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张家山回龙寺村

来源:火狐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清江记忆》专辑

原标题:古寺寻踪之乾隆皇帝廻龙寺

清江记忆专辑是由樟树本土文化学者陈怀生老师倡导,自媒体人黄琼、青年作家吴国林老师和乡村创业者杨胜羽联合发起成立的,旨在发掘、整理、传播樟树本土(原清江县)的优秀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向的公益性文化宣传栏目。诚邀大家积极投稿,将更多的关于樟树美图、美文传递给更多樟树人;投稿请加微信号:bv0795

临江镇袁河下游东去五六里,江水回流之处,原有一古寺名廻龙寺。寺旁有一村因寺名廻龙寺村,现属张家山廻龙村委。虽然寺已毁多年,但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此处回銮的传说,让古寺充满了传奇色彩,至今仍广为流传。于是周末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G533国道廻龙寺村入口

沿G533国道出临江往樟树方向4公里处,有一廻龙寺村指示牌,转入约百米河堤旁的小村庄便是廻龙寺村。村口立一修路功德碑,上刻“千年古村廻龙寺,乾隆皇帝游此处,大家集资来修路,千秋万代永留名。”村庄约十来户人家,多姓张,数户姓陈。该村民国属蛟湖乡,解放后属经楼公社,1962年属临江公社,1969年改属张家山公社至今。

     廻龙寺村口功德碑

村社寂寂,环村仅见一屋前有数人聊天。于是上前询问,得知来意后,村民告诉我,廻龙寺建在村旁堰外,当年乾隆爷曾到此,寺已毁坏,现村口池塘边埋有一廻龙寺石碑。我心里一动:难道是陈克峻《重修廻龙寺记》。就请村民带我去查看,石碑大部分埋于路下,靠水塘边仅露出一小部分。小心清理后,碑字迹磨损严重,只隐约可见“在城五约乡约所”等数字,略感失望,知道不是《重修廻龙寺记》碑。余下部分深埋路基之下,更难清理,只好索性放弃。

闲谈间一老人闻声而来,他热情向我介绍,十余年前,有湖南宗亲回乡寻祖,也曾清理辨认此碑,想找到些信息。该碑宽约1米高约2米,但字迹漫磨,难以辨识,碑文大概记载了廻龙寺一高僧生平和功德,并兴冲冲地从家拿来当时相片给我辨认。

河堤之下廻龙寺村

埋于池塘边路下的廻龙寺石碑

老人名陈旺生,世居廻龙寺村,虽年逾90,但耳聪目明,思维清晰,是港埠公司退休职工。早年为船工数十年,行走于赣江袁河之间,阅历非常丰富。讲起廻龙寺,侃侃而谈。廻龙寺建在堰外土坡上,有近千年的历史,旁边还有一座七层宝塔。香火旺盛的时候和尚上百,寺庙里和尚念经打坐,行善积德,经常为附近修桥补路,后来寺庙年久失修,在清末彻底毁坏。当地有一句谚语“千年古刹廻龙寺,铜课子缗钱铺河路。”前几年挖沙船在这里挖出大量铜钱和石墩断石烂砖,都被文物贩子收购走,现在村内还留有几个刻有花纹的石墩。并带我一一辨认。

廻龙寺遗存石墩

廻龙寺虽早就毁坏,但镇河宝塔一直到1962年才被大水冲倒,年长村民都见过该宝塔,塔高七层,结构外观类似永泰镇赣江边的宝塔,只是规制稍微小些,后来加固河堤,塔基遗迹埋于河堤之下。

传说宝塔内有一蛇精在此修仙,该蛇精原是廻龙寺护法,心存善念,保此一方平安,已修得相当道行。一夜正值冲关成仙关键时刻,有一渔民半夜在河边捡甲鱼,看见塔中隐约有灯光,该渔民是一赌博鬼,以为是赌友在塔中赌钱,于是莽撞地冲了进去,猛见一巨蛇盘于塔中,眼似灯笼发出幽光,顿时惊得魂飞魄,蛇精也因此败了多年修行,遁去无踪。至此塔无护法,后来河发大水,冲倒宝塔。但此处河堤安然无恙,河对岸却溃堤数丈。想是那蛇精虽恼渔民败其修行,但仍感念村民多年香火之情,护佑村民免遭水患。

讲于此,陈旺生老人感慨不已。老人家里早年在河堤上宝塔旁开一小店,虽未曾见过廻龙寺的建筑,但残垣断石却印象深刻,镇河宝塔更是深深烙印在脑中。老人说,早年跑船,樟树到赣州沿江宝塔共有七座。船行过处,每见一宝塔便远远张望,想起家乡之塔,座座宝塔也护佑了他半生行船的平安。末了老人叹息:“要是廻龙寺宝塔能保存下来就好,十里八乡的远远望去,宝塔下面就是家乡。”

永泰赣江边镇河宝塔

佛家创寺,大多选择环境清幽千岩竞秀的名山之上,或据江水回流浮屠之居的奇胜之所。而廻龙寺的创建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自然与人文和谐的精髓。古临江城因水而城,前临赣江袁河两江汇流,后有萧江绕其阴,城前江滨有石如龙蜿蜒,故名石龙城。形家认为石龙城上游瑞筠山为龙首,郡城章山为其腹,下游章山余气白牛岗是其尾,滨江龙石为其爪,一龙带三水为钟灵郁聚之地。但临江近郊下游皆平原,江水奔流无阻,冲泄太快,不利灵气汇聚,故龙尾下游江水回流之处,为形家关结之所在,宜建一桥锁住风水灵气,以孕育郡城。然而赣江江阔水急(当时临江面临赣江),建桥谈何容易,只好建一寺,抵住江流,并造塔镇之,以全形家风水之形,因此便有了廻龙寺。

