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顶尖的骗子,被骗了还让你心甘情愿掏钱

关 注 电 影 派,和 片 荒 说 拜 拜
电影派
Vol.2287

今天,派爷不聊别的,来聊一群“骗子”。

这群人呢,全球顶尖。

那他们是干嘛的呢?

呵呵,拍电影,拍全球最好的电影。

若论2019年最好的几部电影,从技术角度而言,派爷推荐以下三个。

第一个,威尼斯金狮奖、奥斯卡最佳表演奖得主,《小丑》。

这还不算,迄今为止,《小丑》是票房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漫改电影,《复联》系列都不是它的对手。

名利双收到这个程度,历史上都罕见。

大家都知道,小丑是个虚构的人物,哥谭市是个虚构的城市。

但导演拍摄这部戏时,唯一的要求居然是:写实。

译@记忆注销员O号,下同

是的,你没听错。

他要观众相信,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城市是真实存在的。

那怎么来骗观众呢?

好,我们的这群“骗子”上场了。

先看人物,小丑。

演员,每天吃一个苹果,到最后骨瘦如柴。

为了赋予角色的不确定性,每次演出都给出不一样的表演。

乃至后期可以拿出许多个不一样的版本以供剪辑。

光靠演员可不行,其他专业人士,也来帮忙丰满。

因为他是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底层平民,所以服装设计师给他的日常衣服,也像是那个年代上了年纪的人穿的。

不扎眼,依稀还带点老人的感觉。

可是,后来这个人物蜕变成了小丑,衣服也随之焕然一新。

但你仔细看会发现,这件衣服,和小丑原来的着装,是有传承的。

在小丑的夜总会脱口秀表演时,他就穿了件类似款式和颜色的马甲。

而这个颜色,跟小丑日常衣服的颜色,依然保持一致性。

不一样的背后,还能看出一样来。

同样,小丑在影片里那些看似是演员发挥的即兴舞蹈,也不是随兴所至。

电影会有专门的编舞,他会先让演员即兴发挥一段。

然后,根据他的发挥,推荐适合的音乐。

设计并优化他的舞蹈动作。

然后,把最完美的结果呈现在银幕上。

所以,一个表演奖的背后,可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从一件衣服,到一个动作,可能就是背后一整个专业团队在托底。

再说城市,导演希望那是个类似1981年的纽约市的哥谭市。

先不说哥谭市存在不存在的问题。

光1981年的纽约范儿,你在2019年的纽约,也找不到多少痕迹了。

怎么办?

别紧张,“骗子”们自有办法。

取景团队在看了美国大小几个城市后,选了一个叫纽瓦克的小城。

那里保留了很多80年代早期的建筑,非常贴合影片的年代背景。

于是,美术团队跟上,对其进行一番改造,它就成了81年的纽约范儿。

这个团队细节到什么程度呢?

甚至连街上的垃圾袋,都做了区域分割。

因为剧本里写道,那会的哥谭市,正在发起罢工,好多垃圾都没人处理。

于是,我们看到穷人区的垃圾堆在街角。

富人区的垃圾,有人运送。

而政府办公大楼的垃圾里,则混杂着好多文书。

不过,光靠现场的布置,还是无法改变城市的总体面貌。

接下来,就轮到后期特效部门的上场了。

他们会给空旷的区域添加上高楼大厦。

或者给有些纽约的空镜头里,添加上属于哥谭市的标志性建筑。

甚至连墙上的涂鸦和招牌,都给你巨细无遗地还原一遍。

《小丑》的成功,源自对人物和空间的塑造。

而人物,得靠造型师、服装师、动作设计师和演员的共同努力。

空间,也是编剧、取景、美术和后期特效团队的结晶。

与其说他们是骗子,倒不如说他们是一群专业的魔术师。

发挥着,让你看完电影大呼牛X的作用。

同样令人惊叹的,还有《爱尔兰人》。

故事,按照导演说,从1945年,演到了21世纪,横跨半个多世纪。

演员,最小的76,最大的80。

戏份呢,从他们18岁就有,而且30-40岁,还是重头戏。

导演呢,不管三七二十一,提了个要求。

演员从头演到尾,不换人。

好嘛,导演疯,那大家陪你一起疯。

方法,大家都知道,CG换脸。

关键在于,怎么换?

首先,要采集演员的脸部纹理和表情,做成一个数据库。

后期特效师们,可以用这些数据,组成任意的表情。

不过,单靠后期部门完成最终的镜头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接下来,更繁琐的还在后面,那就是匹配。

先要找出几位主演此前的电影作品,然后对他们在里面的表情和神态做捕捉匹配。

随后,找演员来复刻一段他们此前的表演片段,然后拍下来。

用后期效果换脸后,拿来和他们年轻时期的表演做比对。

效果达到预期后,还得让摄影部门的人,改装专门的三机拍摄设备。

中间一台,用于记录演员们的正常拍摄。

旁边两台,则记录用于后期换脸用的视频素材。

最终的效果,大家比对下就能见分晓。

简单一个换脸的操作,都需要好多部门的配合才可实现。

复杂的,就更不用说了。

再比如,今年奥斯卡最佳摄影和视觉效果得主,《1917》

这部电影,导演的要求更绝。

他希望,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完全片。

两个小时片长,一个镜头,疯了吧?

