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名镇丁伙的历史

【往期选读】

古镇邵伯的历史    古镇樊川的历史

古镇宜陵的历史    古镇小纪的历史

古镇丁沟的昨天    丁沟镇歌真好听

提起丁伙,那家伙,名气可不得小。中国花木之乡名镇啊!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曾经来丁伙考察,欣然题词:中国花木名镇——丁伙。2000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丁伙花木产业化建设后,勉励全镇人民多栽树、多栽摇钱树。花木产业全国盛名,是江苏省重点绿化苗木生产基地。

(我在丁伙朴园的留影)

丁伙广种花木是有历史渊源的。

丁伙镇西郊,有个高地,三面环水,背枕树林,高十余丈,占地数十余亩,人称“纣岗”或“纣臣墩”,因而所在的村庄也以此为名。相传,三千多年前商朝纣王之大将军蜚廉兵败葬身于此。

蜚廉何许人也?

《史记·秦本纪》记载:“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孟子·滕文公下》作“飞廉”。据考查,蜚廉和恶来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的祖先,秦始皇的第35世祖,秦国第一代国君秦非子的五世祖。

蜚廉原来是殷商王朝的一员大将,父子俩均为纣王效力。当时,纣王无道,为了扩张疆域,虏掠奴隶和财物,就派蜚廉去讨伐地处东南的夷方。然而不久,纣王自己却遭遇了灭顶之灾。

原来,这时在渭水之滨的周族勃然兴起。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闻纣昏乱暴虐滋(更加)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罪,不可以不伐。”武王便趁纣王分兵南下讨伐夷方的时机,精心准备后亲自率师伐纣,与纣王会战于牧野,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距(同拒,抵抗)武王”,但“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必欲武亟(急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引导)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同叛,背叛)纣。”纣王见自己被困,便飞命蜚廉回师援救。无奈,蜚廉讨伐夷方的战斗进行得并不顺利,虽经战数年,仍久攻不下,已经是兵少将寡,兵疲将乏,损失惨重了。

蜚廉突然听说京师被困,更是魂飞魄散,尽丧斗志,当即收兵北上。当蜚廉走到江都丁伙一带时,身边仅剩下亲兵十数人,且都是衣衫褴褛,伤痕累累。这时,只见夕阳西下,暮云如海,孤雁哀鸣,一片凄凉景象。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见到此情此景,深知就是回去也是凶多吉少,思之再三,不由得长叹一声,面向北拔剑自刎而亡。亲兵们含泪背土为坟,就地将他埋葬了。从此,这座高土墩便被人称做“纣臣墩”,这个村庄也以此命名,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后来,民国扬州才子李伯通有诗记其事:“道出黄花岭,远见蜚廉墓。昔日东海滨,出入龙蛇聚。眼前尽膏腴,桑麻失行路。周公不复梦,世变伊可惧。谁与秉长戈,拨日开云雾。”

几千年过去了,纣岗渐渐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一方圣土,蜚廉也成为人们心中的保护神,有什么事都爱去纣岗上祈个祷,表个愿,据说只要心诚,就能心想事成。这虽不免荒唐,但今天人们已不再计较它的真实性和历史功过,只因有一块印盖历史足迹的土地而骄傲。

传说,农历二月十二花朝节(已被列为扬州市第一批“非遗”名录。)就为纪念商纣名将蜚廉而设。据说,蜚廉的随从士兵敬其生前英武和治军爱兵,将他安葬,在墓墩四周遍栽花草树木。一些士兵也在这里安家落户,从此以种花植树为生,并以蜚廉为“神圣之主”,每年农历二月十二(传说为蜚廉祭日),在墓四周的花木枝上系红布带以示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十二的祭祀活动也逐步演变成“花朝节”。后世,“十二日花朝,闺中裁红,系之卉木。”人们每到花朝节这天,都要把红布条、红纸条等系在家前屋后的卉木枝上,谓之“赏红”。诗人厉惕斋《花朝裁红系木》云:“昔日戏将罗绮集,今朝都用剪刀分。攀枝系入东风里,一片红云绮绿云。”

