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乌头(附子),这对“反药”能一起用吗?
导读:中药“十八反”,你怎么看?
半夏反乌头最早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半夏配乌头最早运用见于《伤寒杂病论》。
至于半夏反乌头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科学的理论假说。
笔者使用经方半夏配乌头辨治疑难杂病,确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张仲景设赤丸选用半夏配乌头,以治寒气厥逆;设附子粳米汤选用半夏配附子,以治腹痛雷鸣;设小青龙汤加减中选用半夏配附子,以治咽中阻噎。
笔者将重点探讨半夏配乌头(附子)之间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实践。
古代认识
半夏与乌头(附子)之间的关系,在《神农本草经》半夏条目中指出“反乌头”,在乌头条目下指出“反半夏”;
但在半夏条目中没有指出“反附子”,在附子条目中亦没有指出“反半夏”。
历代沿袭
当今多种版本《中药学》教材,既根据《神农本草经》论述,又根据乌头与附子同属毛茛科植物,均在半夏条目中设“反乌头、附子”,在乌头、附子条目中设“反半夏”。
而今凡是《中药学》教材,均推崇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这样半夏反乌头(附子)似乎就有了理论依据。
半夏主治、化学成分及药理
《神农本草经》曰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咳逆,肠鸣,止汗”。
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半夏蛋白、β-谷甾醇、草酸钙以及多种氨基酸等;
其药理作用主要有镇咳、抑制腺体分泌、镇吐或催吐、镇静催眠、抗生育、抗炎、抗肿瘤、抗溃疡、抗心律失常、抑制胰蛋白酶、降压、降血脂、凝血、促细胞分裂等作用。
乌头(附子)主治、化学成分及药理
《神农本草经》曰乌头“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曰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附子为乌头的子根,为家种品种;乌头为附子的母根,为野生品种;其有效成分均以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去氧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甲和川乌碱乙)为主;
其药理作用均有抗炎、镇痛、麻醉、免疫调节、保护心肌及心血管、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抗缺氧、抗癌、抑制胃排空、调节内分泌等。
半夏配乌头(附子)是否产生新的毒性
首先,二者味均为辛,气均为温热,主治均为寒证,治疗症状均有咳逆等;
二者所含的主要成分均是生物碱,药理作用均有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从其所含的其他成分分析,也未发现二者化学成分属于配伍禁忌,未检测到其化学成分之间能产生新的毒性。
再则,半夏、附子本身就有毒性,若盲目用之必定会增加毒性;若能根据病证表现而权衡调配用量,用之不仅不会产生新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反而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可见,解读半夏反乌头(附子)既缺乏中医理论依据又缺乏科学验证依据。
半夏配乌头(附子)间的用量关系
张仲景运用半夏配乌头(附子),没有产生明显毒性且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是用量调配。
如:
赤丸:茯苓四两(12g),乌头炮二两(6g),半夏洗四两(12g),细辛一两(3g)
半夏与乌头为2:1。
附子粳米汤:附子炮一枚(5g),半夏半升(12g),甘草一两(3g),大枣十枚,粳米半升(12g)
半夏与附子用量比例近2:1。
小青龙汤: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9g),干姜三两(9g),甘草炙三两(9g),桂枝去皮三两(9g),五味子半升(12g),半夏洗半升(12g),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半夏与附子用量比例亦是近2:1。
可见张仲景用半夏配乌头(附子)之所以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且无毒性反应,除了辨证准确外,更重要的是半夏与乌头(附子)之间用量为2:1。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经方学用基本功》,王付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2012.6。转载请注明出处。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