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风痛 (西医病名:三叉神经痛)

  面风痛又名面痛。《证治准绳·杂病》曰:“面痛皆属火。”《串雅外编》有“面风”之名。

  面风痛指由风寒、风热等邪侵袭面部经络,或素体阴虚内热,瘀痰阻滞,经脉受压或经络挛急所致。以反复短暂发作的一侧面部剧痛或痉挛,伴面肌抽搐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三叉神经痛。

  [诊断依据]

  1.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发作突然,无先兆。

  2.发作时在一侧面颊及下颏范围内出现发作性的、放射性“闪电式”的剧痛,持续时间仅数秒一2分钟/次,发作和终止均迅速,以单侧多见,偶见双侧。疼痛呈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跳痛性质。

  3.患者面、鼻、口腔前部存在“触发点”,可因说话、进食、洗脸、剃须、刷牙、打呵欠,甚至微风拂面而诱发疼痛的发作。

  4.严重发作时,可伴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涎等表现。部分病例在发作间隙期仍有持续性轻微疼痛,或伴有相应部位感觉障碍等。

  5.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而缓解期长短不一,可为数天至数年不等。

  6.原发性者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继发性者可发现相应部位的病理改变。

  [鉴别诊断]

  1.偏头风:发作疼痛不局限于一侧面部,且每次发作时间较长,不类面风痛之每次发作最长亦不过2分钟,且无颜面抽搐等症。

  2.五官科疾病所致头痛:如齿源性头痛等,多为持续性钝痛,无颜面抽搐,局部有相应症状,体征,X线摄片有助鉴别。

  [辨证论治]

  1.风寒袭络证:颜面短暂刀割样剧痛,喜温熨,恶风寒,每因遇风受寒而诱发,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祛风通络、散寒止痛。

  2.风热中络证:颜面短暂发作刀劈样疼痛,口干咽痛,发热重,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止痛。

  3.肝火犯头证:患侧面部呈阵发性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眩晕,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胁肋满闷,尿黄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清肝泻火。

  4.阴虚阳亢证:患侧面部呈抽搐样剧痛,颧红,失眠,心烦易怒,咽干口苦,腰膝

  酸软,舌红少津,脉细弦数。滋阴潜阳。

  5.瘀血阻络证:颜面疼痛如针刺刀割,痛久不愈,面色晦黯,舌有瘀点,脉弦涩。活

  血(通络)止痛。

  6.风痰上攻证:颜面抽搐疼痛,眩晕,胸脘痞闷,咳吐痰涎,形体肥胖,苔腻,脉

  弦滑。祛风化痰。

  [其他治疗]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和诱发因素。

  2.体针疗法:取攒竹、阳白、太冲、合谷、四白、迎香、内庭、阿是穴等,平补平泻法。

  3.单方验方:

  (1)白芍30~60g,丹参30g,生牡蛎30g,甘草10g,水煎服,1剂/日。

  (2)川芎10g,葛根10g,蝉衣5g,全蝎3g,天麻10g,水煎服,1剂/日。

  (3)五苓散(133)加木防己,常规剂量,水煎服,1剂/日。

  4.西医西药:可用卡马西平、苯妥因钠、尼莫地平等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进行局部封闭、射频热凝疗法、三叉神经减压术等治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