清光绪年间,镇江千总黄丽泉回丁伙延寿老家省亲时,发现家族祠堂内零乱不堪,乌烟瘴气,且有染上恶习的不孝子孙在祠堂内聚赌,遂严加训斥; 并于光绪九年(1883)立碑告示,明令禁止赌博,要求后人植树养花。从此丁伙“崇文戒赌,养花育心”的理念更为完整鲜明,栽植药草树木风行日盛。清代郑板桥路过扬州东乡时,写下了“千家有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诗句,盛赞这一带花木种植的普及程度。清江都诗人徐延珍在《丁家伙吟》诗中用“柳烟白糁孤篷絮,桃雨红飞半渡花”记录了丁伙花木种植的胜景。

千百年来,花朝节一直在民间自发地约定俗成,每到农历二月十二,人们便开始赏红、赏花、植花木。那天,男女老少劳作于田头地边、家前屋后、沟坎河岸,开始一年一度的花木栽种、移植、嫁接……就此,丁伙的花木业越来越壮大。而今,全镇有四分之一的人以种植花木为生,花木销售收入成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丁伙镇先后被省、国家授予“花木之乡”、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等荣誉称号。2000年4月16日,正逢花朝节结束之日(农历三月十二),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丁伙视察,看到到处郁郁葱葱,鲜花盛开,欣慰不已,连声赞道:“好,好,多种树,摇钱树啊!”

说到丁伙的“非遗”文化,又得说说丁伙的舞龙。

丁伙舞龙是江苏省的汉族传统民俗娱乐活动。她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国舞龙的历史基本同步,起源于汉代,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地汉族民间传说扬州东陵圣母庙里的女道士杜姜、康紫霞在瘟疫横行时用草药熬汤救治病人,使与丁伙临近的蔡家庄人转危为安,后杜、康二人化作白龙腾空而去。为缅怀而女的功德,老百姓用舞龙的方式予以纪念。也有说,龙舞以祈雨,正如汉江都国相董仲舒称:“物以类相召也,故以龙致雨,以扇避暑。”据史籍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时任扬州太守韩琦于江都东陵圣母庙主持了龙舞祈雨仪式。

到了清代,丁伙舞龙在民间盛行,多支舞龙队曾进扬州城参加灯会表演。清康熙年间,江都诗人夏九叙曾作诗《午日竹枝词》:“沙场镇鼓沸如雷,近水人家草阁开。大妇回头唤小妇,乌龙方去白龙来,”描述的便是丁伙一带龙舞场面。民国至“文革”前,丁伙舞龙又有新发展,民间舞龙手超过百人,同时形成草龙、花树龙、布龙3龙并舞的格局。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时,丁伙群龙齐舞,一片欢腾。

“文革”时,丁伙舞龙偃旗息鼓,进入萧条期。1993年,丁伙镇政府首次举办舞龙会,此后丁伙舞龙又进入复苏期,逐年发展。2001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镇舞龙会,至2002年全镇舞龙队达23支。2003年,丁伙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舞龙)”,2005年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命名为“中国特色文化乡镇(舞龙)”,丁伙华伦舞龙队还多次在全国、国际重大比赛中摘金夺银。

(丁伙中学舞龙队)

那么,丁伙地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丁伙这一带在明朝初年还是人烟稀少的荒芜农村,后来有丁姓老人一家,从江南结伙移居此地,从事种植,才慢慢兴旺起来。后又有高氏到此落户。说到高家,来头不小。据高氏冢谱记载。他们是宋朝开国元勋大将高怀德的嫡系子孙,高氏对于丁伙的开发,也有一定影响。

说起丁氏也是全国大姓之一,分布很广。据说周武王时有丁侯,乃丁姓之始。战国时齐太公的儿子极死后封为丁公,其子孙遂以丁为姓。三国时孙权因孙匡犯军法,将他从孙钷分出改姓丁。丁氏也出过不少知名人物,如三国的丁固官至尚书、司徒。唐代的丁公著是有名学者,清朝的海军提督丁汝昌等。丁伙丁氏究竟是哪一家的后代,年代久远丁家自己一时也无法说清,姑且不论,但丁家是王侯的后裔倒是不错的。丁家伙是丁氏带头吉伙开垦种植兴建起来的,后人建乡就以丁伙为乡为名,即今天的丁伙镇。

