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骑士:意大利人的轮式坦克方案
本文由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一战”末期,坦克这种新生事物已经初步分成了重型和轻型两大流派,坦克战术也已经成型——先让火力强大的重型坦克在敌军的堑壕防线上打开缺口,然后轻型坦克再出动,利用缺口向纵深突击。参战各方都充分认识到了坦克强大的突击能力,战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建设自己的装甲部队。
“一战”时期的坦克越障能力都不怎么样,经常会困在战壕和弹坑里无法脱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意大利皇家陆军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他们一方面继续发展履带式坦克,试图提高其机动性能。另一方面,所谓“轮式坦克”的发展也被提上日程,军方希望“轮式坦克”的公路时速和越野时速都要高于履带式坦克。
意大利皇家陆军的几种早期坦克,从左至右分别为菲亚特3000、雷诺FT-17,施耐德CA1和菲亚特2000。
1918年,一位名叫乌戈·帕维西(Ugo Pavesi)的设计师设计出了一款非常别致的拖拉机,定名为帕维西P4。帕维西P4最早是作为一种农用机械设计的,它采用了铰接式结构,前后轮皆有动力,变速箱输出的动力通过万向轴传向后轮。车体分为前后两节,中间以万向节装置连接起来。车辆的转向操作并不是通过偏转前轮完成的,而是通过前后节之间的横向相对摆动完成,最大相对摆动角度可以达到21°,这意味着它的最小转向半径只有6米,非常适合在意大利蜿蜒的山路上行驶。帕维西P4车轮尺寸巨大,安装实心橡胶轮缘,在一台对置双缸多燃料引擎(有25马力和40马力两种版本)的带动下,可以在翻耕地、泥地和崎岖地面上畅行无阻。
乌戈·帕维西(1886-1935),意大利著名农机与汽车设计师。
保存至今的民用版帕维西P4拖拉机。
得益于四轮驱动和铰接结构,帕维西P4的转向非常灵活,越野能力也非常强。
帕维西P4在农机市场上取得了成功,外销到很多国家,其中英国和匈牙利后来还进行了仿制。1923年,意大利军方开始采购军用型的帕维西P4/100,充当炮兵牵引车。相对于民用型,军用型帕维西P4/100做出了很多改进,动力装置也更换成一台57马力4缸汽油引擎。由于帕维西的公司产能满足不了军方的需求,其军用型号生产许可被卖给了菲亚特。
军用版帕维西P4/100 mod.30A炮兵拖拉机。
与此同时,帕维西本人也萌生了以这款拖拉机为基础,开发战斗车辆的想法。1924年,名为帕维西30PS的坦克样车问世,该车重量为4.2吨,由两名乘员进行操作,装有30马力的四缸引擎,最大时速为20km/h。借助直径为1200mm,安装了橡胶轮缘和折叠式防滑齿的大型车轮,它可以越过1.2m宽的壕沟,爬上1m高的垂直墙,转向半径仅有5m。它的装甲只有6mm,车体前后设计有倾角。车顶靠前位置安装了一个类似于雷诺FT-17的炮塔,可以选装布雷达6.6mm机枪或37mm短管皮托炮。
帕维西30PS。
帕维西30PS样车参加了对比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它的综合性能与菲亚特3000轻型坦克接近,优于FT-17。虽然成绩还算可以,但军方对这个车型却并不太感兴趣。
第二年,帕维西又完成了两台原型车,它们的车重增加到5.5吨,引擎功率相应增长到35马力,车轮轮径增加到1550mm。其中之一是帕维西P4 1925自行反坦克炮,最高公路时速24km/h。该车乘员为3人,车顶装有车长指挥塔和驾驶员观测塔。没有炮塔,车首位置安装一门57mm反坦克炮,方向射界为左右各6°,俯仰范围为±10°,其威力足以击毁当时所有型号的坦克装甲车辆。
帕维西P4 1925自行反坦克炮。
另外一台样车是坦克车型,称为帕维西35PS,车体用6mm、10mm和16mm三种规格的装甲板拼合而成,防御力有所提高,武器也换成了8mm哈奇开斯机枪。在测试中,该车时速达到了35km/h。这两个设计还是没有得到军方的认可。
帕维西35PS。
