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的启示,孩子要通过好好玩变得心理健康,且有创造力

今天想谈论的是“德国教育”。

对这个话题的关注来源于去年我做的一个项目,某单位的一个报告,关于机械和中国智造的话题,我为了做这个项目不知道熬了多少夜,看了上百份参考资料,还参阅了一部分新闻和论文,项目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德国工业背后的职业教育和教育理念。

至于德国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还在学习中。当我搜集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俞敏洪近期也对德国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俞敏洪谈德国教育实验,小时候好好玩比拼命学成绩更好。

他提到德国在二战后曾进行过教育实验,然后将试验对象分成了两组进行观察,追踪了一定时间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小玩的孩子成绩在五年级就后来居上,长大后具有两个特征:有创造力和心理健康。

孩子小时候,身边很多朋友都会直邮德国的爱他美,德国的爱他美是妈妈们的首选,我不是打广告,也不卖奶粉,我只是想通过爱他美这个点来说明德国人做事的负责任的态度,这份严谨靠谱是通过教育来塑造的。

我现在好奇的是他们是如何塑造的,我是否可以借鉴,或者我多大程度上可以借鉴。

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逆性,我认为环境的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重要,我跟孩子交流的过程很重视观察他所处的环境,他所结交的朋友,以及为何会交这个朋友,或者发生的事情以及为何会发生这个事情,以及他讲述的发生在周围的事情,这就是他所处的环境。

他讲的越多我有点揪心,特别是留守儿童的问题,抛开学习成绩和性格因素,心理因素是很多人忽略的,包括我接受过一定时间的教育也在学习心理学,更遑论那些将孩子交给老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父母的心理学水平。

我无意指责别人的教育方式,我只是通过孩子的表现来反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如何营造一个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才是我真正关注的问题。

如果我改变不了环境,我该如何通过跟孩子交流引导他思考,让他学会分辨和判断,去做好他人生的每一个选择。感觉做家长需要考虑的问题好多好多,还要自己抓时间提升自己忙于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正面的有限,还要过滤掉负面,太难了。

孩子12岁前还在父母的监护之下,到了12岁中学以后,自主意识就逐渐发展,他的力量变大了,他开始想挣脱束缚去执行自己的意志,然而,他的人生底色是什么样子的,却是在12岁之前完成的。现在青少年抑郁和暴力问题很多是在童年就已经开始生根发芽的,抑郁是向内发展,暴力是向外发展。这两者都是在童年没有经过很多的营养而滋生的不健全人格。

这个时间差让我感到焦虑,如何赢得时间窗口更好得陪伴孩子成长,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只能做到以身作则,那天我想到我高中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是语文老师给我们讲的追逐太阳的孩子的故事,故事的梗概忘记了,我只记得这样一句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个知我希望不止是知识,而是认知,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不然与两脚书橱又有何区别,只会重复别人的观点,那AI时代人工智能的机器人都可以做到。孩子还是要养成自己的思维,利于他自己的行为习惯,希望这点可以从德国教育的培养方式找到一点启发。欢迎收听本期的音频推荐德国教育:“再富也要穷孩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