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战士拒绝当副军长,选择回乡当了一名农民,此人是谁?

老一代革命者,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即使是到了和平年代,战争时期的朴素精神依然不断被保留了下来,继续为了祖国的建设而发光发热,他们也是这个国家真正的脊梁骨,正是有了他们,新中国的支柱才挺立了起来。

1955年,有过这样一件事,中央军委通过综合的考量,打算提拔一位解放军的战士为副军长,不过这位战士在知道以后,却主动辞去了职位,打算回乡当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

红安的英雄

红安,是新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处革命圣地。

这里进行过的革命斗争,同样也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极为光辉的一页,早在大革命时期,这里便已经诞生了希望的火种。

而红安县,也被称为中国的“将军县”。

这里位于湖北省的东北部地区,处于黄冈的管辖范围之内,那场赫赫有名的黄麻起义,便爆发于这个地方。

这里,同样也曾诞生过几支红军的主力军,后来负有盛名的红四方面军,便诞生于这个地方,因此,红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鄂豫皖苏区的文化、军事中心,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红安率先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因此建立起了最初的那一批革命根据地,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

除了黄麻起义外,这里还先后爆发过秋收起义、平江起义,还有后来的大别山战役等大型战争,非常深刻地影响着新民主主义的发展进程,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民武装领袖。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以前叫“黄安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正式更名为红安县。

战争时代,红安为革命的胜利,奉献出了14万中华儿女的宝贵生命,炮火纷飞的年代,还有很多的烈士名字无从考证,仅仅登记在册的,便有两万多人。

董必武和李先念这两任主席全部出自这里,除此以外,在1955年及之后,这里曾诞生过8名上将、13名中将、58名少将。

一个县城就能走出如此的规模,足以见得红安县的巨大影响力。

即使是到了1982年,还有五百多位从革命时期走出的老红军依旧在各个党政机关担任着重要职务。

即使到了现在,红安的后人们依旧在国家的各个组织中发光发热。

在红安的先辈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他的名字叫做杨锦华,外号“荣誉军长”。

在战争时代,他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存在,小小年纪便参加了红军,还随军走完了长征之路。

之所以被称为“荣誉军长”,是因为他在最为艰难的那段时期,他给朱德元帅当过马夫和警卫员,也同样知晓很多的机密。

在朱德总司令身边的时候,他总是兢兢业业,不管上级给他安排了什么样的工作,他都能够很好的完成,为此也深受器重。

按照惯例,重要的领导人每天都有很多的大事要去处理,而一些繁琐的小事便会交给身边最亲近的人,老红军杨锦华长期呆在朱德元帅身边耳濡目染,进步也非常快,帮了朱德元帅很多的忙。

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德决定将一些更为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去完成。

建国以后,国家的环境逐渐趋于稳定,各方面工作也向着正规化、体系化去迈进,根据朱德元帅的提议和组织上的研究,决定让红安县走出来的杨锦华担任副军长。

当任命刚刚下来的时候,杨锦华表现地非常吃惊,他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从农民中走出来的,现在国家政权也稳定了,自己的文化程度和很多人比起来都比较低,自己能一直留在朱德元帅的身边,也是运气比较好。

他找到了朱德元帅,并一再推辞说:“老总,我不当副军长,我不当。”

朱德也显得有些诧异,经历了漫长的革命,现在终于翻身做主人了,更是要将优良的传统发扬下去,继续发挥自己的余温。

于是,最初的时候,朱德觉得杨锦华或许是谦虚,便想要询问一下具体的原因。

他找到了杨锦华,问他:“你不想当副军长, 你想当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呢?”

可在杨锦华的心里,让自己做警卫,自己一定能够尽职尽责,战争年代中,首长的安全是极为重要的,现在政权稳定了,条件也渐渐好起来了,首长的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警卫员,他们很多都经过专业的训练,也比自己要强。

而且,新生的国家百废待兴,哪里都需要生产和建设,所以在他的观念当中,最需要抓紧的便是社会主义建设,有能力的人大有人在,自己在军队建设方面还没有在土地里在行。

他便回答说:“我恳请领导批准,让我回家当农民,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这种回答,也着实出乎了朱德元帅的意料,他仔细一想,杨锦华能有如此的思想觉悟,确实对于全军来说也是个表率,而且,各地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很多党员和骨干力量去起带头作用。

组织上再次经过了研究,大家权衡了利弊,最终批准了杨锦华的请求。

当朱德元帅再次找到杨锦华,此时也是带着新的任命来的,他对杨锦华说:“杨锦华同志,你既然不愿意当这个副军长,组织上经过了重新的考核,决定让你回到家乡。”

而且当时朱德还补充了一句,让杨锦华担任一个“荣誉军长”,这沉甸甸的四个字,是对他过去革命期间的充分肯定。

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朱德元帅觉得杨锦华这么多年来也受了很多苦,如今也是“功成身退”,念在多年的恩情,他最后交代了杨锦华:“如果你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再来找我。”

