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课堂上教室要尽可能地“走到学生身边去”
【异史氏曰】这些年我总会再分享中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上“走到学生身边去”,这个建议最初源于我在二甲中学当校长的时候读刘百川先生《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的时候看到刘百川先生在谈教师站立的位置时,强调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走到学生身边去。这个建议让我脑海里浮现起不少教师一堂课至始至终站在讲台上的画面。于是,我向当时的二甲中学全校全体介绍了刘先生的这个观点,同时向他们提出了“走到学生身边去”的建议,这个建议不仅局限于但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站立的位置是在具体学生的身边,而是主张老师们要重视上课的时候自己站立的位置,尽可能地与更多的学生缩短距离,让更多的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课堂管理的视角理解,“走到学生身边去”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管理行为,教师眼睛余光的扫视不仅可以迅疾地了解学生在干什么,同时也是给学生的一种提醒。
从管理位置退下来以后我专注于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改善,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教师“走到学生身边去”了,师生间的一笑一颦背后传递的信息才可能进入“心有灵犀”的境地:教师通过学生的微笑、瞪眼、眯眼、皱眉……会意到学的反馈;学生也可以迅疾地从你的这些微笑、瞪眼、眯眼、皱眉中会意到一种鼓励,一种提醒。
今天当我们在为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而烦恼的时候,不妨试着从“走到学生身边去”,充分发挥眼睛的反馈评价功能,至少可以看到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并通过这些细微的信息作出对“学情”的专业判断,并根据这判断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简单而有效的“教学评”合一就可以实现了。
从技术层面讲,“走到学生身边去”,当我们需要了解更多学生的反应时,就需要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当我们朗读课文时,也可以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当需要全体同学引起注意时,或者是要对某位学生作提醒的时候,则需要在某个特定的位置静静地站立不动;当我们与某个学生或某个具体学习小组的学生做直接交流的时候,则需要尽可能地避开桌凳之类的障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