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证型: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 温经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 阳白、 翳风、地仓、 颊车、 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1号方
方剂组成:全蝎20克、僵蚕20克、白附子10克、地龙15克、防风15克、川芎20克、桂枝30克、甘草10克。
2、证型:风热袭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 活血通络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 阳白、 翳风、地仓、 颊车、 曲池、外关、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2号方
方剂组成:全蝎20克、僵蚕20克、白附子10克、银花30可、连翘15克、蜈蚣6条、 地龙15克、川芎25克、甘草10克、栀子10克、葛根20克、板兰根30克、薄菏10克、白芷25克。
3、证型: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通络止痉
针刺治疗:
取穴:太阳、 阳白、 翳风、地仓、 颊车、合谷、足三里、膈俞、血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3号方
方剂组成:全蝎20克、僵蚕20克、白附子10克、蜈蚣3条、 地龙15克、桃仁10克、丹参30克、黄芪240克、白术30克、川芎25克、桂枝30克、枸杞1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
4、证型:风痰阻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 通络止痉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太阳、 阳白、迎香、下关、 翳风、地仓、 颊车、合谷、丰隆。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药:面瘫4号方
方剂组成:天麻15克、钩丁10克、全蝎6条、僵蚕20克、蜈蚣6条、 地龙15了、白附子10克、白芍30克、石决明15克、竹茹15克、胆南星10克、牛膝30克、丹参30克、桑枝10克。
随证取穴:以上4证针刺除上列处方外,对鼻唇沟变浅者,可加迎香、和髎;颏唇歪斜者,加承浆;人中沟歪斜者,加人中;目不能合者,加攒竹或申脉、照海;燥热伤阴者,加太溪、合谷穴。
(二)中医特色疗法
1、拔罐:面瘫中医多考虑是感受风邪,阻滞经络,邪气积聚所致,因此在针刺过后,辅以火罐疗法,能够行气活血、祛风通络、消肿止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面部闪罐10次左右,配合3-5分钟留罐,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放血疗法: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趁虚而入中经络,致气血痹阻、经气阻滞,经络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患侧面部放血可以致局部经络造成气血虚亏之象,从而促进新生气血营养经络,达到驱邪扶正,祛瘀生新,活血通络之目的。用梅花针叩刺阳白、太阳、下关等穴,叩至局部潮红,轻微出血,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3、灸法:借助艾灸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针灸并用,提高疗效。采用温和灸,每次灸10分钟,灸至局部潮红。
4、针刺运动疗法:在针刺前及针刺后,给予穴位按摩导引,辅助患者被动或主动的活动患侧表情肌,配合针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5、红外线治疗:红外线属于理疗范畴,将针灸与理疗有效结合,能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尤其针对风寒阻络型面瘫,在留针的同时配合患侧面部照射,局部高温,可致使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达到活血通络,驱邪扶正的目的。每日1次,每次照射30分钟,10次为1疗程。
