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帖聚合二: 关于双星新材的复合膜 双星2019年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是复合膜进了三星供应链,基膜进了L...

双星2019年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是复合膜进了三星供应链,基膜进了LG供应链,这复合膜到底是什么鬼,研究膜的朋友可能之前也听的不是很多,研究很难深入。

其实复合膜之前比较多用在包装类的PET膜上,以实现不同功能的叠加,比如通透性和力学性能。国内能做出光学复合膜的就少一些,能进大厂供应链的更少。

反过来说,面板企业早期对光学复合膜没有迫切诉求,国产面板使用渗透率在三四年前才个位数,对复合膜的大量需求,也是这两年开始飙升,原因就在于背光模组随着世代线的提升而面积增大,面板厂的核心诉求必然是从各个环节提升良率和品质控制能力,其中光学膜环节是重点环节之一。

相比普通面板制作流程中的七膜乱舞(2扩散1增亮2棱镜1微透1反射),复合膜可以把其中的2-3张结合成一张直接给模组厂供货,7膜就成了3-4膜。这样一来良率大约可以提升20-30%,总厚度降低接近一半,膜的安装成本能下降30-40%,在面板大型化趋势下只有复合膜才能有效控制翘曲度(<0.5mm),所以对面板厂多重要是不言而喻了,贵是贵了点,和大面板成本一比,洒洒水啦,所以明眼人都看出这个替代大趋势。

那么,做复合膜难吗?有基膜自制能力,还能攻克;没有基膜能力?难于上青天,没基膜能力的做出来也是堆库存的命。原因很简单,多层膜之间的参数工艺配不上。

我们知道各种光学膜的差异,粗线条看主要是膜表面微结构的不同,有的是犬牙呲互,有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看了密集恐惧症,复合膜就是把这些凸凸凹凹的东西嵌在一起实现拼合。难的是,嵌入得太深破坏原结构导致光学效果变差,嵌得太浅又会粘不住分离开,如何获得平衡又实现很好的效果?

这时候,由于涉及的嵌入基膜内部的问题,光在基膜表面用电晕和预涂的面子工程已经不怎么管用了。有人说用进口基膜呢?进口日韩货可以,但是基膜的参数你让供应商怎么调你知道吗?你都不会做你怎么知道哪些参数调应力、哪些调摩擦系数、两三层膜的不同投料你也能调?不能,人家日韩企业也不会告诉你,告诉你了等于吧基膜做法告诉你了。一句话,你技不如我,还在教我做事吗?

基于以上原理,所以你去看那些预涂膜能力强的企业他就做不出好的、有规模的复合膜。

反过来看,掌握了基膜能力,你这拓展简直是如履平地啊。每次都能看到双星的年报里说咱们能做MOP、POM、DOP等等复合膜(D是扩散、P是棱镜、M是微透、O是on的意思),有一年还漏出一个MPLD,简直逆天。所以和双星比平台化?宣传做的好,不如自己功夫要到家啊。

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复合膜的规模,这个决定着良率和供应能力、议价能力。上市公司里其实人人都说自己可以做,比数量就看出差距了,双星凭借自己有基膜能力,复合膜面积几百万量级,今年还会大幅增加,激智几十万,其他家都谈不上规模。双星复合膜良率92以上,其他家90都凑不上,如果用的还是进口基膜会不会不赚钱啊?反正双星的复合膜是三星大大认证了的,京东方去年也凑来上要货了,品质领先程度可见一斑。

其次,我们还可以反推,既然复合膜这么有市场前景和差异化优势,还有高毛利率,有基膜能力的都应该削尖了脑袋凑进去是吧?现在呢?几家在做复合膜的上量?放眼望去,在座的各位都是。。。那我可以不可以说,你们都没欲望去做这么诱人的光学复合膜,反推得到也许是因为自产基膜质量不行,所以做不下去了?利用复合膜去反推鉴别基膜制造能力也是个硬逻辑吧。

最后,作为一个辅助,但不绝对的指标,我们可以看几家公司在光学复合膜产品及工艺上的专利数。双星12项,乐凯10项,激智8项,东材+胜通6项,长阳5项。这不能绝对说明什么,只不过谁有核心技术,他一定会在专利上嘚瑟一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