(“丁”字)

但是,有关丁伙的历史沿革,我在网上多方搜寻无果。略略知道的,以前丁伙称为丁家伙镇,清咸丰年间丁家伙镇辖有乔墅、高桥两镇及丁沟诸地。民国时期,丁伙一度称延黄市。(注:当时的市与今日的市,概念大相径庭。那时的江都设有15市、36乡,也就是说每两个乡中就会出现一个市了)1959年析邵伯公社建丁伙公社,1983年改丁伙乡,1985年改丁伙镇。2000年,撤销锦西镇并入丁伙镇。

至于锦西镇,解放前称大陆乡,解放后改锦西乡,1958年改锦西公社,1983年改乡,1995年建镇。

(盖有“锦西”字样的邮戳)

锦西地名,与烈士谈锦西有关。谈锦西,又名谈锦熙,1892年5月出生于江都县大陆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同情穷人,热爱劳动,在苦难生活中逐步认识到反动政府的黑暗腐朽,接受了革命新思想。1938年秋,新四军挺进纵队来到江都河南地区,喜讯传来,谈锦西兴奋得睡不着觉。次年10月,谈锦西送大儿子到吴家桥参加新四军。1940年春天,谈锦西投奔了新四军。部队首长认为,江都河北地区是党今后工作的重点,劝谈锦西在家乡为党做联系宣传抗日的工作,他非常高兴。同年11月,谈锦西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初,谈锦西在邵伯开往八江口的轮船上当了党的秘密交通员,搜集了许多情报,还在敌人占领区建立党的组织。1942年,谈锦西被调到江都丁伙区任交通站站长,交通站的任务是既要将党的信件、情报及时传递出去,又要将外地来的同志及首长安全护送出境。谈锦西勇敢地承担重任,工作异常出色。1943年春,组织上调他任大陆乡乡长。谈锦西发动群众抗捐抗税,在群众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成立农抗会、妇抗会,组建民兵。10月7日拂晓,得到情报的敌人乘着大雾偷偷摸摸进了庄,谈锦西被捕。他虽然惨遭各种折磨,但始终不吐露党的机密。10月14日,敌人押着谈锦西游街示众,他虽被五花大绑,但从容不迫,沿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刑场上,谈锦西的双目被纱布蒙住,敌人要他跪下,他怒斥敌人:“共产党人的骨头是硬的!只有你们这些日本强盗、汉奸卖国贼才是软骨头,你们才该跪倒在中国人民面前!”敌人在他身上刺了23刀,年仅51岁的谈锦西倒在血泊中。为了永远纪念他,江都县人民政府把大陆乡改名为锦西乡。而今,锦西中学校园里就矗立这谈锦西烈士的塑像。

(谈锦西塑像)

说丁伙的历史,不能不提谢安。

传说,昔日东晋谢安出镇广陵,移驻步丘(邵伯),在江都地区娶过七个姨太太,其中两个是丁伙人,即樊墅的樊姬,乔墅的乔姬。在七个太太中,谢安尤情钟乔姬。后趁防务之闲四处游玩,为其妻妾在江都境内选址,先后建造昭关戚墅,滨湖邱墅,双沟周墅、桑墅,锦西彰墅,丁伙樊墅、乔墅等“七墅”。这六所庙宇在民国年间都还完好无损,抗战后才逐渐为兵火毁坏,荡然无存。

(谢安)

正是谢安宰相的影响,乔墅小镇迅速崛起,各路商贾云集。邵伯至乔墅的大河穿街而过。河北街道与河平行。河南呈南北一条街之势,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河南边有东岳庙及玉皇宫,后来河北也有了刘、陈、吴几家仓房财主。他们原在乔墅经商,有了钱就买田置产收租。久而久之,乔墅也就成了小小的集贸中心。奔腾的邵乔河水西通邵伯,北接扬庄、真武里下河,东连丁沟进泰州,南奔江都下长江。乔墅人出行,多乘木船前往,纤夫的号子声在湖面上回荡。河上有一座四五尺宽的木板桥,南与对合街中间石板路相连,北通东西向的沿河一条街,构成丁字型街道。

