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笔记||问题不一定都要改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和老木匠学手艺,他觉得自己把师父的本领都学会了,要离开师父,自己去创业。师父没有反对,做了一头木驴送给他,他骑着木驴可以像骑着真驴一样走。到了半路,小木匠觉得木驴不漂亮,他用锯子、斧头等工具修理起来。结果木驴漂亮了,但是走不动了。小木匠这才知道,师父还有很多手艺他还没学会。小木匠虽然能让木驴变漂亮,但他在操作过程中把机关破坏掉了,木驴不能再行走了。小木匠于是回到师父家里,继续潜心学艺,最后也成了有名的木匠。
有人会问,你讲这个故事和诗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我前天在公众号上发了一篇《诗歌的容量很重要》,举的一个例子就是杜牧的《清明》。我说《清明》的容量不足,语言重复,有个网友问我,能不能把原诗改成“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我告诉他,答案是不能。
有人会觉得很奇怪,既然有问题,为什么不能改?按照这个网友的改法,首先,这首诗的平仄破坏了,就不是合格的近体诗了。近体诗是要讲平仄的,近体诗的修改和新诗、散文、小说不一样。一般的文章,多余的部分直接删除,近体诗却不是这样。近体诗在修改的过程中要兼顾格律,不是说删就能删的。而且,这个网友改后的作品破坏了意思的连贯性。谁“遥指杏花村”?诗歌中可以有省略,但读者通过上下文要能推断出来,“牧童”删掉后,意思就不完整了,读者会一头雾水。
大家还要注意,我只是说这首诗容量不足,并没有说它一无是处,我用的词叫美中不足。古人也是人,不是神。我们不能要求古代的诗人写的每一首诗都完美无瑕,换了谁都做不到。我们要理性地分析古人的作品,不能说古人的作品一定是最好的,后人无法超越。但同时要知道,古人的作品流传到今天,约定俗成,我们没有修改的必要。尤其,你连格律都不懂,乱改别人的作品,只会弄巧成拙。
其实,我遇到过很多人都做过和这个网友类似的事情。我曾经看到某编辑也是不懂旧体诗,别人投给他的作品,他拿去乱改,结果格律改没了,语言也改平淡了。不知内情的读者中也有懂旧体诗的,他们反而怪作者水平太差,怎么写这样的作品还能发表?其实,作者是无辜的,他原来不是这么写的,是编辑给他改坏了。
我讲到这里,大家就会明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一个诗人不可能保证自己的每一首诗都是最好的。作品有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你没那个能力也不能随便改别人的作品,很可能越改越糟,就像故事中的小木匠把木驴修理得不能继续行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