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整体调节篇)—一个极具生命意义的临床诊疗模式

原创 吴侃阳 岐黄火炬 2019-12-24

我们知道,中医诊治疾病的临床思维模式为整体调节,而整体调节诊治思维出自于中医[整体观念]中的诊治规律。也正是这种具备生命意义的临床诊治规律,才使得中医药疗法在临床上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效用,不但能够治愈各种常见病、疑难杂症、绝症,而且还能够起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记得多年前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蔡XX女士曾公开说过:当她听到人家怀孕生孩子或自觉身体瘦弱,考虑服用中药调理时说:“这时候我就生气,有病治病去,没病别乱吃药,哪来药物调理一说?”【1】这是一位西医师对于中医整体调节学说的看法,其实也是众多不理解中医临床治病思维者的共识。

身为西医业者如此看待整体调节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西医临床基本上都是依据临床检验数据来诊断疾病,都是采用针对假设的具体疾病来进行局部标靶治疗。而中医临床诊断生病的学术认知是“有症即为病”,患者体质虚弱一般都会出现相应的病态体征,这些病态体征的本身就是中医临床学术概念中的生病状态,只是西医临床诊断会因为患者的各项检验数据正常而不认为属于生病状态而已。由于西医临床不认为患者生病,而且西医临床也无法帮助患者消除这些病态体征,因而患者常常会选择借助中医整体调节学术思维进行相关的临床调治。

应该说蔡某之所以“生气”,是由于她不懂得中西医临床诊断疾病的标准不一样,也不懂得中医整体调节能够有效地调治患者的体质虚弱问题;而且她也只能够将整体调节的“体”仅仅看作是身体---一个单纯的实质躯体而已,根本就不懂得中医学术概念中的“体”是具备生命现象的整个机体。

中医理论认为生命现象虽然不具备相对应的实质性器官组织,但属于身体的主宰。生命现象强盛,则身体状况健壮;生命现象较弱,则邪气易于入侵身体;失去生命现象,则身体必然会被消失(特殊情况例外)。所以中医临床的重心在于通过对于机体的整体调节来维系和加强患者的生命现象,帮助患者机体强壮起来,以抵御外邪的侵袭。

整体调节的学术思维是中医临床所特有的一种最为独特的诊治疾病规律,这种思维模式是将患者临床上的个别病态体征扩展至机体的整体状况来进行辨析和诊治,其临床治病方式为因势利导(顺应人体气机的趋势而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整体调节治疗。譬如,中医临床常将患有胸闷气短、食后腹胀、稍食即饱、经前乳胀等症的患者诊断为肝气郁结证,前者为患者的病态体征,后者是中医师将病态体征扩展至机体的整体状况辨析后所得出的诊断结论;中医师只需要进行相应的疏肝行气治疗,其相关的所有病态体征都会立即减轻、甚或消失。

很显然,整体调节的学术思维与西医临床的局部对抗学术思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其临床着眼点主要在于患者机体内在环境的整体状况。

譬如对于西医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中的神疲乏力问题,中医临床会将其主要病因归纳为正虚、或邪实,或二者兼有。邪气嚣张,会使得机体的阳气受制,阳气不得生发条达则见神疲乏力;治疗只需驱除邪气,机体的精气神就会立即恢复。所谓正虚,是指机体的中气不足、或者中气下陷,治以补中益气,方选补中益气汤、升陷汤等加减,其效顿显。如若正虚邪实并见者,扶正祛邪即可。中医学术理念“有诸内者形诸外”认为,神疲乏力等外在病态体征的出现,说明机体内存在着相应的病态证型;只要驱除邪气,或将中气补足,患者的神疲乏力等病态体征就会随之消失。

由此可见,所谓[亚健康状态]问题反映着两个问题:其一、中西医对于疾病的认知不同,中医临床认为只要机体出现病态体征就可以认为处于生病状态,就应该通过中医药疗法予以清除。其二、由于中医临床具备整体调节学术思维,中医能够通过对于[证]的调节来清除这些病态体征,而西医临床则不能。

人们常说“中医治人,西医治病”,就是指中医临床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个身体状况、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西医临床则是针对具体疾病进行局部的标靶治疗。所以相对西医临床而言,由于中医临床是针对“生病的人”进行整体调节,因而中医整体调节的诊治学术思维具备着极大的临床优势,其不但对于各种常见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而且对于疑难杂症、绝症、以及西医临床所认为的“新型疾病”、“超级病原体所导致的疾病”、各种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等等都有着较好的疗效。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整体调节是以纠正机体阴阳趋于平衡为主要诊治目的,所以在中医临床治病的同时,还具备着明显的保健养生效用。

