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掷烟雾弹,躲烟雾里冲锋,志愿军战士大笑:怕我们打不到么?
1951年10月,英军29旅进攻志愿军位于临津江右岸的马良山阵地的216.8高地。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英军用优势兵力猛攻两天,结果被志愿军不到一个连的战士打得满地找牙,寸土未得。
战斗过程中,英军把能用的武器都用了,还使用了烟雾弹,希望步兵能在烟雾的掩护下攻下216.8高地。
但英军没想到的是,志愿军战士见敌人投掷烟雾弹后,不但没有感到困扰,反而哈哈大笑,说:“敌人这是怕我们打不着他们么?”
志愿军战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今天,我们就讲讲马良山战斗的故事。
1951年10月初,“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发动了所谓的“秋季攻势”。其中,美、英集结优势兵力,向志愿军马良山阵地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马良山阵地上的216.8高地,是英军29旅进攻的重点目标。今天我们讲的故事,就发生在216.8高地上。
从10月2日开始,敌人的飞机、大炮就不停地轰炸216.8高地。10月5日清晨,敌人的炮击强度达到最高值,216.8高地在3个小时内落下了6000多发炮弹,山顶被变成了一片焦土,草木都炸没了,石头都炸碎了。
在敌人重炮的轰炸下,防守高地的志愿军64军191师571团7连的13名战士,不得不暂时进入坑道工事隐蔽。
英军出动400多名步兵,在4架飞机和5辆坦克的配合下,趁机冲上了216.8高地的主峰。
占领主峰后,英军居高临下,不停地投掷手雷、燃烧瓶,用火力封锁了7连坑道工事的主入口,坑道主入口处变成一片火海。
当时,英军距离坑道主入口只有20米,而且敌众我寡,火力相差也很悬殊,山下的增援部队也被敌人的火力封锁,一时间难以接近阵地,最后赶来增援的只有一个战士,名叫张豪。
张豪本来是连队里的文书,本次战斗中的任务是在营部绑扎所里帮忙救护伤员。因为前方的伤员不停地送下来,张豪得知13名战友被敌人围困在216.8高地的坑道工事里,就主动向营里请战,要去前线支援。
营里正好也需要向7连传达坚守阵地的指示,就同意了张豪的请战。
于是,张豪带着一支冲锋枪和6枚手榴弹,只身一人穿过敌人的火力封锁,从坑道侧面入口进入了工事,把营首长的鼓励和指示传达给坑道里的13名勇士。
坑道里负责指挥的副连长名叫阎志刚,以擅打硬仗著称,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里就有一段阎志刚的故事。尽管形势非常危急,但阎志刚异常冷静,他一面指挥战士们守住坑道主入口,一面策划反击方案——阎志刚决心夺回主峰阵地,否则被敌人始终这样居高临下的压制,实在太被动了。
中午12点多,敌人对坑道主入口的攻击强度渐渐弱了下来。阎志刚判断,敌人大概是觉得7连没什么反击能力,精神开始松懈了,打算吃个中午饭,说不定还要睡个午觉呢!
这是个反击的好时机。阎志刚迅速制定了反击方案:由5班长陈忠兴率领9名战士,多带手榴弹,迂回到敌人侧后方发动突然袭击,夺回主峰阵地;其他战士集中轻重机枪,在坑道主入口处对正面敌人实施火力压制。
陈忠兴带着9名战士,分兵两路,从坑道左右出口摸出去,悄悄地迂回到敌人侧后方。到了指定位置后,志愿军战士如同下山猛虎一样扑向敌人,一边用冲锋枪扫射,一边不停投掷手榴弹。
英军的注意力都在正面志愿军身上,对来自两侧的攻击没有任何防备。在枪林弹雨中,他们仓皇失措,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志愿军大部队从两侧增援了,得赶紧撤退以免被全歼。
于是,400多名英军一边胡乱开枪,一边向山下撤退。
张豪打仗很精明,他冲上山顶后,直奔敌人机枪阵地,用冲锋枪扫倒三个敌人后,张豪成功夺取了敌人的机枪,然后掉准枪口,把子弹一股脑地倾泻到正在撤退的英军队伍中,在人群中打出一条“死亡胡同”。
敌人遭到机枪扫射后,心里更加认定是遭到了志愿军大部队的袭击,跑得更快了,像麻袋里倒出的土豆一样滚下山去。
7连收复主峰阵地后,立即在山顶构筑防御工事,防止敌人反扑。这次,有了敌人扔下的武器,志愿军的防御火力更强大了。
当日下午,敌人又组织了两次反扑,都被7连打退,在山坡上留下了几十具尸体,而7连只牺牲1人,负伤两人。
夜幕终于降临了。按照惯例,英美军队畏惧志愿军的夜战能力,在晚上通常是不主动进攻的,所以,阎志刚在阵地上留下了瞭望哨,让其他战士都到坑道里休息。
可战士们进入坑道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敌人突然朝高地上开炮了。
敌人这是要干什么?难道狗急跳墙想在晚上发动进攻吗?