6、穴位注射:用1ml或2ml注射器抽取甲钴胺注射液或腺苷钴胺注射液1-2ml,分别注射于3-4个面部穴位(太阳,四白,阳白,下关,翳风,地仓、颊车等),此局部治疗法可以营养神经,效果良好。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7、中药外洗:采取牵正散加减,或配合口服中药汤剂之药渣,趁热外敷患侧面部及耳后、颈项等部位,可以达到通经活络,祛风活血之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8、表情肌康复训练:面瘫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自我主动表情肌练习及面部按摩,对于面瘫康复也有一定作用,因此鼓励患者自我表情肌的康复训练也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脸保健操:抬眉: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闭眼:训练闭眼时,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食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一下,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耸鼻: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在训练时应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示齿: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而这四块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引起口角歪斜的主要原因。使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努嘴: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鼓腮: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将能促进面瘫的恢复。
面部按摩操:共有6步1、四指并拢,双手掌紧贴面部用力由下往上推,到额部后两手分开,再从耳前轻轻滑下。2、类似于眼保健操中的“轮刮眼眶”的动作,双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左右太阳穴,食指弯曲刮上下眼睑肌肉。3、四指并拢,用力从下颌沿嘴角往耳前方推。4、食指、无名指在鼻翼两旁按揉迎香穴。5、双手后举放在头颈部,大拇指指腹按揉风池穴。6、一手大拇指第一关节的横纹线对准另一只手的虎口条纹按下,拇指指腹前端按揉合谷穴。提示:患者最好一天按摩两次,每次100下左右,直到按摩的部位有酸胀感为止。
9、电针:如难点分析,对于顽固性面瘫,属经络阻滞日久,局部不仅脉络空虚,且有淤血阻滞,治疗当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法,从而达到活血通络、柔筋缓急之功。
(三)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避免受凉、受风、注意面部,颈部的保暖;
2、忌生冷,辛辣刺激类食物,忌烟酒;
3、预防用眼疲劳,少看电视、手机、电脑等高亮度屏幕类电子产品;
4、注意眼睛,口腔及面部卫生等。
三、难点分析
大部分面瘫(面神经炎)患者急性期会出现眼睑闭合不全,影响患者面容及日常工作生活,由于眼睑闭合不全及闭合不利容易导致患侧结膜充血感染、迎风流泪等,严重影响面瘫的疗效与预后,为临床常见面瘫治疗难点。
应对思路:目为视觉器官,称其“精明”,肝经上连目系,肝血充足,肝气调和,目才能司其职,故肝开窍于目。眼周承泣、四白系足阳明胃经穴位,睛明、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故眼睑闭合不利,迎风流泪,多考虑肝火上扰,胃脘湿热,肝胃不和所致。具体方法:治疗上我们在常规辨证治疗面瘫基础上,注意眼部卫生,预防用眼疲劳,少看电视、手机、电脑等高亮度屏幕类电子产品;针对眼睑红肿,结膜充血,闭合不利者可加用菊花、薄荷、栀子、黄连等清肝明目,清利湿热等中药;也可使用梅花针叩刺眼周穴位及眼眶,以轻刺激为主,至皮肤潮红即可,隔日1次,5次1疗程。
一、甩针挂钩疗法
用二十八号五寸不锈钢针一支,由患侧颊车穴进针,初刺时稍深,渐入渐浅,由颊外可见,待针尖正对口角为度。在距针尖五分处,以一手食指按压皮肤,另手捏住针柄向一个方向旋捻几下,持针的手猛力向外一甩,则面颊堆累皱缩,使口唇及颜面渐趋正常。
