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大观 | (一)校门
一、校门
从缑氏镇的北面,向西延伸出一条水泥路,沿路是几家几户精致的二层楼房,大约走700到800米,便到了二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四方的大院落,高高的红砖围墙,充满了年代感,与四周的农田浑然一体,既不格外崭新,也不特别陈旧,与头顶的苍茫的蓝天和远处隐约的青山相映成趣。
作为一所高级中学,百姓们心中教授知识的金字塔上层所在,她既不雄居于县城,又不混迹于市井中,只在古老的缑市镇边上,占据几十亩的地儿,安身立命。所以不卑不亢,不过于清高,也不太合于流俗。
这一点从她的校门就可以看出来。四根红砖砌起来的高柱子,就成了校门的主体。所谓的门,是钢筋焊接起来的、可以对开的铁栅栏。旁边只有一个小门,便于小规模的人流进出。而校牌,挂在其中一根砖柱上,白漆的木板,上面用黑漆写着:“偃师市第二高中”,这便是校门,简洁朴素到极致的大门。
门卫室在校门内。进了校门,围墙内左右两侧各有一排两层的矮楼,蓝瓦顶,红砖墙体,想必也是有年月了,是那种传统的土楼,靠近大门的左侧的楼房,一楼有两隔间的一间房,在山墙上房门对着东方,可以看见校门的,就是门卫室。
门卫室里往往有一两个保安值班。其实保安队也就三个人左右。他们的职责主要是保障校园的平安。尤其是校门口的,所以一到放学,大量不住校的本地学生涌向校门口,三个保安各就各位,把守在小门的两侧,逐个检查离线学生的出入牌。
当学生量大的时候,三个保安的力量远远不够,政教处就会组织青年教师到校门口值班,我2005年8月到学校报到后才知道,这一年的一年级学生人数是历年之最,竟有800多人,整个学校处在饱和状态下,安全就成了格外要注意的大问题。学校排班,我也在其中,有过几次在校门口值班的经历。当黑压压的学生流从各个教室冲出,涌向那个狭窄的小门,校门口就成为矛盾的焦点,成了泄洪的缺口。
值班的老师和保安们被学生流所冲击,在洪流中浮荡,浮荡而又坚守着,就连说话也因急促而变成了嘶吼,就连动作也变得麻利而粗暴。内心深处,他们是想为学生们节约时间,想让他们快速而安全的出校,为学习节约一些时间。同时也趁机给想溜出校门的学生一份约束和警戒。
除了上下课进出校门的高峰期,其他时间校门口还是很宁静的。保安们也会很清闲,他们坐在保安室门口的椅子上,读读报,品品茶,或者抓一把大竹扫帚清扫一下校门口附近的灰尘和树叶,再或者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
其中有一位保安,50多岁的年纪,个子中等,走路有点蹒跚,接人待物的态度相当谦和。他的爱好便是用自制的海绵大毛笔沾清水,在水泥路面上写地书,并且还写的相当好。
那时候我虽然向往写字,但还没有开始练字,所以每次路过校门口,如果遇到他在写地书,就会驻足观看,而他写几个字后,就会热情的招呼我:“王老师,来来来,试一下手。”
我笑着摆摆手,说:“不行不行,我从来没写过。”
他已将自制的海绵大毛笔递到我面前,说:“不难的,比你们学习知识容易多了,咱们也都是随便写一写,又不打算去参加比赛,不想获奖,只是打发时间。”
我接过他的海绵大毛笔一试,才知道远远不是他嘴上说的那么轻松。别人看似轻松的技艺,都经历过千辛万苦的锤炼和充满血汗的探索。拿我写出的字和他写的字对比,才知道这看似寻常的保安室里,也是卧藏龙之地。
校门口朝南,正对着一间小平房,平房后和两侧边是一大片农田,有时种小麦,有时是扎起大棚的菜地。有一年我自己做饭,听说那大棚里种的是凤尾菇,可以零售,就走进去,在两只大狼狗的吠叫声中,找到了老板。老板很热情,带我走进了塑料大棚,随手摘下一大朵凤尾菇,装进袋子里递给我,却只收了我一块钱。回到住室里,打开袋子,一股凤尾菇的清香扑鼻而来,正是记忆中保留在童年里的最美好的香味,每一片凤尾菇都洁净、饱满、新鲜,像是婴儿的肌肤一样细腻柔滑。我不由得赞叹:脚下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那间正对着校门口的平房,曾经是小商店,我也曾在里面买过生活用品。那是我刚到学校报道的第一天晚上,发现一样东西需要买,到街上去又远,校园中的商店也没开门,正犹豫间,看见那间小平房亮着灯光,门口挂着一小块木牌,上面写着商店两个字。商店里商品不多,也不灯火辉煌,日常用品也还算齐全,可供紧急购买之需。等到开学之后,学校实行封闭管理,那间小商店就关门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