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死后,他没有了靠山,顺势反叛,却被认为是忠于曹魏

作者:SPIKE

配图:鲁速 / 编辑:清懿

因为司马师的重视,他从曹魏阵营转向司马家族,只为出人头地
公元255年,对于诸葛诞来说,是人生的巅峰,也是人生的转折。正是在这一年,因为帮助司马师平定了淮南二叛,处理掉了毌丘俭和文钦,诸葛诞被封为征东大将军,位极人臣,但是也就在这一年,诸葛诞的伯乐,司马师因为眼病,死在回洛阳的路上。
得知司马师的死讯之后,诸葛诞的心中五味杂陈,最开始肯定是对于司马师的哀悼和怀念,毕竟他是自己的伯乐,如果不是司马师,诸葛诞即使拼尽全力也绝对到不了现在的位置,无论是官位还是控制的土地。但是另一方面,兔死狐悲,他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尤其是面对司马昭的时候。
有些人可能会奇怪,司马师和司马昭是亲兄弟,同父同母,再说你诸葛诞就是司马家一手提拔起来的,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就算司马家篡位,你也是功臣啊,吃香喝辣的嫡系。
这其实是个误会,首先,司马师和司马昭在继承权力上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司马师参与过司马懿几乎所有的谋划,而继承司马懿的权力后司马师自己也有着各种建树,而司马昭,除了东兴之战的惨败以及司马师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不得不将权力赋予司马昭以便于他继承司马家的地位以外,几乎没有过任何实际的军事和政治锻炼。司马昭继承司马师的位置其实并没有很能服众的地方。
另外,即使亲兄弟也是独立的个体,诸葛诞从一开始就被打上司马师一系的烙印,对于司马昭,诸葛诞的形象更多是一个功高盖主的威胁而非自己的忠实部下,对于这样一个人,司马昭又怎么能够放心呢?他自然很想要诸葛诞交出军权,但是费劲心力打拼到这一天的诸葛诞,又怎么可能老老实实的听话呢?
正是在这种两方地位和要求不平等的情况下,第三次淮南之乱发生了。根据史书的记载,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去询问诸葛诞对于司马昭接受禅让的看法,结果诸葛诞言辞斥责贾充要求他做个忠臣,大义凛然跃然纸上。但这件事其实八成是编的,我们之前已经说过诸葛诞对曹魏的忠诚度近乎为零,这个故事只不过是后来对诸葛诞的美化而已,真实的情况只是司马昭想要解除诸葛诞的兵权让他做个普通的侯爷,然而诸葛诞并不接受这种安排,所以走上了压上本金梭哈的道路,在自己的辖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叛乱,这是发生在公元257年的事情。
诸葛诞敢于以区区淮南一地来对抗司马昭并不是没有头脑的冲动之举,实际上以诸葛诞的性格,早就算准了怎么样让司马昭无功而返,首先他派人去联络了东吴的援军,把自己的儿子诸葛靓去做人质以换得援军出兵。其次诸葛诞利用淮南之地粮食丰富为基础,积累了足够吃一年的食物坚守不出,最后,也是诸葛诞最为倚重的就是大自然的力量,淮南的治所寿春一带每年都要下大雨,导致淮河水位暴涨,司马昭如果要长期围困诸葛诞,一定会被河水淹没军营。因此诸葛诞有恃无恐,准备让司马昭彻底崩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诸葛诞寄予厚望的天气在257年狠狠地扇了他耳光,这年一滴雨没下,是少有的干旱,当后来司马昭带兵进入寿春后立刻下了大雨。不得不说老天爷都帮司马昭,而吴国的援军连续两次被击败,无功而返,只有在之前叛乱中苟延残喘生活下来的文钦进入了寿春,然而文钦跟诸葛诞的关系一直非常差,最后被诸葛诞杀死,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和文虎也投靠了司马昭。终于当存粮吃完,弹尽粮绝的时候,寿春被攻破,诸葛诞被杀死,剿灭三族。
最后还有个小插曲,诸葛诞有几百名亲兵,是战斗力最强的护卫,当司马昭抓住他们的时候,挨个问他们,愿不愿意投降,如果投降就饶他们不死,这几百人没有一个投降,齐声高喊:为诸葛公死不恨
这个故事后来被视为诸葛诞得人心的表现。那么该怎么评价诸葛诞这个人呢?他是一个人才,也是一个有坚持的人才,同时他也只是个普通人,没有那么高的追求,比不上自己的堂兄们,这样一个有才能却也有弱点的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普通人做不到的选择,为自己的未来赌上一次,即使失败了,也有几分豪气留存吧!
更多干货资源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