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人一生中一定要去的几个地方,宗亲都去过吗?
刘氏庄园建筑群,始建于清末,至民国末年修建完成,虽经历了战乱动荡时期,却仍然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刘氏家园。刘氏庄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金桂街15号,于1958年正式筹建大邑地主庄同陈列馆,同年10月正式成立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博物馆发展的正轨。如今的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
汉皇祖陵位于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是以汉高祖的曾祖父、刘姓大始祖刘清墓为中心扩展而成的一座陵园陈列馆。现为当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屏山书院是朱熹幼年从师苦读的学堂。它座落在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里屏山麓,即今之五夫乡府前村,肇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创始人为朱熹的启蒙老师刘子翚,因他号屏山,故书院也以屏山名之。
在武夷山武夷宫内,耸立着一块高3.7米、宽1.5米的巨碑,这就是1985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的“刘公神道碑”。神道碑是旧时立在死者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用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刘公神道碑”就是记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刘子羽的生平事迹的石碑。
尧帝陵位于今中国山西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里隅涝河北侧。
相传尧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因而临汾城南有尧庙,城东筑有尧帝陵。尧帝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尧陵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 相传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其像。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
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 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
帝尧是刘姓始祖,又是远古贤达王帝之一。相传帝尧曾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后人为纪念他,就在临汾一带建立了尧庙。
古帝尧庙位于临汾市南约三公里处。尧庙汉魏时代始建于汾西古平阳城,晋惠帝元康年间徙尧庙于汾东原上。唐显庆三年( 658)徙庙于城南今址。历代修葺,屡遭战乱,今存山门、五凤楼、广运殿、寝宫等,棂星门、仪门已毁。
刘伯承元帅故居位于四川省(今重庆)开县赵家镇周都村,距县城29公里,故居三合院至今保持完好,房前田地平阔,岸柳依依,浦里河悠悠东去,风景优美,1987年邓小平题写“刘伯承同志故居”故居名。1986年10月刘帅因病于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的愿望,其部分骨灰由中央军委用专机运回家乡,葬于故居前其子女亲手栽的两棵黄梅树下。陵园肃穆简朴,一方青石碑上雕刻着徐向前元帅手书的碑文,以昭后世。1989年,刘伯承元帅故居按原貌修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旗军将领、抗法英雄刘永福的故居———刘氏家庙。位于广州大道旁沙河大街大洲地二号,是清末爱国将领刘永福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主持建造的,旨在纪念在抗法战争中阵亡的战士。刘永福晚年曾在家庙居住。
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刘氏家庙为方形砖木结构,具有广东南方庭院特色,它记载了中法战争中清兵抗法的历史,具有颇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刘氏家庙,古名“鲁王府”称为“王衙”,位于长汀城内东门街劳动巷七号,乌石山(古称龙首山)下王衙前,北倚卧龙山,面对宝珠南屏山,东临龙潭风景区、水东街,南通汀城主街道兆征路。
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是各地客家刘姓子孙出于追根溯源,敬祖睦族,缅怀先祖,而集资建造的客家刘氏总祠。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后裔繁衍之广、建筑所具特色著名于西闽。
五夫刘氏家族,一门“五忠六贤”,特别是宋朝时期的“三忠一文”,是被历史所公认的。例如,刘韐的坚贞;刘子羽的忠勇;刘子翬的道德;刘珙的政绩,均被载入史册。他们既为国尽忠尽责,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为民鞠躬尽瘁,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朱熹之所以能够成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与先祖刘子翬、刘子羽、刘勉之的培育分不开的。五夫刘氏是中华刘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史学家们称为东族刘氏。
庄园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随刘氏家族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到本世纪初便形成中西合壁、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体。刘氏子弟刘显世、刘显潜、姻亲王文华、何应钦等都先后成为贵州乃至全国的知名人物。
刘老圩正大厅为三进,每进3间。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正大厅大门面对外壕沟月芽塘,月芽塘两尖角内弦是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正厅西南角是西洋楼,两层三间,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正厅北面是钢叉楼,两层五间,因大潜山侧有老虎洞,建此楼"压邪镇圩"。楼后的盘亭,四面环水,惟石桥相连,存放国宝"魏季子白盘"。盘亭北面的九间厅,是刘铭传迎客会友之处。厅后的小岛曾经是弹药库。刘老圩西水面上有一大岛,是读书的好所在。
当年刘铭传常在此读书,后有栈桥通往岛上。据说刘铭传晚年时曾拆了栈桥,每天摇船送孙辈到岛上读书,中午送饭吃,傍晚才准回家。刘铭传的后代多在圩内居住。这一片建筑群19世纪末曾遭火灾,解放初因军工建设需要改建为仓库。现仍存灾后重建的九间厅和当年种下的古柏、广玉兰等,只是房屋破了而路宽了。墓园:位于故居东南角约500米处,占地2万平方米,建设规模8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