让患者自已以手捏住针柄,保持原刺深度不变。过二十分钟,让患者松手,术者手捏针柄,向耳后一松一掣数次,猛然用力甩出,谓之甩针。
也有的患者松手后针体自然松动,可即拔出。拔出针后,细看针尖附近有肌肉纤维像丝线缠绕在针尖上,则效果更好。每隔三天一次。
二、三睑疗法
(一)落睑 在完骨至翳风之间压痛明显处。找穴方法以拇指放在耳后乳突边缘向下慢落至穴处则留滞不动。以一寸五分针对准眼球方向刺入至一寸左右。如果找穴和针刺准确时,则不能闭合的眼睑能够立即闭 上,故谓之“落睑疗法”。
(二)点睑 上眼脸麻痹不能闭全,可用五分长不锈钢针,左手按紧上眼睑,右手拇、食两指捏针以十五度角沿皮边刺边退,像用针划似的,不可深刺,不可使眼睑出血。点刺后眼睑立即合上,谓之“点睑疗法”。
(三)穿睑 如经过落睑或点睑,眼睑仍不能闭合是属于严重的眼睑麻痹。可用三十号一寸不锈钢针,一手捏起眼皮,由外端丝竹空下方沿皮横刺,眼睑共分五层,须恰好刺在中层,停留五分钟,然后慢慢拔出,不令出血,眼睑即感松快,且可微闭。对眼睑痉挛亦有效。然而这是难度较大的针刺法。非手法熟练不可轻易滥用。谓之“穿睑疗法”。
三种方法,可以选用,必要时亦可同时使用,故称为“三睑疗法”。
三、口唇点刺
口唇久歪,咀嚼不便,饭粒常留滞齿外,甚者流涎。可用小三棱针,按紧口唇,在患侧上下唇上轻轻点刺,使之微微出血。
四、口腔泻血
眼睛能闭,口唇歪斜经久不恢复者,用消毒纱布垫在唇边,拇指放在唇内使腮翻转暴露,以三棱针浅刺口腔粘膜,针针见血。再把三棱针放倒,由上往下轻轻刮压,出血多些为好。吐净瘀血,不必漱口,以防感染。放血后面腮松爽,口形有所矫正。
五、两点四围
有的患者病情较重,口歪眼斜不见好转时可用此法。针患侧四白、翳风两穴,谓之两点,宜用补法。再由地仓透人中,人中透健侧地仓,健侧地仓透承浆,承浆透患侧地仓,对口歪往往收效。二者同时使用谓之“两点四围”。
六、眼针疗法
眼针的上焦区包括全面部和五官在内。左眼上焦区在外眦角上部即上眶边缘二分许外四分之一处。右眼上焦区在下眶边缘二分许内四分之一处。刺法:一手按紧眼皮,以五分三十号针沿皮轻刺入皮下,不可碰到眼脸。留针五分钟,轻轻拔出,每天一次。对初发之面瘫,尤其是儿童面瘫,均有显效。有六次治愈的病例。
七、交经缪刺
病程较久,经用多次针灸治疗而无效时可改用“交经缪刺”。在健侧面部,眼上至唇下各穴均可选用,每次取三至四穴,用泻法。据《内经》“左胜则右病,右胜则左病”的原理,只在健侧针刺,疗效亦颇满意。
八、梅花针
患侧面部知觉迟钝,针刺效果不显者,可用梅花针按常规操作,只在患侧面部进行之。隔日一次,叩击要轻,面积要在患侧普及。
九、古传经验方活用
患部以膀胱经、胆经循行部位较重者,可取申脉、金门、光明、地五会等穴。(《标幽赋》)
患部以胆经、大肠经循行部位较重者,可取风池、头临泣、二间、听会、迎香等穴。(《通玄指要赋》)
患部以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胆经循行部位较重者,可选用颊车、地仓、太冲、颧髎、大迎、阳谷、侠谿。(《百症赋》)
承泣、四白、巨髎、上关、大迎、强间、水沟、禾髎、迎香、颧髎等,为通用穴,随症选用数穴。如口眼歪斜者,选用上关、下关;口歪头痛,选承光;口歪、衄血、头重,选通天;口面歪甚,选完骨、列缺;口噤不能进食,选翳风。(《资生经》)
手法按患者身体虚实和病程久暂而决定。如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新病则泻之,久病则补之。
十、调整经络
久治不愈,可用经络测定仪按常规测定十二原穴,以皮内针埋藏背腧穴以调整经络,可以促进速愈。
体会
(一)面瘫有阳证、阴证之别,阳证易愈,阴证难治。试验方法:先在患侧下关穴刺入一针,达到应刺的深度者为阳证,刺至皮下被阻不得入者为阴证。屡试皆验。
(二)病程越短,效果越好。发病十五天以内的比较易愈。
(三)各种疗法,对证选用。其效果因病邪轻重而异,有的患者七、八次即愈。有的则数月不效,但经过针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久针不愈,或确属由受风寒为诱因者,可用灸法,疗效亦显。
病程长的虽然治愈,但留有后遗症,如额纹不能完全恢复,两眼不等大,口角患侧下垂等。甚难恢复原状。
病案
李某,男,68岁,2009年12月3日初诊。
主诉:左面麻痹6天。
症候:初起左项(太阳经)僵硬,继则左目不适,流泪,再而左面部麻痹,左侧项、颌、目下及耳痛,面麻木。左目闭合不全,额纹变浅,鼓腮不能,口向右歪。苔白腻而滑。脉右弦滑,左沉滑。余正常。
经络诊察:太阳经、手太阴经、手阳明经异常。
辨经:病在太阳经、阳明经。
选经:太阳经、阳明经。
选穴:至阴(放血),针刺左侧的天柱、通天、腕骨、合谷、偏历诸穴。
二诊:头痛、流泪已轻。唯头顶、面颊、下颌胀木感。左少泽放血,针左天柱、左合谷、左养老、左足三里。
三诊:病在太阳经、少阳经。双少泽、关冲放血12滴。针左完骨、左攒竹、左偏历、左足三里、左手三里。
