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谈酒(四)
今天谈谈酒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作用。
酒是饮料,属于食品的范畴,但我国传统医学讲究医食同源,所以,在我国古代酒与医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我国方块象形字“医”的起源来看,最早为毉,在古代巫术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巫用符咒来降神驱邪除灾,也用药草和酒等为人治病。周朝之后人们渐渐摒弃巫医,以至于后来保留了更多的从“酉”的“医”。 “殹”(yi),治病时的扣击声“酉”(you),用以医疗的酒。古代许多种酒可作药用,也可消毒。
酒在中医药中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酒性温热,味甘、辛、苦,归心、肝、胃、肺经,功效舒筋活络,止痛散寒,温通经脉,引行药势,用于风寒湿痹,筋脉痉挛,且有导引其他药物达病所之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酒为“百药之长”,全书中涉及“酒”就有5600多字,将酒类药分为酒(一般指黄酒)、葡萄酒、烧酒(指白酒)三类。
酒或作为单方使用或与其他药物组方使用。如用烧酒温饮治阴毒腹痛;用醇酒灌服治卒中惊死;用头烧酒饮之,治寒湿泄泻;与他药组成复方,如黄酒核桃泥汤:将核桃仁加白糖捣成泥状,放入黄酒加锅中,上火煮十分钟,补肾安神,适用于头痛、失眠、健忘、和久喘腰痛,习惯性、老年性便秘等症;
酒作为加工、炮制药物的辅料。使用方法包括蒸、炒、淬、洗、浸、化、拌、淋、渍、腌、灸、熬、焙等。阴汗不止,黄芪酒炒为未;食积腹痛,神曲烧红淬酒服;乌头、附子酒浸治痛风;跌仆损伤,三七磨酒服;山慈姑,淡酒化;牡丹皮,用清酒拌;龟甲酒灸治气结不散;虚损自浊,地黄汁及酒熬膏。
以酒作为载体内服外用。通过内服外敷,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具体有煎服、煮服、冲服、擂服、调服、淋洗、熏洗、浸洗、洗浴、滴眼、滴鼻、滴耳、漱口、擦脸、外敷、口服兼外用。遇风和气,侧柏叶煎服;风虚风湿,何首乌煮酒;月水不止,黑大豆炒焦冲酒;痈疽已成,枫术皮擂酒服;折伤、杖伤桂皮调酒服;蛇咬成疮、暖酒淋上、、、、、、、
药酒酿造。因为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其效力,提高疗效。药酒采用两种酿造方法:一是浸渍法,直接将一种或几种药物浸入酒中,待其药性溶解酒中,服此药酒;二是将药物、小麦及制酒原料同酿而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共收录药酒方69条,对于现代保健养生、治疗疾病仍具有积极意义。
现代生活中对酒与中药关系的正确认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一些药酒古方进行了筛选、抛弃,如虎骨酒、雄黄酒等;从偏重治疗作用向养生保健作用转变,如椰岛鹿龟酒、劲酒等兴起,正如广告所说“既过酒瘾又能保健养生”;现代生物萃取技术的发展,又改变了传统中药的方剂,如藿香正气液改为藿香正气丸。同时,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又让人们对酒本身这味药有了全新的认识,如近些年兴起的葡萄酒热、酱香酒热。酒作为中医药里的百药之长的地位在下降,但作为社交的功能和保健养生的功能在提高。
国外对葡萄酒的分析认识比较早和全面,已知葡萄酒中富含丹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物质,对软化血管、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有很好的作用,国内近些年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白酒进行分析,发现白酒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吡嗪类化合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地衣素等物质,特别是发现茅台酱香酒能诱发人体肝脏产生金属硫蛋白,这无疑对追求健康长寿、延缓衰老、预防和抵抗肿瘤、脑心血管病人康复治疗带来福音,兴起一股酱香酒热。茅台酒集团的股价也在这股热潮中不断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