就这样,杨锦华离开了部队,踏上了回乡的道路。

原本可以当上副军长,如今却只是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荣誉军长”的称号和故事也迅速传遍了整个红安,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位大公无私的人存在。

在红安走出的众多将军之中,杨锦华确实是最特殊的那一位,有朱德元帅“荣誉军长”的话在,如果杨锦华当初选择了留下,那么被授予将军应该也不成问题。

即便回乡,杨锦华依旧闪烁着光辉

红安能出如此多的将军,当地的老百姓思想素质能如此之高,包括杨锦华这种明明能当上副军长,却选择了报效家乡的人,其实,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春风便在红安境内吹拂,在中共成立后的几年时间里,这里参加红军的人数也越来多,因此涌现出了大批人民武装领袖。

很多人在这一场场战争中牺牲了,如果不他们还幸存,那么红安或许会更加辉煌。

回乡之后的杨锦华,也履行了他自己的诺言,用实际行动帮助父老乡亲们,也是从另一种角度去支持革命。

回来以后,杨锦华也有着很多的突出事迹。

从1959年开始,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境内很多地方的粮食都大规模减产,有些受灾严重的省份甚至已经是颗粒无收。

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农民都没有办法,只能用野菜伴着少量的粮食充饥,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大家都希望能够早点熬过这段痛苦的日子。

而且,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元帅等老一批的革命家,在当时的条件下都选择了和广大百姓同甘共苦,几个月都没有吃上一顿肉。

周总理担心毛主席的身体出问题,多次劝他吃一点肉,毛主席都婉言谢绝了。

他还对自己身边的警卫员说:“你们回去的时候搞搞调查研究,把你们家乡吃的东西带回来,我看看。”

当战士回来,带的是窝窝头和糠皮野菜,窝窝头已经硬了,毛主席接过了窝窝头,边吃边落泪。

这样的条件下,杨锦华也很快得知了朱德元帅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吃肉了,内心深处非常难受。

于是,他把自家唯一的猪给杀了,并且腌好了以后,顺便又带了一些特产前去北京探望朱德元帅。

朱德元帅当然没有“破例”,只不过他看到老战友回来了,并没有责备他什么,便询问了一些关于农村的情况。

临行前,朱德元帅让他去仓库一下,里面有什么好东西能够用得上,就带回农村去。

仓库主任带着杨锦华走进了仓库,等了一会工夫,看到杨锦华还是迟迟不肯动手,便对他说:“锦华同志,咱朱德元帅都说了,让你看到什么东西就赶紧动手,仓库里还有这么多好东西,你赶紧动手拿呀!”

杨锦华知道,现在全国上下都困难,可不能占国家的便宜。

他东走走、西转转,才终于看中了一样放在角落之中的东西,那是一件破旧的棉大衣。

结果,仓库主任有点不愿意了,他再次对杨锦华说:“朱德元帅都说了让你挑点好的,你挑个破棉衣,这不是让我难堪嘛!”

杨锦华自然有他自己的道理,对仓库主任说道:“现在是困难时期,好的东西应该留下来给部队,我是在家当农民的,也用不着好东西,晚上稻子和麦子打下来的时候,我也能穿上这件棉大衣去巡逻。”

因此,他也就抱着这件棉大衣回到了红安县。

一天晚上,他在穿着这件棉大衣巡逻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双手有一点冷,因此便把双手插到了口袋当中,可没想到,就这样一个无意之中的动作,让他大为吃惊。

里面有包好的东西和一个信封,拆开一看,竟是五百元钱。

这是自然灾害期间的五百元,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德元帅省吃俭用才终于存下来的,并且放在了棉衣之中。

泪水瞬间便滑落了下来,朱德元帅日理万机,终日忙碌,和全国百姓同甘共苦,却将500元钱以这种方式交给了他。

他把这500元钱也全部上交给了当地的乡政府,专门用来发展教育事业,这也是朱德元帅非常重视的事情。

信封里装的,也并不是一封信,而是200斤的粮票,当粮票被拿出来以后,杨锦华的眼泪更是止不住了。

杨锦华后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是一个农民,粮食本来是由我们上交给国家,现在不仅拿不出粮食提供给中央领导, 反而要中央领导把粮食给我们吃,我们这样怎么对得起朱总司令!”

于是,他也赶紧将粮票交给了乡政府,并一再叮嘱,要把粮食拿出来救济困难户,他本人是一分钱都没留。

红安县走出了如此多的开国英雄,这也是朱德元帅回报当地百姓的一种方式,他们养育出了如此多的勇士。

杨锦华也是红安县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不计较功名和地位,也不要钱和粮食,他选择将什么都交还给国家,也也是一个老红军的真正信仰。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