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风雨》,永远的莎士比亚

TW(技术·智慧)写作理想国特约版

编辑:海客

陈捷,安徽人。文学爱好者。偶有文字发表。

一场《暴风雨》,永远的莎士比亚

文/  陈捷

自古圣贤不孤,公元前的五、六世纪,在中国老子孔子的时代,西方也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分别奠基了中西方的思想体系。公元十六世纪中叶,汤显祖莎士比亚相伴而来,成为当时中西方戏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堪为典范。相较于莎翁四大悲、喜剧,他的传奇剧《暴风雨》不那么引人瞩目,但这丝毫不减弱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暴风雨》犹如一枚精致的印章钤在莎士比亚戏剧瑰丽画卷的末端,也被人们称为“诗的遗嘱”。

《暴风雨》(1611)是莎翁创作后期(传奇剧时期)的代表作品,之前他经历过历史剧的探索,喜剧的成熟,悲剧的巅峰。《暴风雨》更像是“疾风暴雨”式创作后的总结,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终归于宁静的港湾。——“现在我已把我的魔法尽行抛弃,剩余微弱的力量都属于我自己……你们有罪过希望别人不再追究,愿你们也格外宽大,给我以自由!”(普洛斯彼罗收场诗致辞)。

罪与罚的主题。《暴风雨》讲述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篡夺了爵位,放逐海上,和幼小的独生女米兰达流落荒岛,并依靠魔法成为岛主。后来,他制造了一场暴风雨,把经过附近的那不勒斯国王、安东尼奥等一群人掠到岛上,开始了他的惩恶扬善行动。结局大团圆,普洛斯彼罗恢复了爵位,宽恕了仇人,米兰达和那不勒斯王子斐迪南喜结良缘,大家重返家园。

任何文艺作品的产生都有它的现实土壤,同样,《暴风雨》也是时代的产物。十六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的蓬勃发展期,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内核也在剧中闪现:颂扬人性之善,挞伐人性之恶;主张理性和救赎,反对蒙昧和怨恨;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贵族割据。家国复兴、惩恶扬善、理性救赎构成该剧明面上的主线。由于莎士比亚客观艺术的笔触,有心人不难发现,《暴风雨》也隐现了西方殖民主义这条暗伏的线落,表现为普洛斯彼罗和凯列班的关系,凯列班作为海岛原住民被侵占掠夺,他是丑陋蒙昧的,甚至邪恶,而这种人性的扭曲何尝不是普洛斯彼罗压迫的结果?凯列班愤怒喑哑的抗争谁又能耐心倾听?很多问题留给后人思考,这也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

《暴风雨》主题的丰富性必将促进其形式结构上的丰富性。

圆满自洽的“三一律”。“三一律”要求戏剧中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喜剧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一个场景,服从一个主题。由文艺复兴哈斯卡意大利喜剧理论家琴提奥于1554年提出。显然,莎士比亚遵循并发展丰富了这一原则。

该剧时间跨度是暴风雨的午后至晚上六点,地点海岛,五幕九场,主场景是“普洛斯彼罗所居洞室之前”。为符合剧场演出要求,剧情浓缩在一定时空内,人物关系的呈现,剧情的生发,戏剧高潮的凝聚爆发,自然完美的收场,这些都需要高超的艺术编排。形式即艺术。

传奇剧梦幻奇诡的特性给予莎士比亚天马行空的艺术构想以更加广阔的天地,他就是点石成金的魔法师。第四幕第一场设计的剧中剧成为《暴风雨》形式艺术之美的顶点:柔和明丽的音乐背景下,精灵们各自妆扮,一群傲居在奥林匹斯山的女神翩然而至,衣袂飘飘,引吭高歌,为斐迪南和米兰达这对佳侣献上祝福的赞歌,这是莎士比亚的“理想国”。

相较于中国古典戏剧的线性叙事,三一律的戏剧艺术原则便是点阵式叙事,戏剧冲突交汇爆发在一个时空点,更具有艺术张力。西学东渐,中国现代话剧积极借鉴吸收西方古典戏剧营养,1934年,曹禺的《雷雨》一经发表,便成为中国现代话剧里程碑式的作品。

兼收并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戏剧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它融合了舞美、音乐、语言等多种表现形式,而语言是基础。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从语言发展史看,莎士比亚戏剧语言极大丰富了英语语汇。如果仅站在中文的角度论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无异于隔靴搔痒,但我们大部分读者也只能通过朱生豪译本一睹其语言风采,即便这样,我们也不得不被其语言魅力所折服。

《暴风雨》剧中人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膳夫水手,美丽善良的米兰达,野性丑怪的凯列班,邪恶的篡位者安东尼奥,正直的老大臣贡柴罗等等,他们都通过自己的语言鲜活地立了起来。“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

语言的个性化、形象化是莎剧语言的最大特点,奇句妙喻俯拾皆是:酒鬼斯丹法诺把酒比作《圣经》,他的酒话让人哑然失笑;米兰达把贞洁比作最宝贵的嫁妆,她的单纯圣洁让人心疼;精灵爱丽儿的每一支赞歌都是抒情诗。这些自然朴素而又奇幻的语言,使读者不自觉地融入剧情,和人物命运共同跌宕起伏,时悲时喜,或怒或嗔,心动神移,仿佛已是剧中人。

本·琼生这样评价莎士比亚:“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一切时代。”我们亦愿做刈禾人——

“在八月的日光下蒸晒着的辛苦的刈禾人,离开你们的田亩,到这里来欢乐一番;戴上你们的麦秆帽子,一个一个地和这些清艳的水仙们跳起乡村的舞蹈来吧!”

一场《暴风雨》,永远的莎士比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