没事,有一群“骗子”陪他一起疯。

为了让这个计划可行,美术团队做了一个微缩的外景模型。

把现场所有的建筑和地形,都做在了一张桌子上。

所有主创团队,就可以在上面讨论拍摄方案。

演员走到哪里,开始说话,摄影师怎么走,特效团队怎么跟上。

甚至影片里每场重头戏的摄影机和灯光运动轨迹,也给你设计好了。

他们甚至可以精确到什么时候闪光弹升空,什么时候落下。

接着,主创们再到没开工的外景地插上标志物。

一边排练,一边修改走位和建筑布局。

最后,美术施工团队再根据修改意见,完成各种战壕和建筑的搭建。

为了保证摄影机在各种地形间穿梭的衔接。

用来拍摄的斯坦尼康不仅可以有各种转向的万向轮。

而且在外景地上方搭建了一条索道,索道上挂着一个云台。

到了摄影师无法穿越的地形或者航拍的时候,就可以把摄影机架上去,改由机械操控运动。

或者在某个节点,让摄影机搭上吉普车,提升运动速度。

碰到大场面的戏,更是可以把摄影机架到摄影车上狂奔。

在这个过程中,还得有人喊着数字,指导扮演士兵的群众演员何时奔出战壕。

而那些负责爆破的特效师,也得听着指令,在恰当的时间,引爆炸药。

别以为这个一镜到底,真的就是一次拍完的。

其实在很多地方,是后期剪辑们,巧妙地掩盖了剪辑点,造成了连贯效果。

下面一下遮挡物,就是剪辑们发挥鬼斧神工的时刻。

一个晃眼,可能就把两个镜头,无缝衔接到一起了。

所以你看?无论是人物,还是空间,还是时间。

每一个技术细节的精益求精,让这些电影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效果。

而其中,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或者一个部门的成果。

而是把各种优秀的人聚在一起,生产出让人折服的镜头。

在精细化的专业分工下,让电影技术,永远比过去再进步一点。

拍电影如此,其他行业亦是如此。

汽车,作为另一项凝聚了复杂工艺和科技含量的商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电影制作理念,有许多共通之处。

我们非常熟悉的广汽丰田,就在推行着一套同样的专业理念——

TNGA。

全称: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

和上述这些优秀的电影一样,丰田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旗下的造车架构,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

电影制作者们,追求更真实、更震撼的电影体验。

TNGA的开发理念,也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第一出发点。

从研发、设计、采购到生产,都完全纳入这一体系之下,对整个产业链,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为的就是突破自我,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

那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车?

无非是以下三条——

不同以往的炫酷,不同以往的驾趣,不同以往的安全。

接着,跟做好电影一样,是目标分解。

炫酷,指外形。

轴距变长,车身变宽,重心,还能变低。

驾趣,指性能。

有了前面的低重心外观,和双叉臂后悬挂系统,就可以让汽车贴地飞行。

2.5L Dynamic Force引擎,可以让汽车的热效率,提升至40%。

混动车型的热效率,更能高达空前的41%。

安全,则是多维度的保障。

首先,车身刚性大幅度提升65%。

之后,加入各种科技装备,捍卫乘客的安全。

这个目标,不仅需要面向全球,找到最好的原材料。

而且需要,拥有顶尖水准的技术团队,抱以匠人精神来制造产品。

比如在丰田焊装车间工作了10余年的工程师。

焊接时产生的火花,就像他心里的烟花。

而他正在打造的这辆全新凯美瑞,就像一名即将全副武装的钢铁侠。

涂装车间的工程师,每次都会用45度角斜向审视车身,去发现红与黑交错形成的色彩之美。

而总装车间的工程师,能够凭借对接的声音,判断出0.1毫米级别的误差,以保证产品完美无瑕。

此后,最终成品检查环节的验收员,则会像送孩子一样,把完成的产品交付。

高品质的电影背后,是一群匠人的心血;高品质的汽车背后,同样也凝聚着一堆匠心。

“他们”和这些顶尖的电影大师一样,通力合作,相互沟通,保障效率更高、质量更优的同时,产出最接近概念车的量产车。

一部精细分工的工业化电影,可以让你第一次欣赏时,赞口不绝;以后每次重温时,回味无穷。

那么一部TNGA架构下生产出来的丰田汽车,也是如此。

只有匠人加上匠心,才会出来让大家都满意的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