四诊:阵发性左侧太阳穴痛,双面颊麻木,左足趾麻。针风池、手足三里、玉枕、天柱、承浆、左鼻窦上、内陆仓透颊车、偏历。
五诊:左侧头仍阵发性胀痛,余症已减。同前诊方案,减风池、左偏历,加至阴、左温溜、左大迎。
六诊至十诊:面麻已明显好转。配穴基本相同,以天柱、四关为主穴。随症有加减。
疗效:经10次针灸治疗痊愈。
医案解读
患者以前曾得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口僻),经治疗痊愈。今年又患此病,但出现在面部另一侧。遇到面瘫患者,要先了解具体病情和病史,然后仔细观察瘫痪部位,比较患侧和健侧。
要求患者:
①皱眉,观察两眉之间的皱纹;
②抬眉,观察前额皱纹;
③闭目,观察是否可闭目和眼睛的皱纹;
④耸鼻,观察鼻唇沟;
⑤撅嘴,观察口唇沟,口的歪斜程度;
⑥鼓气,观察鼻唇沟歪斜的程度;
⑦闭嘴,观察是否漏气。
患侧一般无皱纹或皱纹不明显。观察皱纹可帮助医生了解治疗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因此每次治疗前先察皱纹,记录是否有变化。
本案进行经络诊察以患侧的经络为主。但需检查双侧经络才可以帮助准确辨经。重点要检查头项的经络,尤其是乳突部是否疼痛或手下是否有异常感。乳突疼痛最常见于天柱、风池、完骨等腧穴,但也能在玉枕、脑空、瘈脉、风府、大椎等处出现,必须仔细触摸,若发现异常疼痛,则先针这些部位的腧穴,而不针面部的穴位。乳突炎性疼痛缓解之后再治面瘫后遗症。此患者左天柱异常,说明仍在急性期。
在经络诊察中发现太阳经和阳明经异常。太阳经主开,主一身之表,承接化解寒邪。此患者由于疲劳过度,太阳经阳气虚,风寒邪侵入,寒邪凝滞,太阳经不畅导致口僻、头项痛、耳痛等症。阳明经循行于面部,阳明经筋的松弛与口僻有直接联系(口眼歪斜)。《灵枢·经筋》写道:“足阳明经筋: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卒口僻(口角歪斜),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阳明经主阖,外邪先侵入太阳经,继则导致阳明经的郁热于内,引起口僻症状。
患者的太阳经和阳明经异常,取腕骨和合谷可促进两条经络的原气运行,温阳解表、疏通本经。腕骨穴位可变动,因此要仔细触摸。腕骨为手太阳经的原穴,可温阳益气,可治与太阳经有关的面神经麻痹症状。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阳明经在三阳主阖,多气多血,行气作用强,它的作用较广,能温阳解表,温阳益气。配偏历可把本经的原气宣发于本经的络脉,通达到更广泛的部位。
二诊耳痛、项痛、头痛等急性症状已减轻但仍未痊愈,故在井穴少泽放血。患者亦有头胀木,乳突部仍有炎症,则取天柱加玉枕散太阳风邪,升阳气。养老为手太阳经的郄穴,能调节本经经气,可清头明目,治项背痛。
三诊之后急性症状基本减轻。面麻、乳突部炎症亦减轻,则可取面部腧穴。局部选穴以皱纹检查与其他症状决定。先治疗最明显和较重的后遗症,先取鼻窦上(治鼻窦旁麻)、承浆(治口歪斜)、内陆仓透颊车。重新察经络,三阳经皆异常。配合谷、温溜、天柱、腕骨、束骨、太冲治疗,太冲为足厥阴经的原穴,厥阴经在三阴主阖,主阴血,可使全身气血输布开,从而调理经络,治血虚导致的面麻、手指麻。十诊之后,症状消失,笑容自然。(编者按:因篇幅所限,原文所附其他3个病案略)
针灸治疗面瘫的体会
本文4位患者都有周围神经面瘫,但病因、发病的时间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不同。第一例李某的病以太阳经为主伴阳明经异常;第二例徐某以少阳经和阳明经异常为主,而且是由于带状疱疹导致的;第三例金某以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异常为主;第四例王某以阳明经、少阳经异常为主,累及厥阴经。这说明经络诊察非常重要。
第一,病变早期,患部准确的辨经选经是治疗关键。
在发病前期,有乳突部疼痛时,应仔细察乳突部的经络。若太阳经异常,一般天柱穴有异常反应,玉枕穴也偶有反应。若患者太阳经并少阳经异常,必须仔细察乳突部的太阳经与少阳经,比较两条经的异常,完骨、风池、天柱、瘈脉、玉枕或脑空是否有异常;个别在督脉的风府、大椎会有反应,都要仔细摸。
治疗急性乳突炎症时以患侧乳突部的腧穴为主,禁用面部腧穴。也可考虑在太阳经井穴放血,引阳通络。若有虚象可加患侧太阳经的原穴,为温补解表。若有异常反应可考虑取太阳经头顶部腧穴,取患侧通天、曲差等。由于属风寒引发的病,则可加灸大椎,散寒解表。炎症消失或减轻之后可取面部腧穴。
乳突部是面神经核的起点。面神经核由于受风寒或风热后导致发炎,说明有充血。很多慢性面神经麻痹的后遗症是由于接诊医生忽视乳突发炎情况,造成面神经的营养障碍,使面神经核发生变性,从而导致面神经不可恢复。乳突部的疼痛对医生认识面神经麻痹的病机,特别是对早期病机的认识有很大帮助。
