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学校课程建设方案

滨州实验学校西校区课程建设与实施规划

(2017年——2020年)

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要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2014年、2015年省市分别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指导学校对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和优化整合,建立起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科学协调的课程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市在滨州市教科院的指导下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重点实验研究项目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建设,经过了三年的摸索,并初见成效,形成了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指导纲要及各学科的实施纲要。2017年,西校区成立,学校建校初期就把学校课程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内容来落实。

课程建设与实施总目标

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根据学校办学实际为起点,发掘教师潜力,构建起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培养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建设一所有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课程标准,将其具体化、细化。同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经验、教学的资源和自身的优势对教材进行再开发。

2.尝试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的整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主题式综合课程,并丰富其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3.不断开掘丰富拓展型课程,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课程方案设计

学校课程架构图

课程建设与实施评价

1.成立课程建设与实施评价领导机构和实验小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德育处、年级主任、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课程实施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和督促课程的试点工作;以教导处为龙头,各年级、教研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实验小组,以落实教学常规为保障,稳扎稳打,完成试点任务。

2.研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山东省《关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各学科课程标准,全市主题式综合课程实施纲要等文件,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学习先进经验。

(1)强调对纲领性文件的研读和探索。

第一,研读问题,认清课程性质。

第二,遵循课程设计理念,遵守设计原则

第三,明确课程目标,研读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四,尝试课程案例,总结经验,迁移运用。

(2)强调专家的引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拓展课程的整合与实施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省内外课程整合的实践中都有所涉及。尤其是拓展课程的建设和落实需要请课程纲要的设计者,课程专家对课程纲要落实中的存在问题和困惑做出解答和指点。

(3)强调现场经验的习得。

在整合课程的实施中,现场经验的习得对及时纠正实践中的偏颇,弥足闭门造车的不足有较大的指导作用。我们需要请进来走出去,到课程实施的优秀学校去参观、考察,以便于在对比中了解缺失和不足。

3.发掘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利用国标教科书和省编地方教材。国标教科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资源,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研究和把握教科书,并能够熟练驾驭教科书,根据教学需要,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省编地方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在认真研究和分析基础上,充分用好这一资源。无论是国标部颁教科书还是省编地方教材都不能照本宣科。

(2)充分利用和积极开发专用教室和实践基地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开发智慧教室,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使实践性课程实施由充分的基地保障。

(3)充分利用和积极开发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加强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探索,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育方式开展深入探讨,把握其科学本质,正确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4)充分利用和积极开发家庭和社区资源。要通过家委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积极营造家庭和社区参与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环境,让家庭、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在自愿前提下,对课程实施给予有限度的、合理的资源支持。

(5)充分利用和积极开发专业技术资源。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主动与教育研究专业机构、大学等联系,通过购买服务、合作共建等方式,争取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提升课程开发建设的理论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提升课程建设和实施质量。

4.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模式,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1)构建高效课堂的校本教学模式。

根据国家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总体要求,总结十几年来小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形成的成功经验,确定课程实施的基本教学模式是:问题导学——合作探究——指导点拨——评价反馈。

问题导学。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保持持久学习兴趣并积极思考的根本动力。同时,善于质疑,即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会提问题、提好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稳定持续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生活、观察事物、解读文本等,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加工整理聚焦问题,建立具有逻辑性的系列化问题,既是学习活动开启的任务,也是推动学生学习不断扩展、深化的重要方法。所以,在主题式综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研究与设计,或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或是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问题共鸣,聚焦问题,并用问题贯穿起整个学习过程,推动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中。

合作探究。基于问题导向的合作探究,是科学认识和科学发现的基本方法,也是现代人终生学习和发展的核心素养。将合作探究应用于教学,是当前国际教育普遍认同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协同发展的重要方法。合作探究强调基于共同问题、强调合作、强调应用科学方法、强调经历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强调证据、强调逻辑思维和批判精神、强调认识共享。在我市主题式综合课程教学中,倡导积极应用合作探究。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合作探究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方法,正确应用好合作探究,切忌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指导点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生因其生理、心理、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的自身规律,在不同学习阶段上,都要有相适应的问题引导、方法指导和知识讲解。强调合作探究,不是不要指导点拨,而是对教师的指导点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学习主题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恰当进行引导、指导、点拨和讲解,是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升专业素质的重要任务。一般情况下,在确定学习问题之前要进行引导,在合作探究之前要进行方法指导,在合作探究中要进行点拨,对新概念、新方法、新观点、新结论等要进行讲解。

评价反馈。评价反馈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辅助方法。通过及时评价反馈,诊断学生学习内外部活动的状况,对照预设,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展节奏,确保教学活动达成实际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反馈能力,也是重要的教学任务。评价反馈是一种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教学能力,教师要认真学习与研究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学习与研究教育评价基本理论,理解评价反馈的实质,掌握评价反馈的科学方法。

(2)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

不同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多样的,根据不同模块的学习目标、任务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国家必修课程模块的教学活动,一般采取学科课堂教学方式;校本必修课程模块主要采取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实践和探索学习,通过课内外结合、利用专用教室和实践基地等组织教学活动;校本选修课程模块主要采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选修内容,通过专业训练、专题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

(3)课程实施的教研方式。

通过实验大讲堂,以问题为导向,以课堂实践为凭借,以观课议课为主要形式,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提升课程实施效果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目的,运用专题式教研模式,开展主题式综合课程的教研模式。

