、颜色、气味及排便时的感觉等情况,有些可从望诊、闻诊中获悉,通常是通过问诊了解。

  若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完谷不化,或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多属内伤乳食;若大便溏薄不化,或先干后溏,次数较多,或食后欲便者,多为脾虚运化失职;若便泻日久,形瘦脱肛者,多为中气下陷;若大便呈水样,澄澈清冷,泻下无度者,多属脾肾阳虚。

  便次多而量少,泻下黏冻,或见脓血,并伴里急后重者,多为痢疾;大便稀溏,颜色灰白者,多为黄疸;便时哭闹不安,多为腹痛;大便困难、几日不解,伴腹胀有矢气者,为肠燥便秘;若大便不通、腹部满硬、无矢气,伴见潮热口渴者,为热结阳明。

  小便的多少与饮水量的多少和出汗的多少以及大便的干稀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小便频数而短赤者,多是下焦湿热,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清长量多,甚或遗尿者,多是肾气不足,下元虚冷;小便淋漓,伴尿急尿痛,多为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排尿不畅或突然中断,或见尿血鲜红,或排出砂石者,为湿热煎熬之石淋;小便过多,兼多饮多食者,是消渴;小便特少,兼一身浮肿者,是水肿。

  5.问饮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