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四大注本体系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历代以来,关于《伤寒论》的注本多不胜数,如果要一本一本的看,肯定看不完,不如先知其体系,后看其代表,知其大概以参习之。

成无已系

金代成无已于公元1144年完成《注解伤寒论》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伤寒论》的全注本。他应用《内经》、《难经》的理论注解《伤寒论》中的条文方证,即所谓“以经注论”;同时,也用《伤寒论》的方证去验证《内经》、《难经》的理论,所谓“以论证经”。成无已的注释质朴,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属于该系的重要注本尚有明末张遂辰的《张卿子伤寒论》、清代王丙的《校正王朴庄伤寒论》等。


方、喻系

即明代方有执和明末清初喻嘉言的注本体系。

他们认为《伤寒论》年代久远,简册曾经散乱过,再加上王叔和附为己意,故现存的《伤寒论》已经不是原貌,主张对《伤寒论》进行订正和重新编次,后人称之为“错简重订派”。

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不仅对《伤寒论》条文逐一考证辨难和重新编排,而且删去成无已注本中的《伤寒例》,认为这样才能符合仲景原意。他还提出《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而太阳又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三纲鼎立”说。

方氏之后,喻嘉言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著成《尚论篇》。书中以六经各自为篇,每一经之前,均叙述证治大意,以下则以“法”为目,有将合病、并病、坏病等附于三阳经末,使全书提纲挈领,条理清晰,对后世影响更大。

方喻系强调对《伤寒论》治法的研究,认为“举三百九十七法分隶于大纲之下,然后仲景之书始为全书。无论法之中更有法,即方之中亦更有法”(喻嘉言《尚论篇》),

“大约六经证治中,无非是法,无一字一句非法也”(钱潢《伤寒溯源集》)。各家的重编虽然缺乏充分的依据,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使《伤寒论》原文的条理性得到加强。

属于方喻系的重要注本还有清代张璐的《伤寒绪论》、程应旄的《伤寒论后条辨》、钱潢的《伤寒溯源集》、 舒诏的《舒氏伤寒集注》、高学山的《伤寒尚论辨似》、沈 明宗的《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等。


钱塘二张系

指清初钱塘名医张志聪和张锡驹的注本体系。他们认为,方有执、喻嘉言等人提出的错简重订的观点不妥,王权和对《伤寒论》的编次不失仲景原貌,成无己的注解也未曲解仲景原意,主张维持《伤寒论》的原貌而不变,后世称之为“维护旧论派”。

张志聪的《伤寒论集注》一书采用了“汇节分章”的方法,即将原文三百九十八条共分作一百章节,每章节立提要以标明大义,“拈其总纲,明其大旨”,章义既明,然后节解句释,阐幽发微。他虽维护旧论原貌,但却削去叔和序例,认为“既非条例,又非大纲,与本论自相矛盾,理应删去”。

他们立论均以《内经》六气标本中气的六经气化理论为主,认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也;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也。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作为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凡例》)。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的见解与张志聪相仿,后人合称“钱塘二张”。属于该体系的有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黄元御的《伤寒悬解》、陈恭溥的《伤寒论章句方解》、唐容川的《伤寒论浅注补正》等。


柯、徐系

指清代柯韵伯和徐灵胎的注本体系。他们的编法特点是以方证为分类的基本单位。柯氏根据《伤寒论》中桂枝证、柴胡证的提法,遂采用以方名证、以经类证的方法重加编次,代表性著作为《伤寒来苏集》。

徐灵胎认为,张仲景“当时著书亦不过随症立方,本无一定之次序”(《伤寒论类方》)。

故以“类方”法将《伤寒论》的113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政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四逆汤、理中汤等12类,每类均以主方冠名,主方之下,列述论中有关方剂证治的条文。

他们的学术观点非常鲜明,坚持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认为:“仲景之方因症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伤寒论翼·阳明病解第二》)

“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伤寒论类方》)。

属于该系的重要注本有王旭高《退思集类方歌注)、余听鸿《伤寒论翼注》、左季云的《伤寒论类方汇参》,以及现代出版的《伤寒论方解》、《伤寒论汤证新编》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