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八佾第三.15

八佾第三

十五

子入太庙(1),每事问(2)。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3)?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1)子入太庙:太庙,祭祀开国君主(太祖)的庙,这里指周公庙.

(2)每事问:每件事都要请教、询问.

(3)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鄹人之子,指孔子,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鄹邑做过大夫,所以称孔子为鄹人之子.

【译文】

孔子进入鲁国太庙,每件事情都要向人请教、询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人请教。”孔子听了这话说:“这正是礼啊。”

【感悟】

礼乐制度,不光是书本和理论,更是行动,更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孔子正是这样严于律己的要求自己,于细微处见真章。
本章记述的事情,大概是孔子在鲁国任司寇的时期。他为什么“入太庙”呢?太庙,即祭祀太祖的庙宇。在古代,开国之君称为太祖。周公旦是鲁国最初受封之君,因此鲁国的太庙是指祭祀周公旦的庙,也即周公庙。孔子“入太庙”,估计是鲁国在祭祀太祖的时候,征召孔子去作助祭。
可是,孔子在祭祀的时候,每件事都要向人请教、问清楚,所以有些人以为他对礼仪制度,特别是祭礼一无所知,于是就对孔子的名声产生了怀疑,并且讥笑他。怎么讥笑呢?称孔子为“鄹人之子”,这是多么轻蔑的意味啊。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在鲁国的鄹邑做过大夫,这些讥笑他的人故意贬损孔子,以他父亲的任地之子来议论他。在古代,经常把某地的大夫称为某人,叔梁纥在鄹邑做过大夫,称为“鄹人”,这不足为奇,但是用“鄹人之子”来称呼孔子,却别具嘲讽之意。
孔子也毫不示弱,并且温文尔雅的回答道:“是礼也。”言简意赅,谦谦君子。并且,言下之意,我来当助祭是得问清楚各种规矩啊,不可能助祭变成了主祭吧。不懂得礼数的,恰恰是那些嘲讽他的人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