因此面神经麻痹早期要充分注意乳突部位发炎的存在和消失,发病时间越短恢复时间越快。发病时间越长,恢复越困难。先治急性炎症,供应面神经营养;当疼痛消失或缓解,可以取局部穴位。不要急于在局部取穴治疗。
第二,对面神经麻痹的认识不要局限在阳明经,要区分病因、病机和治疗时期(时机)。
面神经麻痹一般分两大类。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属脑血管病、脑出血、偏瘫之类的病。脑血管病获得控制或好转以后能自我恢复,可取通里、照海,通脑络。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医生常见的属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大约占95%以上。
病因基本分两种:风寒和风热。一种是在疲劳状态下受到风寒而发病,另外一种由感受风热导致。
在治疗时先要细致诊察经络,为辨经,为确认病位、病机提供重要依据。也要分早期或恢复期。“急则治其标”,由于早期邪重, 应该先祛邪——散寒或清热;早期先治乳突部疼痛。恢复期乳突部疼痛消失以后可治局部面神经麻痹。
风寒外邪大多侵袭太阳经,与太阳经的走向和属性有关。太阳主开,主一身之表,能承接六气的刺激,化解和防止寒邪的侵袭。太阳经若阳虚,不能固表,易受风寒,寒邪凝固本经之气血,则导致头痛、面瘫。风寒型面神经麻痹能牵连少阳经。当太阳经闭结之后少阳经的疏泄能力也易减弱,病变部位仍在太阳经,因此必须保护此经,防止复感外邪。
风热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为病毒感染,以阳明经为主。风热之毒引发阳明经热郁于内,但亦能包括少阳经、太阳经异常。早期有患侧乳突胀痛,故取患侧反应最敏感的腧穴,如天柱、风池、玉枕、脑空等。早期禁针面部,但可浅刺额部腧穴,如患侧头维、颔厌等。早期也可考虑在患侧商阳放血以清热解毒,针患侧合谷、曲池、足三里。患侧足三里也可施血罐。恢复期以取面部腧穴为主。
案例一
本村年过六旬的老农张某,突发面瘫,口眼喎斜相当严重,说话跑风,喝水漏水,向承岐讨取治病的偏方。他见老人面如此严重,告之说只用偏方恐怕无济于事,得用常规药物治疗。老人家境困难,不愿吃药,他就说:“我为您针灸吧。”老人之前几乎没有患过病,看见针就害怕。着急地说:“孩子,你千万别扎,我怕!”承岐就想,老人怕针,又经济困难,有什么办法能让老人不花钱、少挨痛而病好呢?
考虑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从此通向足阳明胃经,阳明主面;同时该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灵枢・五音五味》说:“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这就是说,冲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沿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也就是说,足太阴脾和冲脉这两条经脉都与颜面神经有直接关系,以之治疗颜面神经的疾患,是不是可行呢?
承岐安慰老人说:”我只给您扎一针,如果有效,明天咱接着来。如果无效,我明天就不给您扎了。“老人胆怯地说:“咱可说好了,就这一针。”承岐就用一寸毫针在老人的健侧公孙穴扎了一针,得气后让老人做张口、睁眼闭眼的动作,自己则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反复捻转针柄,一直操作半个钟头。第二天老人高兴地告诉他:口眼基本不喎了,主动要求再给他扎一次。
案例二
2003年10月,家住灵寿的季某来找承岐,说他2个月前左侧上下牙剧痛,找医生吃了好多消炎止痛药都不管用,左侧脸频肿得像个馒头。后来就口眼喎斜了,说话跑风,喝水漏水。在当地多次找医生扎针、吃药、割治无济于事,后经人介绍来找承岐针灸治疗。
患者年近六旬,口眼向右侧明显喎斜,左眼不能闭合,自述喝水时左侧口角漏水,心情郁闷,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象微弱。承岐原意以局部取穴和辨证取穴相结合进行针灸治疗,但转念一想,患者的病程这么久了,又找人割治、针灸多次了,用常规扎法肯定无效,遂决定扎公孙穴一试,同时公孙穴又有健脾理气的作用,针刺后还可能增进食欲。就取患者右侧公孙穴,进针得气后让其反复做张口闭眼动作,他则用补益的方法反复转针,持续5分钟后休息5分钟,连续3次为一个回合,第二天再进行下一次治疗。针刺3次后,患者口眼喎斜明显减轻,食欲增强,心情好转,再连续针刺3次,诸症悉平。
后来,他用此方法治愈了许多面瘫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