我们知道,医学应该是以指导人类顺应自然规律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为主要职责的学科,因此让患者疾病痊愈和加强健康状态应该是医学的主要责任。客观来说,中医的整体调节临床学术思维基本上具备着这两个特色。面对临床,中医将局部病态体征、舌脉征象提升到机体的整体来进行辨证,辨析出相应的病态证型并进行调治,藉以恢复和加强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而患者经调治后机体阴阳趋于相对的平和状态,这有益于养生保健。

我们以癌症为例。中医临床治疗癌症的指导思维不同于西医临床那种简单的直接杀灭癌细胞疗法,而主要在于改变患者机体的内在环境,杜绝正常细胞的癌变;同时由于癌肿赖以生存的土壤消失,使得癌肿成为无根之木,故而施以抑制、或消除原有癌肿等相应的中医药疗法即可奏效。

依据西医病理学说,所谓癌细胞并非外来之邪,而是机体自身的正常细胞恶变所致。面对癌症,西医临床的局部对抗疗法主要是针对癌变肿块、癌细胞所设定的,其临床治疗主旨是以手术摘除癌肿,以放疗和化疗杀灭癌细胞等方面;其最好的临床疗效只能是机体癌肿块被暂时消除、癌细胞被暂时抑制等等。但由于手术和放、化疗等疗法对于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和其他器官组织存在着较大的伤害,会使得患者的身体陷入极度的衰弱状态之中,其生命力耗竭也都在所难免;此外,由于患者罹患癌症的内在环境并未改善,其复发的几率还是相对比较高的。

中医临床多采用整体调节治疗模式,通过中药、针灸等疗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积化痰,软坚散结,藉以抑制和消除癌肿;同时培补患者“如日中天”的阳气,阳气足则病邪退。因而中医临床对于癌肿的治疗不但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或消除作用,还可以遏阻正常细胞继续恶变;其最差的疗效也就是与被抑制的癌肿共存。

由于整体调节治疗主要作用在人体,其调节的结果必然是患者的身体状况大为提高;也就是说,由于患者的身体内在环境得到改善,导致正常细胞恶变的内在基础基本消失,身体也就不会再次出现新的癌肿。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待癌症的问题上,中医整体调节学术思维远胜于西医临床的标靶治疗,因为通过中医药调治,可以在患者身上营造出一个不利于癌肿产生和发展的健康环境;从而可以杜绝癌症的复发。

我们再以感冒为例,机体的整体调节能够治愈和预防流感。我们知道,由于目前还不存在任何能够直接杀灭流感病毒的西药和其他药物,西医临床无法有效地治疗感冒,故而他们提出所谓“七天自愈”的揣测。事实上,2018年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县一场流感死去190位患者的例证就很有力地驳斥了这种说法,死者中有不少还是青壮年患者。对此人们都会很自然地质疑同一个问题,不是说可以“七天自愈”吗?那为什么在同一批流感患者中,还会有这么多的人不能享受“七天自愈”的优惠而失去宝贵的生命呢?

西医临床常常强调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流感的重要性,笔者并不反对注射疫苗,但这种疫苗预防方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据统计,在上述流感期间注射疫苗预防流感的有效率仅为30%。其实这种有效率的说法也值得商酌。许多人在流感季节没有打流感疫苗也没感染流感,而这种将打过疫苗、但没被感染流感者全都归类于流感疫苗有效率统计数据中,这种[有效率]够得上[客观]二字吗?