5.优化课程课时安排,保证实施质量。

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不再按原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名称进行设置。课时安排上,在确保国家学科课程核心目标达成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适当压缩周课时数,原则上周课时为1-2课时的保持不变,周课时3-4课时的压缩1课时,周课时5课时以上的压缩2课时。所调剂出的课时与原地方课程课时和校本课程课时统筹使用。一是用于设立自主选课日,每周7课时;二是用于综合性、实践性强的校本必修课程。自主选课日的课时全部用于校本选修课程的落实。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自主选择选1种或多种选修课程。教师要加强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诊断研究,做好引导和培养,帮助学生发展健康优良的志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6.抓好课程实施的管理与评价,提升实施水平。

(1)课程管理。

按照全市主题式综合课程实施经验,认真研究国家、地方课程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精神实质,在保证国家课程、省地方课程核心教育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并根据国家教育标准以及学校实际对课程目标、内容、课程设置、课时等进行合理调整。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优化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保障师资和课程资源配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程评价。

学校要通过专业评价组织,对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要及时公布和反馈,以便对课程建设和实施工作进行激励、指导或矫正。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的自我评价,积极探索科学的评价方式,尤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完善。学校的课程评价结果要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承担的主题式综合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素养发展情况,调控自己的课程与教学,同时,也要不断发现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3)质量评价。

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加强质量管理和评价。学校要研究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价的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内部专业机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及时掌握教育质量的实际水平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确保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要加强对实施主题式综合课程质量的管理与评价,及时诊断教育教学质量。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积极参与全市教科研部门对教育质量的监测工作,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跟踪和检测学校教育质量状况,做好分析判断,为学校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课程实施对学生的评价设计

(一)由单一的知识评价转变为知识、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评价

传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以对知识的掌握评价为主要方式,教师和家长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分数就是一切,分数代表一切,这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知识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智力是知识的结晶,非智力因素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三者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良好的学业情感、积极的生活心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的知识掌握更重要,它对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更具价值和意义。

(二)由单一的单项评价转变为综合多元评价

传统的学业评价中,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包含了一切。但是,试卷的分数(包括单元测试、期末测试等)只是反映了学生在某一特定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并不能代替和全面反映学生的总体能力水平。所以,我们主张缩小学习考试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比例,这个成绩可以占到总评价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其他的还要包括各种综合能力。

在单项评价过程中,语文学科的评价仅仅局限在了对生字、词以及课本的掌握与理解,其实这是十分狭隘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认为语文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必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可以说,单项评价只是综合评价的一个因素。做好综合评价才能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掌握自己进步或退步情况,确立努力方向,便于教师调节教学。

(三)由单一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看学习(期末)考试的分数,它评价的是某一特定阶段的教学与学习效果,是静态的,并具有偶然性。如果一味地长期使用,就会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在遭受屡屡失败以后,可能对这个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和恐惧心理,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功的期望。

而形成性评价是动态的,时时的,也就是一边教学一边评价。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反思和矫正学习方法、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发挥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例如:平时课外阅读面广的同学,积极参加活动表现好的同学也可以获得高的评价。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思维敏捷、清晰的同学也可以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由单一定量评价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看中了最后的成果,而大大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创新的勇气等等却很难被注意到,也一般很难用一个规定的标准来衡量。在学业评价中,只有将对学生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有一个更客观、全面的评价。

(五)由教师评价为主转变为教师、家长、学生的多方评价相结合。

单纯的教师评价,往往看到的只是学生的很小的一个方面,缺乏对学生全面公正的评价。因此,要构建一个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三位一体的立体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

教师除了记录好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以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及时地记录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当学生认为有值得记录的情况时,及时地添加即可。家长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在家的表现情况进行长期的观察,并做好记录工作,也可以和教师及时地沟通与交流,把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相结合,从而做出更全面的评价。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们之间相处时间较多,他们相对于教师和家长而言,在有些方面,他们会更了解,所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学生课程落实评价量表

2018年9月

(0)

相关推荐

  • 如何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纲要>及其意义 (一)何为<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指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从广义来说,大到国家课程方案,小到教师写的教案或活动计划, ...

  • 差异教育观照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38)

    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课程的三个要素(内容.过程.成果)紧密联系起来. 1.内容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差异化的方法包括: (1)对有需要的部分学生进行巧妙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某些新观点 ...

  • 差异教育观照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37)

    异教育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课程目标就是要到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体性和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其课程观包含如下三种含义: (1)差异教育的课 ...

  • 教育改革大趋势和学校课程建设

    今天的教育改革呈现出了三大趋势或特征,而这些特征对学校课程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上更为注重价值引领 在强化"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在其 ...

  • 五育融合与学校课程建设

    <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第12期中的一篇文章<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有一些非常有启发的观点: 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 ...

  • 学校课程建设迭代升级的5.0版

     完整地读完了<走向学校课程4.0>(徐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4)一书.  是采取精读的方式阅读的.陆陆续续读了比较长的时间(有2年多的时间),有些章节反复研读了许多次,收获是 ...

  • 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在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学校自己的课程是办学的重要任务. 在学校课程开发中,确定起点很重要.学校课程的开发的出发点应当是"需求",这个"需求" ...

  • 课程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56)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把学校课程中的核心领域课程.广域选择课程.个性特色课程进行合理搭配,必修选修整合,分类分层教学,为各层次学生提供更加广阔是成长空间. 领域 ...

  • 课程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57)

    课程之于学生的发展,犹如食物之于人的身体健康.在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构建起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变片面追求分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教育为社会主 ...

  • 新课改进入下半场,学校课程建设究竟走向哪里?丨一周精读

    一所学校的核心是课程,而好的课程永远处在进化和迭代状态中. 因此我们说,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同时也带来一个挑战,如何在永无止境的课改中始终能秉持初心,不迷失方向呢? 此时,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