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里的「旺」︱雅集

县志里的「旺」

旺,是个亮堂字。它给人一股子向上的劲头,让人心情舒畅,为人增添心气儿,叫人觉得有奔头。

因此,那个唤作“旺旺”的品牌,电视上一播,人都会喜笑颜开,尤其是孩子。旺的叠加使用,其实是旺到家了。

皖北颍上人说旺,习惯说发旺。庄稼一天一个样,长势好,就是发旺。农家喂养的猪牛羊,鸡鸭鹅,这些牲口子,都比着“见风长”,也是发旺。看着发旺的庄稼,发旺的牲口子,邻居会羡慕地夸奖,一家老小都会眯着眼笑。

这是旺旺的标志

农耕时代,颍上农家的房前拐角,都要有个猪圈、羊圈、牛圈的所在。过年的时候,请识文断字的先生写春联,总要反复交代:给猪圈写一个啊。写的人当然忘不了。他年年都一样的。春联写成了,利用裁下的边角料,拿着劲,写下“六畜兴旺”四个字。也只有把“六畜兴旺”贴到猪圈门前,那一个年,那家的长辈才能过得心安,敞亮。六畜一兴旺,来年一家人就有盼头了,也意味着能过上“吃不愁,喝不愁,盖着花被露着头”的美日子。

旺,在颍上人的日常话语中,不单用来指称庄稼和牲口的长势,还用来描述一个家庭的运势。一户人家,孩子争气,正干正业;老人身体倍儿棒,人老几辈都合心合力。日子舒心舒意,这也叫旺,而且是人旺财旺运道旺。说起旺的人家来,左右邻居都羡慕得不行。人前人后,都以为那是多少辈子才积攒下的德行。

因此,颍上人看来,旺不仅是个描述性的字,更是个寓意美好的吉利字。它把人,财,物,势,一锅烩了。总而言之,旺,就好。

而在颍上人的口语交流中,旺,还有另外的意思。它表示多,多一点,或者点巴点。我这么说,可能有些像绕口令。举例说——

图源360百科

旧时集市上,买卖用的是旧式的杆秤。买的人,都要求卖的人能给旺一点儿——就是秤杆尾端上挑,也就是“高高的”。一天下来,做买卖的人都要盘存,别的人也会打听挣了多少。他回答:也就一百旺。这里的旺,意即比一百多点儿,也即一百“露头”。如果是两百多呢,就是两百旺。买的人回家,有的还“对秤”,也就是“校秤”。旺一点最好。如果秤杆往下耷拉,对不上,十有八九要返回,找人家理论一番的。总之,颍上人在数目字的问题上,都讲究——旺。

别以为这是斤斤计较,占便宜。才不是。颍上人是用这种方式,检验商贩的信用,更检验人品。

这一天,我闲来无事,突然想到,这个旺字,从前的县志里有没有?换言之,县志里表达这个「旺」的意思,是怎么说的?

图源:心素如简

清代的几部旧志中,道光年间的县志,在卷末有方言。但无旺字。但而在这部县志里的食货一卷,我找到了这些——

田赋:正赋,明初,县地为赋,丁为役。至隆庆间,行一条鞭法,地丁乃并征银。所地为屯田,输军粮,无赋。而丁赋以五则起科,自中中丁至下下丁不等。少重于县。县地初仅七百余顷,其后渐辟。万历时更以小弓改量,凡七千七百一十九顷八十八亩七分一厘二毫。所地初八百顷,后至一千五百一十三顷五十七亩有奇

积贮:常平仓,贮谷二万六百十九石五斗五升三合有奇

此处的「有奇」是啥意思呢?通俗言,就是有余,多一点儿。

紧随其后的蠲赈内容中,则反复出现「有奇」字样——

乾隆元年,蠲免丁地银三百三十五两有奇。赈银三百九十三两有奇,米一千四百六十四石有奇。

……

嘉庆三年,蠲免地丁银一万一千六百九十九两有奇。

想一想,县志里的「有奇」,是不是可以跟后来人说的「旺」,画上等号呢?它是个约数,更是前面大数后的零头。也许在古时候,书面语叫有奇,颍上人的口头语就是旺。

跨过2018年,我一脚踏进了「知天命」之年。现在人问我多大年纪,我回答的就是「五十开外」,也常说成「五十旺」。如果套用县志里的话,该是「五十有奇」。可这么说,问的人要么一脸懵逼,要么把我当成神经病。谁还听得懂呢?

↓↓点点在看  点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