阎志刚马上派人出去侦查。过了一会儿,侦察兵回来报告说:“敌人正在朝山下拉尸体,可能怕我们发动攻击,所以开炮压制我们。”
闫志刚立即用步话机向营里报告情况。没多久,营里呼叫了炮兵支援。我军炮弹准确地轰击在高地下的山坡上,正在运送尸体的英军猝不及防,被炮火打懵了,原来的尸体还没拉完,又抛下了好多新尸体。
又过了一会儿,双方的炮火都停了。张豪说,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到山坡上摸些弹药回来。阎志刚同意了,让张豪带两个人速去速回,注意安全。
张豪等3个人在山坡上摸了一会儿,不但捡回了枪支、弹药,还弄了好几桶罐头回来。
坑道里的战士们都一天没吃饭没喝水了,突然有了罐头吃,都非常高兴,竖起了大拇指夸奖张豪机灵。
吃完了罐头,已经是深夜了。这时,7连两个排的战士摸进了坑道,来增援了。他们带来了充足的弹药,还有煮熟的地瓜。
阎志刚明白,天一亮敌人又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明天一定是一场恶战。他立即召开会议,制定作战方案。
阎志刚决定,分成三个战斗小组守卫主峰阵地,代理副排长潘山带一组,守住主峰右面;代理副排长陈忠兴带一组,守住主峰左面;张豪带一组,守住主峰正面。其余战士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准备增援各组。
后来,这三个战斗小组被称为“马良山的三面铁墙”。
分配任务后,战士们不顾疲劳,连夜加固工事,迎接第二天战斗的到来。
10月6日,一场空前激烈的战斗开始了。敌人故伎重施,用飞机、大炮轰炸216.8高地,整整炸了3个小时。在敌人的猛烈轰炸下,7连的战士们不得不放弃主峰的工事,再次隐蔽到坑道里。
轰炸还未完全停止,英军400多名步兵冲上了216.8高地的主峰,试图再次占领我军阵地。
这次,7连没有躲在坑道里挨打,而是主动出击,趁敌人立足未稳之际发动了反冲锋,把敌人赶下了山顶。
敌人撤退到山坡后,重整队伍,兵分三路对高地再次发动攻击。张豪、潘山、陈忠兴带领三个战斗小组,按照既定计划,在三个方向牢牢守住这地。
敌众我寡,战斗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所以7连战士们特别注意节省弹药,根据敌人冲锋的规模采用不同的阻击方式:
如果敌人集团冲锋,就用机枪扫射;如果敌人小组冲锋,就用冲锋枪点射;如果敌人靠的距离足够近了,就用手榴弹炸他们。
利用这种打法,7连战士们打退了英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牢牢守住了216.8主峰阵地。
敌人留下漫山遍野的尸体,撤下去了。战场上突然静下来了,枪声停止了,只有零星的炮弹偶尔在阵地附近爆炸。
“敌人不打了吗?”一个战士问。
阎志刚摇了摇头:“不可能,他们肯定在想什么新花招。”
果然,过了没多久,敌人又开始用飞机大炮轰炸了。炸了一会儿后,敌人的步兵又朝高地上涌来,后面还有军官模样的人举着手枪督战。
敌人要玩什么新花样呢?7连战士们趴在战壕里,盯着渐渐靠近的敌人。
敌人快爬到山顶时,突然甩起烟雾弹来。山坡上顿时白烟四起。有了烟雾的掩护,敌人变得亢奋起来,哇哇怪叫着朝山上冲来。
张豪看了笑,说:“这是怕我们打不准么?哪里有烟雾哪儿的敌人准最多,大伙儿朝烟雾里面打!”
战士们听了张豪的话,专朝烟雾浓厚的地方开枪、投弹。果然,敌人怕冲锋时遭到射击,都躲在了烟雾后面,结果被打了个正着。
偷鸡不成蚀把米,敌人又一次撤了下去。烟雾渐渐散去,战士们看到地上密密麻麻躺着的敌人尸体,都哈哈大笑起来。
英军撤下去没多久,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冲锋。这次,英军出动了700名步兵朝216.8高地冲来。从高地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敌人。
而且,这次敌人似乎下了死命令,铁了心要占领216.8高地,前面的敌人被打倒了,后面的敌人就踩着尸体继续冲锋;前面敌人都被击毙了,后面立即又冲上来一堆。
在优势敌人的持续冲击下,7连伤亡也不小。战斗到下午时,高地上只剩下十多个志愿军战士,负责守卫左边的陈忠兴牺牲了,负责守卫右边的潘山也牺牲了,“三面铁墙”倒下了两面,只有张豪还带着战斗小组牢牢守在阵地正面上。
一个燃烧弹飞了过来,把张豪的棉衣和头发都烧着了。张豪脱掉棉衣,扑灭头上的火焰,把牺牲战友的冲锋枪都拿到自己身旁,揭开了所有手榴弹的后盖,准备以死来守卫阵地。
张豪对身边的战友说:“同志们,最后的时刻可能到了!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在阵地上!为战友们报仇,不要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
在张豪的带领下,剩下的十多名战士又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战斗中,张豪腰部受伤,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被炮弹震晕后埋在了土里,被战友们挖出来后继续战斗……他带着这十多名战士,一直坚持到太阳落山敌人停止进攻为止,终于巩固住了阵地。
10月7日,7连的21名勇士又打退了敌人的数次冲锋,把216.8高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让守在山下的敌人无可奈何。
8日,按照上级的命令,7连主动放弃阵地,撤至黄鸡山、基谷里、白石洞一线,和兄弟部队们继续组织下一波防御。
战后统计,7连依托简易坑道式工事,在216.8高地苦战3昼夜,击退英军2个营的21次冲击,毙伤700余名,而自身仅伤亡26人。
敌人优势兵力、优势火力打出这个战损比,再一次说明,打仗靠的不是人数和装备,而是指战员们的智慧和勇气。
在智慧和勇气这一点上,不管是美军还是英军,都远远不及我们志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