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乡埔人]NO.01李寿相独资建广州天字第一号码头
天字第一号
▲上世纪20年代的天字码头
明代始建历史悠久
据《广东通志》记载,天字码头的兴建,可追溯至500多年前的明代:“明代省垣未有码头,时有埔(大埔)人李寿相操船业,广行善事,独主筑码头,现永汉南路(今北京路)天字码头即其遗址。”
《大埔文史》更加详细地记载了这个码头的来龙去脉。据说,在明代成化(1465-1488)初年,大埔县三河坝水上人家李寿相与妻子双双逃荒来到广州,投靠在梁家船上当船工。有一次,李寿相正在船头撑篙,猛然看到江上漂来一位溺水者,善良的李寿相,毅然跳入水中,凭着良好的水性,几经周折,将溺水者救起,并送往蓬寮家中取暖。第二天,他才知道,这名溺水者,原来是富商陈家之子,因游江赏月,失足落水。为报救命之恩,陈公子送给李寿相1200两银子。
李寿相有了银子,便自购船只,在各个码头间奔波经营。数年后,凭着出色的才干,他的船队已拥有船只20多艘。在往来运输的过程中,他觉得珠江岸边没有一个专供装卸的大码头,很不方便,于是独自出资,在永汉南路建了一个码头。
已无法考究,兴建之初,天字码头是什么样的状况了。但广州历来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对外通商口岸,水面宽阔,内河航运发达,人员、货物往来十分活跃,作为珠江边较早出现的码头,天字码头无疑为这种交流提供了便利。并且,明初,广州合宋代三城为一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兴建了直通江边的道路。出身贫寒的李寿相,由此实现了他的水陆联运,生意兴隆,富甲一方。
官方专用声名显赫
老广州,是一个河网交织的美丽水乡,大大小小的码头,遍布城乡各个地方,并多以地名来命名,为何独这个码头以“天”字来命名?
“天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我国古代编排号数,多以童蒙之书《千字文》来排序,《千字文》开篇便是“天地玄黄”,“天”是排在首位的字。以“天”字来命名码头,含有“第一号码头”的意味。天字码头何以敢称“第一号码头”?
这要从清代雍正年间一个名叫王士俊的大官讲起。王士俊是清康熙年间进士,为官清正廉明,当时与田文镜、李卫等齐名。1725年,他得到广东巡抚杨文乾赏识,赴广东任事,三年后,擢升广东布政使,成为主宰一方的地方官。1729年,他在天字码头附近,修建了“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因此,“日近亭”又被称为“接官亭”。从此,天字码头成为官家专用码头,民船不得在此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