当然,中药中也不存在能够有效杀灭流感病毒的药物,中医临床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流感完全得益于其整体调节临床思维。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式收集到流感患者的临床病态体征后,依据中医的辨证思维将患者的局部病态体征、舌脉征象提升到其机体整体来辨析,找出其病态证型(风寒、风热、风寒湿、风寒湿热、虚实夹杂等等)以进行相应的有效调治。

事实上,在上述流感期间笔者使用中医药疗法治愈不少流感患者,其治病途径都是采用辨证论治来调动和增强机体抵抗邪气的生命力。所以说感冒并不是不可治疗的,西医之所以说不可治疗,其原因是他们所奉行的局部对抗疗法中缺少能够有效地杀灭病毒的药物这一环节,而中医临床的整体调节治病思维则不存在所谓“抗病毒”的学术概念。

对于流感的预防,中医整体调节观特别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学术理念。人体能够有效抵御风邪侵袭的功能被称为“卫气”,由肺所主,中医临床常常使用玉屏风散等方剂来培卫固表,通过增强机体的卫外功能来达到抵御外邪侵袭的预防目的。古人取方名很有意思的,玉是指玉体,亦即人体;屏风是指在人体周围构筑起一个能够抵挡风寒的屏障。

很显然,社会上那种用板蓝根预防流感的学术概念是不符合中医上述学术规律的;因为板蓝根味苦性寒,久服必伤机体阳气,会使得患者更容易感染流感病毒。事实上,这种用板蓝根对抗病毒、以预防流感的做法根本就不属于中医整体调节学术思维范畴。

上述显示,整体调节学术思维不但能够指导中医临床治愈流感,而且无论面对何种流感病毒,都能够依据中医辨证论治法则对于患者机体进行相应的整体调节治疗。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根本就无须考虑流感病毒的类型、及中药杀灭病毒的可能性;只需要认真进行辨证论治、真正做到药证相符即可。

我们以所谓的[新型疾病]为例,应该说在中医整体调节思维理念中不存在所谓的新型疾病。所谓的新型疾病,是指西医临床上从未曾出现过的疾病;面对这种疾病,西医实验室必须进行相关的实验,以找出其致病的病原体、或病灶来。多年前曾经在中国肆虐的[非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非典爆发之初,西医临床由于暂时还不明了致病的病原体,因而无法动手进行诊治。而此时中医临床就已经依据温病学说认识到该病的病机,采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有效地进行了相关的整体调节;既有效地遏制了该病的传播,也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患者预后也没有像西医临床那样因为药物的毒性问题而罹患肺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等症,失去起码的生活能力。

中医防治[非典]的显著疗效清楚地显示出整体调节观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事实上与流感病毒一样,中医临床所面对的并不是所谓变异了的轮状病毒,而是患者所显示出来的瘟病病态体征、及其舌脉征象,中医临床通过辨证论治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整体调节治疗。如若有人非要追究患者愈后轮状病毒去向的话,笔者只能推测说,主要是因为患者机体生命力在中医药疗法的帮助下得到显著增强,故而能够剿灭入侵的病原体,这就是中医所常说的生命力。

此外,中医防治非典的显著疗效也说明,中医临床不存在所谓的[新型疾病]的学术概念,这种所谓[新型疾病]仅仅只是西医临床由于暂时还弄不清楚致病病原体而缺乏治疗的标靶而已。中医病因学理念中不存在病毒细菌等致病源、及其变异之类的学术概念,只有外感[六淫]问题,所以中医临床只需要驱除[六淫]即可愈病。相对而言,中医整体调节学术思维“简、便、廉”的特性比西医临床更具实用性。

我们再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整体调节甚至还可以通过培补肾气来预防该病的复发。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西医病理学认为主要是由于髓核突出纤维环之外、压迫到后纵韧带、或坐骨神经所导致;因此,所突出的髓核被视为该病的病因,其治疗也主要着眼于消除突出髓核的压迫现象。同时,由于西医认为“器官组织退化不可逆转”,所以其临床无法减少、乃至杜绝该病的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病态体征与中医的“腰痛气刺”一病的外在病态体征有些相似。《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腰者,肾之府”,中医学术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认定腰病多与肾虚有关;肾精不足,腰府不充,故而腰府易受邪气侵袭,导致经络气血受阻而出现腰腿痛。中医临床施以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通透经络,运行气血;同时还施以补肾壮腰相关治疗。经络气血运行通畅则腰腿疼痛得以迅速缓解消失;而肾气充盈则腰府强壮,能够抵御外邪侵袭,故而能够减少、或杜绝该病的复发。

事实上中医学术理念中根本就不存在“髓核突出”这种西医病理概念,因而治愈之后所突出“髓核”的踪迹如何根本就无需在意。前者有位患者告诉笔者说,其腰痛治愈后,经西医CT检查发现所突出的髓核不见了,敦促笔者将其案例写成文章以昭示中医药疗法的显著效用。由于笔者认为髓核问题不属于中医学术范畴,而且笔者认为中医的临床疗效无须CT认证;许多患者手术后经CT检查没有发现突出髓核,但其腰腿痛依然存在,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认证]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