帕维西还有一个设计,是所谓的L-140重型轮式坦克,它比另外几个方案更高、更长,但重量还是5.5吨。功率为45马力的引擎布置在车身前部,机枪也增加到3挺,分别布置在炮塔上面和车身前后。样车在1928年接受了测试,车速只能达到20km/h的水平,当时的意大利军方已经对“轮式坦克”失去了耐心,所以它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帕维西L-140重型轮式坦克。
屡战屡败之后,心灰意冷的帕维西回到农机领域继续耕耘,但另外一家意大利公司,也就是在20年代刚刚重返军火市场的安萨尔多公司( Gio. Ansaldo & C)又开发了更多型号的“轮式坦克”。
1927年9月,安萨尔多也拿出了两个“轮式坦克”方案,他们将自己的方案称为“机动步兵突击车(Carro d´assalto motrici per servizio di fanteria)”。方案A有6个轮子,车首和车尾都布置了驾驶室,可以双向行驶。位于车体中央的炮塔上有一门47mm加农炮和4挺机枪,其中两挺装在炮塔侧面的小机枪塔上,可以独立旋转135°。最高车速可以达到35-40km/h,一共需要4名乘员操作,全车还采用了水密、气密设计。方案B尺寸更小一些,只有4个轮子,乘员共有3人,没有双向行驶能力。方案A很快就被放弃了,在方案B的基础上,安萨尔多后来又开发了自行反坦克炮、自行高射炮和无线电载车。
安萨尔多方案A。
安萨尔多方案B。
基于安萨尔多方案B开发的57mm自行反坦克炮。
1928年,安萨尔多又以方案B为原型,为竞标波兰坦克采购案开发了一种“1929型突击车”,有时也被称为“波兰方案”。当时,安萨尔多公司老板已经注意到了帕维西P4的出色性能,在他的坚持之下,这个设计采用了一些来自帕维西P4的设计概念和关键部件。
1929型突击车的早期概念图。
1929型突击车没有沿用帕维西P4的铰接结构和转向方式,转而采用后轮转向,因此它的车体前面宽,后面窄,从上面看类似于一个窄口瓶子。其转向轮摆动幅度可达30°。车轮直径为1500mm,比原版的设计还要更宽,实心胎面上带有大尺寸的防滑纹,抓地效果非常理想。
1929型突击车动力装置为一台110马力的4缸水冷汽油机,变速箱挡位3前1后,最高时速为43.5km/h。该车的后轴可以上下摆动约40°,在三把差速锁和传动螺杆的帮助下,可以实现相当强大的越野能力。
正在进行越野测试的1929型突击车,不同的样车之间存在一些细节区别,如发动机前罩的形状、驾驶员观察窗的数量、前大灯护罩的形制、炮塔上面的铆钉结构,以及有无车头牵引钩等。
1929型突击车后向视角,车身后部很窄,后轴等于是“拖”在车身主体结构后面的,底盘离地间隙也非常大。
该车的车体设计非常有特点,采用铆接结构,装甲厚度在6-16mm之间。发动机布置在车头右侧位置,前面是散热器,左边是驾驶位,驾驶位左后方留有一扇大型舱门,舱门往后的部分顺着炮塔座圈向后收窄,后轴上方的车体就只是一个类似于“尾舱”的结构了,并不与后轴直接连接。车体采用水密和气密设计,可以直接从水深为1.5米的河流中驶过,车内还装有排水泵和具有毒气过滤功能的超压通风装置,在当时非常先进。
战斗室内视图。
停放在安萨尔多厂区内的1929型突击车样车。
炮塔里面有两名乘员,分别是车长(兼任炮手)和后向机枪射手(兼任装填手)。炮塔前方炮位可以选装口径为37mm、45mm和47mm的多个型号加农炮,后方的球形机枪座可以选装菲亚特mod.1914 6.5mm机枪或8mm哈奇开斯机枪。在面对敌机威胁时可以取下后向机枪,架在炮塔顶部舱口位置对空射击。
1929型突击车线图与彩色复原图。
内部结构示意图。
波兰方面可能购买了两辆1929型突击车进行测试,但最后他们还是决定采用其他全履带坦克设计,这个方案也同样没能让意大利军方提起兴趣,所以,意大利的轮式坦克方案在1929年就宣告偃旗息鼓了——轮式坦克公路行驶速度快,其越野能力也不弱于同期的轻型坦克,但相比于履带式坦克,其自重偏大、轮廓太高、车轮易损、视线差、观察死角多和驾驶费力的缺点都非常突出,并不适合作为陆战主力使用。最终,所有的轮式坦克都沦为了早期坦克发展史上的几朵小小奇葩,而它们的原型——帕维西P4却相当长寿,一直生产到二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