邵伯古镇西临邵伯湖,东靠艾菱湖。艾菱湖水域达十万顷。乔墅镇坐落于艾菱湖东畔。距乔墅向西约二公里处,有座精致的古老木楼,传闻是谢安的第二故居,名为谢家楼。周边五公里范围内居住着近千名谢氏家族的后裔,且同姓同宗,是否正宗有待查考。

解放后江都县政府曾在乔墅设过丁伙区、粮站、供销社,下辖丁伙、黎平、傅乔、樊墅等几个乡,那也是乔墅的鼎盛时期。乔墅大部分商家在农村都有土地,土改后大多回乡去种田务农了。

见证丁伙历史的,有两座比较有名的寺庙。

一是古经藏禅寺。择址重建的古经藏禅寺位于今镇北环路,在朴园内。该寺旧址在新址以东。原寺坐北朝南,共有殿宇房屋数十间,其建筑格局严谨,气势宏伟,临村傍水,错落有致。四周树木葱茏,碧水空阔,寺内曲径回廊、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无不妙趣横生。历来不少善男信女、文人雅士,或进香拜佛笃信虔诚,或观赏景色长歌短吟,或品茗对弈纵横韬略,使经藏禅寺日日香火不断,朝朝钟磬齐鸣。禅寺曾遭战乱并受荒火之患,一度衰落。清乾隆甲寅年(1794),寺内住持四方化缘,募资修复了庙堂,在山门檐下刻“古经藏禅寺”匾额,禅寺逐渐兴盛。至清朝中叶以后,经藏禅寺又一度冷清下来。到了清末民初,禅寺仅剩前、中、后三座大殿。后战事频仍,寺庙所有建筑一一被毁,仅遗留古银杏树一株,山门石刻匾额一方。

2007年,丁伙镇乡民集资在原址西400米处择地重建,占地约3500平方米,四周围墙为橙黄色。寺前山门为三跨古典牌坊式三孔拱门,古朴典雅,门楣上嵌“古经藏禅寺”匾,跨柱上有楹联两副:“经义有学戒定三学;藏书除相人我四相。”“古寺重兴护民护国;寺门广开度己度人。” 这两副实际是藏头联,藏有“古经藏寺”四个字。

山门内东西两侧沿墙建有对称的僧房各6间,歇山顶飞檐翘角,上覆琉璃瓦,前有廊檐过道。山门内第一进为天王殿,坐北朝南,宫殿式歇山顶,斗拱单檐翘角,拱门上悬红底金字“天王殿”匾额一块。拱门两侧有月窗,一对石狮分列殿门两侧,殿内正中置大肚弥勒佛,背供护法韦驮天尊,东西两侧立有四大金刚,彩色泥塑,栩栩如生。观音殿在院之东侧,一排九开间平房,硬山式马头墙,上覆赭色琉璃瓦,前有廊檐通道,正中一间供观音大佛一尊。院之西侧在建地藏殿,六开间二层楼宇。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后续工程待建。

经藏禅寺的寺名中,“经藏”二字来源于梵文 Sūtrapitaka 意译,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佛祖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

(古经藏禅寺)

一是彰墅庙。

此庙在彰墅村(原锦西镇)中心组,位于三阳河以西,顾家圩河东岸,距宜陵镇北4公里。根据江都文物档案记载,彰墅庙“始建于明代后期,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扩建”。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说彰墅庙建于东晋时期,有的说是建于近现代。从现场勘察情况看,庙内西墙壁画有“秦桧受审”图案,可以判断壁画不可能绘于东晋时期。清道光十五年(1835)扩建。1939年之后,彰墅庙曾经被国民党顽固派和汉奸占据。一直到解放初期寺庙都保存完好,也没有修缮。1959年左右,因生产和建设需要,拆除了庙内10多间建筑,利用拆卸的砖木材料修建其他设施。“文革”时险遭拆除。当地一位师傅说,那天“造反派”和“革命小将”们,喊着“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口号,冲进来拆庙。庙内僧人慧鉴劝阻未果,很快玉皇殿及厢房被拆得七零八落,瓦砾散落一地。突然天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经此暴雨,“造反派”和“小将们”有的跌了跟头,有的扭了腰,有的回家头痛发烧。后传出风来,说是庙里菩萨显灵。从此,没人再敢提拆庙之事。其实这场突然而至的风雨,并非菩萨显灵,实属巧合,而彰墅庙有幸得已保存下来。现在留存的三进殿宇不少横梁也是当时拆卸的,留下了不少榫眼。前面两进建筑长期为供销社用房,后来承包给个体户开店。最后一进先后做过乡政府、学校和工厂。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简单修整,重新成为寺庙。