中医临床不存在[髓核突出]这类西医解剖学学术概念,只会认可腰部经络通畅腰腿痛则止,肾虚得补该病的复发几率则会降低,这些问题才是中医临床需要关注的。由此可见,相对西医临床对于该病复发的无奈,中医整体调节的临床优势在此显现无遗。

上述显示,中医整体调节的规律无论是面对何种致病病原体,也无论是面对机体何种疾病,中医临床都会将人体所显现的各种临床体征和舌脉征象归纳为机体整体病理状况而进行相关的整体调节诊治,以激发机体的生命力与病邪相抗衡,并通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来完成自己的治病和养生等临床职能。

我们常常听到所谓的抗药性问题和超级细菌问题,其主要是指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对于某类药物形成相应的适应性,从而使得这类药物失去杀灭病原体功效;并由此而衍生出所谓的“超级细菌”问题。其实病原体对于周遭环境的适应性是大自然赋予所有生物的一种正常生存能力,也就是指在不利的环境之下生物体为了生存而通过变异所展现出来的适应能力,这就是病原体能够产生抗药性的必然因素。

当然,激发生物变异这种适应能力的前提应该是将其置身于某种恶劣的环境之中,具体而言就是病原体必须处于某种专门药物的直接追杀之下。可以认为,西医的靶向用药规律给予了病原体这种产生变异的环境和机会,因为西医临床用药思维就是直接着用于病原体,试图通过这种直接将它们斩尽杀绝的途径来治疗疾病,这就是病原体能够产生抗药性所需要的外在条件。

中医整体调节的临床治病思维则不是这样的,整体调节作用的对象不是所谓的病原体,而是因邪气嚣张而患病的人体---整个生命个体。虽然生命个体同样也存在着对抗外邪侵袭的能力,但是当身体在暂时处于“正不胜邪”的状况时都会出现“病进”现象;如若此时能够借助中医的整体调节治疗思维,增强机体对抗病邪的能力,疾病则会很快痊愈。

也正是由于中医临床的这种整体调节用药规律,决定着中药作用的对象不是直接针对病原体,所以尽管病原体存在着变异的能力,但由于缺乏让其产生抗药性的客观外在条件,因而病原体无法对中药产生抗药性问题,只能乖乖地接受机体正气逐渐增强的有效抗争而被剿灭,所以在临床上人们很少听说病原体对于中药产生抗药性的问题。中药已经使用了几千年,直至今日依然还在有效地使用、而没有因为抗药性问题导致失效,其原因全在于中医这种整体调节的用药规律。

之前曾经有人将黄连粉末置于某病原体培养皿中,所观察到的现像是:初始病原体由于黄连的毒性而大量死亡;继而就发现少量病原体因为逐渐适应了黄连的毒性而存活下来、并慢慢地繁衍起来,最后则显示出由于病原体的抗药性问题使得黄连彻底失去其原先的杀菌效用。这个实验清楚地表明,如若将中药依照西医的直接杀灭病原体使用,同样也会出现抗药性问题。

由此可见,所谓抗药性问题基本上都是西医临床局部对抗治病模式所导致的,因为直接作用于病原体的标靶疗法为病原体变异提供了其所需要的外在条件,非常适合于病原体产生抗药性;而中医整体调节的整体调节学术思维完全可以避免病原体的抗药性问题。

客观来说,中医临床整体调节治疗也存在某些遗憾,譬如有时无法像西医临床局部对抗疗法那样直接让患者感受到相应的疗效,所以有时会让患者对于中医临床疗效的认可存在一定的盲点。曾经有一位来自斐济的夫妻前来笔者诊所求医。患者有一位八岁的女儿,但一直想再生一胎而不得;经过笔者中药调治四个月,患者终于如愿以偿,顺利地怀胎生子。

患者孕后对于中医药疗效有点疑惑,不知道自己能够怀上胎儿到底是出自于自然怀孕、还是中医临床调治的结果。面对患者的不解,笔者笑着回答说:可以说都是。患者不是经过人工受孕、试管婴儿等疗法而怀孕,肯定属于自然怀孕;而患者八年未曾自然怀孕,仅服四个月的中药就怀孕成功,这当然是中医调治的结果。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患者已经达到了求医的目的---怀孕成功。