     清康熙陈克峻《重修回龙寺记》

  道光《清江县志》廻龙寺图

但廻龙寺具体建于何时却未见详细记载,地方志只载:明代,民众见此处江水回漩似有龙,并常受水害,便集资兴建寺庙,以祷平安。查阅相关记载,廻龙寺大概建于明初洪武至明景泰年之间(1368年-1455年)或更早。明末遭兵毁,清康熙间二十一年(1682年)临江知府陈克峻重修。并有《重修廻龙寺记》,文中记载了他重修古寺的经过。在其任职临江府前,曾经过廻龙寺。见“寺抵洪流,回眺郡城,如引镜自照,喜其地形取势,精舍据胜。”赞叹道:“此间清淑之气,宜挺生瑰伟之人。”当看到寺中殿宇栋折摧危,佛像倾頽,叹息不已,当时就想重修,但因政务繁忙,又非本郡官员,只得作罢。或冥冥中有注定,后其居然主政临江,遂倡议重修回龙寺,了结多年夙愿,同时于寺旁创建观澜书院,并经常来此视察讲学。此后再未见修寺记载,清末,年久失修的廻龙寺和观澜书院彻底损毁,坍塌入江。

 廻龙寺遗址

廻龙寺原建在堤外一高地上,现在遗迹仍可辨认,规模并不很大。据载:寺山门面对大江,入内有一大殿供奉世尊三座宝像。后面有堂,规模为大殿一半左右,堂侧有曲室回廊为僧房。堂前有一庭院,种有娑羅树两株,分列东西,挺拔高耸,围可合抱,有数百年历史,寺僧称为木中虬龙。沿江岸种有修竹盘踞而上,再旁边是观澜书院,规制已不可考。

立于遗址之上,看大河东流,遥想古人当年,凭寺远眺。但见城郭楼宇重重,江中舟帆点点,浮光静影,朝晖夕阴。三五之夜,明月投江,波光粼粼,摇橹声声,水拍江岸,令人思涌伤怀;禅院寂坐,檀香徐来,娑罗如盖,修竹千竿,延风筛月,使人心静意远。实在是一绝佳清静所在,古人题咏颇多,现摘数首,感受古人昔日情怀。

回龙寺遗址回眺临江镇

陈献章《宿廻龙寺》 :

酒醒廻龙欲二更,迢迢秋漏徹江城。

何须不理东湖棹,徐儒亭前月自明。

注:陈献章(1428-1500年)广州新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此诗为其游学清江时大约1455年左右所作,也是我能查找到关于清江廻龙寺的最早诗文,佐证了廻龙寺的建造时间至少在公元1455年(明景泰年)前。

廻龙寺下江水

黄之俊《廻龙寺》 :

江滨数仞阁,拥衲住高头。

好暑空空眼,西来一派流。

注:黄之俊,清江人,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

施闰章《临江杂诗 廻龙寺》:

廻龙寺前野艇横,伏马桥头江水清,

闻说百花春正好,只余芳草向春生。

注:施闰章(1619-1683),字尚白,号愚山,为湖西分守道参议守临江,

在临江留有诸多诗文遗迹。伏马桥在临江慧力寺,百花洲在临江郡城内,与廻龙寺为当时清江名胜。

廻龙寺最广为流传的就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此停舟回銮的故事,现摘录如下,仅为传说,勿当史实。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一行乘船经赣江入袁河而上,欲往临江府游玩。船行到一江水回流曲折处,绕过河湾,临江郡城历历在目,大家都很兴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瞬间狂风暴雨,游船只好暂时靠岸。岸边见一耄耋之年的老翁在河边洗竹笋,皇上感到奇怪,命随从问其故。老人说:“明天是祖父一百五十岁的生日,客人很多,酒宴需用竹笋。”大家惊讶不已,上岸跟着老人去看个究竟,来到老人家中。只见寿字高高挂,红烛映满堂,满屋宾朋,好不热闹。然而堂前上席一桌红毯披座,无人入座。原来是无人敢写对联而未入席。此时,整个厅堂内鸦雀无声。片刻,管家端来笔墨纸砚,乾隆心领神会,向一像貌堂堂、气宇非凡的随从示意。随从随即挥毫泼墨:“年将两甲半,眼观七代人,迎风来阻客,文星拜寿星。”大家见此对联,构思严谨,寓意深刻,字体工整,苍劲有力,齐声称赞不已,请求落款留名。书写人十分谦虚,婉言谢绝,经过再三要求,才写上三个字:戴济享。于是,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乾隆皇帝一行,纷纷跪拜。乾隆微笑摆手,挽起寿星一同入座,开怀畅饮。有大臣言:“今日天子在此与文曲星寿翁星相宴,实乃祥瑞幸事。”乾隆哈哈大笑:“今遇寿星,添福增寿,实为祥瑞,临江府无需再去,就此畅饮。”宴罢,老寿星把乾隆一行送出家门,此时天空已是阳光明媚,风平浪静,乾隆皇帝登船顺流而下,开始回龙。

此事传至临江府,府台觉得很不寻常,应该纪念,便在乾隆皇帝游船离岸之地建一寺庙,名曰:“回龙寺”。回龙寺旁边的村庄亦曰回龙寺。

  临江镇民主街弥陀精舍(对联书重修古寺宏愿)

廻龙寺带着昔日的香火和传说已然远去,只留下蔓草荒台、残碑石础让今人凭吊。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时有高僧来此旧址勘察,为重建古寺而上下奔走。但愿不久新的廻龙寺又将重续灯火,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简介:胡毅坚,笔名火狐,樟树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师,临江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