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版《雪国列车》,感觉会烂,没想到真的烂!

这里的一切之所以能存活,

都是因为他的平衡系统。

——《雪国列车》

文丨旧故麻袋

最初听说《雪国列车》要拍剧版,说实话,还是挺兴奋的。想着沿用美剧的形式重新将剧情解构,应该会别有一番风味,很有特点,至少是“特别的存在”。但也有过一些忧虑,想着以剧集形式呈现会不会造成一定的拖沓,故事情节的添油加醋。
所以剧版《雪国列车》有且只有两个极端,要么惊喜,要么稀烂。
那在说起剧版《雪国列车》之前,就不得不先提起它的原版电影《雪国列车》。
影版《雪国列车》剧照

影版《雪国列车》出自韩国鬼才导演奉俊昊之手,他的《寄生虫》刚拿下今年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他的《杀人回忆》一直都被封为“神作”,至今还流传着这部电影的传奇故事。
奉俊昊的电影都有一个特点,不拍“好拍的电影”,只拍“对味的电影”,属于他的对味就是“创新和现实结合”,《杀人回忆》是,《寄生虫》是,《雪国列车》也不例外。
影版《雪国列车》剧照

在他的导演生涯里,《雪国列车》并不是最出彩的,也不是最有特点的,但电影里表现出的末日残酷值得深思,即便不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也值得被拿出来说道说道。
电影《雪国列车》是根据法国漫画《Le Transperceneige》改编,讲述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温室效应,世界各国在2014年发射了代号CW-7的冷冻剂,谁知却将地球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极寒深渊。大多数的人类死于寒冷与恐慌,只有数千人登上了威尔福德工业开发的列车,成为永不停歇的流浪者。故事就围绕着这列人类最后希望的列车展开。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一道理即便是到了人类临近的末日也依旧成立。整个人类群体浓缩在这一辆列车上,每一节车厢的人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列车上的人虽然在末世拥有了稳定且独立的生活空间,但车头和车尾的人却过着天差地别的生活。毫无疑问,列车隐喻着人类历史上的一切阶级社会。
车头的人大多是贵族和政要,衣食住行怎么骄奢怎么来,会有专门的厨师替他们烹饪,会有专门的人员为他们的生活起居服务,他们会开舞会,逛酒吧,好像末日对他们而言并没有本质的影响。
车尾的人大多是贫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吃穿分配少不说,还受着非人的待遇,久而久之,民愤四起,为了独立和自由,他们发起过数次暴动,但都以失败告终,为了去到车头,车尾的人不惜一次次揭竿而起,为自己的未来而战。
那么剧版呢?剧版的剧情梗概其实和电影的相差不大,只是做了略微的改变,但最大的bug就在于男主的选角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倒不是因为黑人小哥的演技问题,问题在于他撑不起一个男主的重担,人物过于刻板和模式化,没有展现出原本在剧中男主该有的血和肉。
阶级的差异仍是剧版《雪国列车》的最大矛盾之一,这一点和电影无异。
车尾的人为“贱民”,生活环境肮脏,昏暗,饥寒交迫;
而车头的人身份高贵,享有优质食品和明亮的生活环境,还有随时随地招之即来呼之即去的服务人员。
“管理员”给车尾通报消息时,车尾的人需要跪着听,阶级的压抑相对于影版,剧版要来的更加深入骨髓。
其实初看,剧版和影版没有太大的差别,除了没了主角魅力的男主,其他尚且还过得去,阶级问题尖锐,打斗刺激,整个列车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
但在不经意中,剧情好像还是走歪了,它不再是一部底层人民揭竿而起的反抗剧,而是变成了一部寻找杀人凶手的悬疑剧。
男主也不再是车尾的反抗核心,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侦探,人设变了,剧情的味道也就变了,没有刺激的车尾抗争,只剩《雪国列车》的一具可有可无的躯壳。
剧版还是奉俊昊监制的,编剧还有10人之多,连奉俊昊本人也参与到编剧中,但没有想到为了与影版做区分,剧版做出了如此大的改动,让剧版的剧情变得套路化、格式化、模板化,美剧擅长悬疑,但把悬疑强加在末世题材上,总感觉有些违和。
原本最炸裂的“向车头进攻”,一节又一节车厢的攻讦没有了,转而成了侦探破案剧,不禁让人觉得剧版舍弃了影版最精髓的部分,转而换了一出最不出彩的悬疑剧情。
多少会有些失望,多少会有些生气,因为是通过电影的喜欢才来看剧版的改编,却没想到能改编成这副鬼样,想到可能会烂,没想到会这么烂。
所以说无论是电影的剧版还是电视的影版,都应该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别穿插其他隐性剧情,并把主线给破坏了,这会让原版的原汁原味变了味,改编的好也就罢了,最怕这种可有可无的剧情,糟践了一部好的剧情框架。
剧版《雪国列车》没拿到好分数,一点也不亏,一个字: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