类似的案例很多,西医临床通过人工受孕、试管婴儿治疗后成功怀孕的整个治疗过程是显而易见的,但相对来说,由于中医整体调节是以提升患者体质为主,患者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得到中医临床的纠正,处于暂时的[阴平阳秘]健康状态,患者就能够自然怀孕。由于不孕症整体调节的疗效是逐渐显现的,患者有时不容易轻易察觉,故而患者有时会因为迷惑不解而质疑。当然,这种质疑一般不会影响到中医整体调节学术思维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中医药疗法进行调治的过程中,不但中医药疗法会对机体的整体状况有所影响,而且患者的思想情绪、及其几乎所有的生活形态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如若患者不愿意认真配合、以减轻这些方面所导致的负面作用,肯定也会影响到临床疗效。这种整体调节学术规律,也让我们认识到古人“三分医,七分养”临床教诲的深刻含意。

上述显示,在治疗期间患者的配合十分重要。我们还是以肝气郁结证为例,中医师临床用中医药疗法帮助患者疏肝行气,而患者却一天到晚地还在生气,故而中医的临床治疗只能以挑水填井来比喻,是不可能凑效的。所以中医有[六不治]之说,如若患者不愿意配合治疗、依然故我而影响到机体整体状况的话,再高明的医生也是无可奈何的;古代帝王寿命较短的现象就是如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临床治病,患者是主体,医生只处于帮助患者康复的从属地位;缺乏患者的生命意识与相关配合,医生是治不好疾病的,这就是笔者在临床上所常说的“只会治病,无法治命”的意思。

总之,中医整体调节临床思维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既能够用于治疗常见疾病,又能够用于疑难杂症和绝症的治疗,更能够用于所谓的[新型疾病]。可以说,无论面对何种疾病(不包括其他医学依据非中医学术规律所认定的疾病),中医临床都能够依据自己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等学术规律进行有效的整体调节治疗。

中医临床治病也是一个养生保健的过程,这是西医临床所难以望脊的。我们知道,无论是手术疗法、还是药物疗法,西医临床的局部标靶治疗模式对于人体的伤害是毋庸置疑的,由此而导致大量的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频频发生,严重地伤害着民众的身体健康。

而中医的整体调节则恰恰相反,治病的同时也暗合着养生之意。中医“有诸内者形诸外”的理论认为,身体的内在环境出现异常,就会出现相应的外在病态体征;而中医整体调节学术思维的主旨就是从患者的病态体征中归纳出其内在环境的异常状况,继而进行相应的有效调节。当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被调节到“阴平阳秘”的相对健康状态时,实际上也就起到了养生保健的作用。

我们知道,中医称人体健康状况为“阴平阳秘”。也就是说,健康状态下的“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必须以平为期;而“阳”的健康状态必须强调“秘”,即不可不足,也不可过亢,以能够秘入“阴”中为最佳。

很显然,这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只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由于环境、情绪、生活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机体的阴阳平衡常常会被打破,阴平阳秘的相对健康状态常常会被改变,因而会出现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相应病态体征。

“有诸内者形诸外”,这种病态体征的表现形式就是人体所出现的一些不适感觉(症状);而所谓整体调节就是为着纠正机体这种阴阳的偏盛偏衰状态,使其趋于阴阳平衡,回归到阴平阳秘的相对健康状态之中。中医临床治病基本上都是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其完成整体调节的整个诊治过程就叫做辨证论治。

所以说,中医能够起到养生保健效用也是整体调节学术思维所决定的。中医学说认为,养生保健其实很简单,一方面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正常的生活习惯,这样就能够尽可能地维持身体的“阴平阳秘”相对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借助中医整体调节学术思维及时地纠正机体所出现的实时阴阳偏盛偏衰状态,这样就能够使机体回归到暂时的“阴平阳秘”健康状态,就能够杜绝大病的发生。这些都是中医临床在治病和养生等方面所拥有的整体调节学术思维的独特优势。

上述显示,中医临床基本上都是通过整体调节治疗生病的人,无论这个人是古代人、是现代人、还是未来人,中医临床都是将[人]列为主要调治对象,而不是像西医那样将病灶、或者病原体作为主要治疗对象,因而中医临床根本就无须担心时代的变迁,或者是病原体的变异等等因素会影响到临床疗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