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小说《重返狼群》:一只狼,一个女人,演绎一场“母子情深”

文/学乃身之宝

2017年6月,纪录片《重返·狼群》上映,一只狼,一个女人,给观众们上演了一个“人狼奇情,前所未有”的感动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2010年4月,八零后野生动物画家李微漪在一次草原采风中意外收养了狼王遗孤,为取名为格林,并带回成都喂养。但繁华的都市无法容纳一匹野性的草原狼,于是李微漪决定把格林带回草原,一路追寻狼群的踪迹,历经严寒酷雪,终于目送它成功重返狼群。

但是,这部纪录片只讲述了《重返狼群》这部纪实小说的上部内容,还有下部内容没讲。

下部《重返狼群》主要讲述了从格林回归狼群后的七百多天,李微漪和亦风(好朋友)决定再次回到若尔盖大草原,等待和格林重逢的那一天。最后,他们在草原苦等一年,终于找到了格林,但结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温馨。用李微漪的话来说“有些沉重”,因为格林并没有走近她,而是她向前一步,格林则退后一步,这样的进退让我们看到了,狼对人的戒备,因为是人在伤害着狼。

正如作者李微漪在书中最后说到的:“在狼眼里,爱一定是平等的,可是人和狼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不平等的。人狼之争中,处于劣势的狼几乎灭绝。”

毫无疑问,这部著作的主旨是要我们人类爱护野生动物、关爱草原生态环境,以及倡导人类应该禁止杀害、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等等有关大爱、大命的内容,同时,李微漪也希望通过此书来改变人类对狼的偏见——狼并非无情无义,狼是有情有义,且可以和人和平共处的动物。

但今天的文章,我想从育儿的角度来说说,父母该如何爱孩子,

因为在我看来,李微漪这位“狼妈”给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样的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爱孩子,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爱孩子,最终是要和孩子分离;爱孩子,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1.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要教会孩子独立

从小喜欢画画的李微漪,性格像个男孩子,渴望自由,她说自己向往的生活是四处游历,画自己所爱的东西,于是天性倔强执着的她,在草原写生时听说了格林的遭遇后,就想着,一定要找到格林。

后来,在牧民的帮助下,李微漪终于找到了当时已经有五天没吃奶的格林,因为格林发烧,牧区没有可救他的医药,所以李微漪把他带回了成都。

但是,带着一匹野狼在城市生活,总归是有麻烦的,因为狼总会有长大的那一天,城市并不是狼生活的地方。

当李微漪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便有意识地教格林独立生存的技能。

比如,她会顺其自然地保护格林的狼性和桀骜不驯,不仅天天给他吃肉,还任凭格林随意撕咬家里的任何东西;让格林观看有关狼的纪录片,让其学会狼叫;格林喜欢捕鱼不去阻止,她会花钱再去买鱼;不能靠近人类,等等,总之,她从不限制格林的好奇心,让他不断地试探着、学习着、分辨着、成长着。

在格林三个月后,李微漪把他带回若尔盖草原,像狼妈那样教他实地捕食的技能,从鼠兔开始,再到羊等大型动物,再从抢食、夺食、护食到藏食,格林的生存技能越来越强,直到可以独立生存。

李微漪对格林的爱,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有些父母对孩子会过度保护,过度付出,看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以致很多孩子成人后,依然无法独立生活。

啃老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群。

孩子的独立过程,是需要父母的指引和陪伴的,更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去教,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微漪这位“狼妈”是很多父母学习的榜样,因为她的爱没有变成溺爱,更没有成为苛刻的爱。

与溺爱相对应地,还有一种完全放养式的教育,在我看来,对孩子不管不顾,并不是给予孩子自由,而是对孩子不负责。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在保证孩子基本生活状态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

2.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要给孩子自由

在清楚知道格林不能在城市生活后,李微漪也想过把格林送进动物园,但是,当她去了动物园实地考察后,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在动物园“这不叫活着,只是不死而已”,那样圈禁的生活环境不属于格林。

在和格林相处的这段日子,李微漪更加明白格林对生命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格林不是宠物,他需要的是一份择地生存的自由和一个竞争求存的世界。

当然,李微漪下定决心,让格林重返狼群也是有万般不舍的,一方面格林回归草原,意味着与自己分离,舍不得;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那是危险境地,格林不安全。

但李微漪知道,无论老狼还是小狼,对自由的向往都是一脉相承的,自己不能剥夺格林自由生存的权利,应该让他像狼那样活得有意义、有自由、有尊严。

这样的做法应该让很多父母钦佩。

因为很多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并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他们喜欢替孩子做决定,更习惯控制孩子的行为,甚至是想法,而这真的是爱孩子吗?

当然不是!

爱孩子,舍不得孩子离开,是正常的,但不能因为自己的爱,就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要明白,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指向分离的。爱孩子,就是要给孩子自由,让他们独立“飞行”。

只是很多父母抱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不允许孩子离开,而这样的强制,就是在剥夺孩子生命的意义,并不是真正的爱。

3.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对于狼来说,自由比生命更重要,这也是李微漪深知的。

当格林重返狼群后的七百多天,她每天都在想念他,于是她和朋友亦风再次回到若尔盖大草原,希望能亲眼看到格林在草原上奔跑,更期待紧紧地抱抱格林,只是这个心愿没有实现。

当他们在草原等待格林的日子里,他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金钱的诱惑,驱使着狩猎者捕杀狼群,狼的生存现状堪忧。

这也是他们无法走近格林的原因——狼与人有了隔阂,他的孩子因人而不在了。

但格林是懂得感恩的,他把自己捕捉到的兔子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共七只兔子,一只獭子,算好时间放在“妈妈”必去的地方。

所以,李微漪尊重格林的选择,最后看见格林远走时没有继续追上去。

她说:“我们等待的又是什么呢?一个拥抱?有了一个拥抱以后呢,我们还会想要什么?也许还想要他把家人介绍给我们,一家人圆圆满满生活在一起,甚至会有更大的愿望,想要整个狼群都能亲近我们……但这都只是我们自己的愿望,人的欲望会越来越多的。”

这才是真正“母爱”,因为那里有理解、尊重。

我想,现实生活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能多些理解和尊重,或许会少很多糟糕的亲子关系。

有些父母,习惯用“我为你好”作为理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这样的好,未必是真的好,因为缺少尊重和理解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强迫和控制。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特别是成人后,他们自己有独立判断的能力,这时的父母要多些尊重和理解,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所以,父母要意识到,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给予他们人生选择权,毕竟那是他们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做主。

虽然李微漪和格林并不是真正的母子,但他们之间的情感是真挚的,不亚于真正的亲子。她对格林的爱,既有无条件,又不失原则;既有父母的责任感,又懂得放手;既有尊重和理解,又有支持和鼓励。

虽然他们最后没能“拥抱”,但相对于心底的那份爱,李微漪看着格林安全地离开,也是一种欣慰。

这就像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求时时相见,只求平安快乐。

另外,在这部纪实小说《重逢狼群》中,作者李微漪算是给狼“正名”了,里面有很多细节讲到狼的真实故事,比如小狼可以用装死来伪装自己、狼极其聪明(能听懂简单的人话,会藏肉等等)、狼懂得感恩(给生病的李微漪送过自己的猎物)、狼是可以殉情的、狼还可以通过自戕肢体的办法从捕兽夹下逃脱,以及狼会披着羊皮把自己伪装起来等等,这些内容对于喜欢野生动物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当然,对于喜欢草原风景,或想了解大草原生活的人,这部书也值得一读,因为作者的描写很生动,极具画面感,看文字的同时,眼前就是一幅画。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