(彰墅庙)

现存的彰墅庙整个建筑风格是属于明代的。前后3进建筑,全木结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庙东侧是龙泉河,向南直通宜陵东岳庙,有舟楫往来于两庙之间。庙门前有一支河向西,通顾家圩河,庙周边有3座桥,可进入寺庙。庙前是广场,广场正南面有一座照壁正对山门。四周绿荫环抱,流水潺潺,清静优雅,每日晨钟暮鼓,梵音袅袅,呈现一派“百里青山围古寺,数顷碧波绕佛堂”的景色。

第一进是山门殿,亦称前殿,硬山式三开间。门前一对五幅纹鼓形石鼓,石鼓分为二层,上层是石鼓,下层是基座连着门槛内的门枢(地方上叫门窝子),门楣上嵌“彰墅庙”石额。石额下方一孔小拱门,门槛较高,为闸门式,两侧有抽槽,可抽出移去。殿内供弥勒佛和韦驮佛,东侧另有寮房两间与前殿拼肩。

第二进为始建时的殿宇,歇山顶三开间。廊沿下一排6扇对开槅扇门,木柱脚处已朽。殿内梁柱原有各种装饰雕刻,早被拆除,可见原来的淡色斑痕。内供东岳大帝,东岳大帝东侧供一尊三眼王灵官,靠东山墙后檐有一小拱门通玉皇殿。东、西侧山墙上面有“十殿阎王图”壁画,面积20多平方米,画面破损严重,但非常珍贵。对于该壁画的价值,专家称,通常只有北方地区在墙壁上绘制壁画,像这样在苏中水网地区绘制壁画是非常罕见的。

(庙中彩绘)

后进硬山式,明三暗五开间。正脊上有二龙戏珠。殿正中供释迦牟尼佛,西供地藏王菩萨,东供观音菩萨。前为槅扇门和花窗。西暗间通西厢房,厢房一门朝东,一门通中殿西山。东暗间旧为土地庙,现已改为他用。东院墙有一小门通龙泉河,有码头,为僧人洗涤及汲水之通道。

又,2015年,在彰墅庙修缮工程的筑坝工地上,龙泉河中央发现了一口古井,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家住彰墅庙附近的老人谈清亮回忆,他还曾在这个泉眼中舀过水。他说,在他10多岁的时候,当地曾经遭遇大旱,方圆几十里的河流全部干涸,周围的老百姓就曾在龙泉河中找到了这个泉眼,泉眼渗出的水成为大家的救命水,这个泉眼可能已存在上千年。如果真是千年泉眼,那对扬州泉文化等意义重大。在古代,很多人认为泉眼是万灵之物,往往会有信众投古钱币等来祈福。但是,很少听说在河道中存在一个古井的,这个位置,本身就令这处泉眼的身世扑朔迷离。

(被发现的泉眼)

丁伙地处江都北边,昔为蛮荒地,“廖落村墟数十家”(清徐廷珍诗),“出入龙蛇聚”(清李伯通诗),民谚称“丁伙人生得苦,四面都是二十五”(距宜陵镇、仙女镇、邵伯镇、丁沟镇都有25里路)。交通闭塞,经济极度落后萧条。直到改革后,修桥造路,打开与外界的联系,小小的丁伙一跃成为农村新型集镇。正如江都诗人在《丁伙行》中描绘的“谁说丁伙苦,四面二十五;古镇金桥架,乔姑打花鼓。交通有大道,开放利商贾;‘油泵’利华夏,卉木冠吴楚。沿村腾笑语,翁媪念佛主;佛主念集资,集资修公路。创业知艰苦,甜果汗水煮;吃得苦中苦,迎来龙风舞。深秋丁伙行,一路唱乐府。”

(丁伙新世纪广场)

(丁伙朴园)

【声明】

本文旨在供读者知晓家乡历史,激发爱乡建家之情。征用了网络上朱毓麒、黄延明、管长林、姜涛、剑鸣等人的部分史料及网络上的照片,于此向有关网站及作者表示真诚的谢意!如果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联系,我会及时审核处理。

更多丁伙及家乡史料,大家亦可百度。

为名镇丁伙点

吧!

(0)

相关推荐

  • 【社区教育】扬州学习最后一站——公道社区教育中心

    扬州学习最后一站--公道社区教育中心  公道镇位于扬州邗江区北郊,地处江苏省与安徽省交界处,与仪征市.高邮市相邻,北临高邮湖.邵伯湖,全镇总面积106.46平方公里,陆地面积66.6平方公里,辖11个 ...

  • 福建最美茶乡 ——长龙华侨农场

    一个诞生于上世纪的名词 已经成为封存在历史里的记忆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命运却十分相似 在自己的祖国 他们却固守着祖籍地 和侨居国的语言和生活习惯 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 全国现有华侨农场84个 其中 ...

  • 有时间,就回一趟十八顷哇!

    十八顷镇位于商都县城东30公里处,东南与河北省交界,北与化德县接壤,辖地总面积470平方公里. 民国八年(1919年),有兴和几户农民来此开地,因租种小庙子喇嘛18顷庙地,故得村名十八顷,十八顷是商都 ...

  • 话说广陵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坔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

  • 扬州首个以烈士命名的村民广场在中国花木名镇丁伙落成!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大鹏扶摇文学社 ​​本期编辑:广力童子 二月里春风和煦,虽然疫情未除,紧张的气氛亦已稍减,清明节前,经过市区镇等部门的关心重视,延庆村领导在 ...

  • 说说名镇浦头的历史

    [往期选读] 老区郭村的历史    名镇武坚的历史 名镇丁伙的历史    古镇邵伯的历史 古镇樊川的历史    古镇宜陵的历史 古镇小纪的历史    古镇丁沟的昨天 浦者,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也.看来 ...

  • 说说名镇武坚的历史

    [往期选读] 名镇丁伙的历史    古镇邵伯的历史 古镇樊川的历史    古镇宜陵的历史 古镇小纪的历史    古镇丁沟的昨天 从樊川镇至兴化南边的老阁,有一条三十华里长的大河,这就是斜丰港,武坚就在 ...

  • 走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一一桂林大圩古镇

    这次广西行摄第一站,既是桂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圩镇.人说七月的广西天气如小孩子的睑,说笑就笑,说哭就哭,变化莫测,我们行摄组便遇到了这样一幕.这天,当我们踏上大圩古镇,便被眼前古色古香的风貌氛围深 ...

  • 你走完了苏州的18个历史文化名镇了吗?(中)

    七    震泽古镇 毛泽东的老师,柳亚子曾经这样评价震泽"太湖湖水连天阔,中有灵区吴震泽".它也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素有"蚕丝之乡".名胜古迹甚多,古 ...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1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

    黄桥镇共辖55个行政村,10个社区,196055人,辖区面积175.95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万人. 黄桥镇,是泰兴市的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副中心",泰州 ...

  • 昆山市一历史文化名镇千灯镇

    余氏典当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昆山市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千灯镇.是始建于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灯人称它为"典当里".是华东地区保存最大而且是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有"中国第 ...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066--广西贺州昭平县黄姚镇)

            黄姚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与昭平县城及贺州市均相距40公里左右(直距),距桂林200公里.黄姚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 ...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南南阳社旗赊店古镇

    南阳社旗赊店古镇即赊店古城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购票处"设在瓷器街北头西侧.历史上赊旗镇地域周属申伯国,春秋时属楚,战国属韩,汉代必宛县,隋属南阳县,明.清为南阳府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