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可以抱抱我吗?

【往期回读】

就爱韭菜饺子

我曾救过两个小孩

丁沟小不下来了!是不是赶紧到丁沟买房子?

今天的教育还有多少气度与宽容?

岁月,可以抱抱我吗?

丁中1997届校友  木徒(网名)

早在年初,对商业电影市场运作烂熟于心的冯大导演,就在各大小场合公布了今年的计划——与女作家严歌苓合作,拍摄其作品《芳华》。

冯导、严作家,都穿过军装;巧合的是,也都曾是部队文工团的兵。合作《芳华》就成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儿,何况二者又都是各自行当里最受欢迎的佼佼者?

冯导的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情结,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他的多部作品里;在《朗读者》“青春”一期里,董卿读着冯导自己的文字:“重新穿上军装,说妈我给您再敬个礼吧,明天您儿子就再也不能穿这身儿衣裳了!”……

转业前,大概每位军人对军营的留恋,都体现在对那身儿军装的不舍,虽然它单调、沉闷的色泽不惹眼,但在他们心中,永远都是最美的!

我也喜欢军绿,怀着对它的崇敬,以及对两大名家携手合作的期待,购得了两张影票,带着娃一起去欣赏别人的“芳华”。

对于一些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我有一些自己的偏爱,比如喜欢了解一些背景故事、幕后故事,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就像改编后的《归来》,如果不去了解时代背景,不了解严歌苓的创作习惯,就不能判别出我喜欢的陈道明是不是演译出了角色的灵魂。

一边观赏电影,一边又忍不住在脑子里不时地对照:影片里的哪些情节,是投射作者本人的经历?

作家严歌苓自己,就曾是文工团的一名芭蕾舞演员,芳华电影的题目下面的那名舞者剪影,就是她,很美!

结合以往看过的严歌苓的采访,想了一下,每个角色里都有作者的痕迹,难怪莫言说,作家不必写自传,因为她所写的每本小说,都是自传的一部分。

刘峰、何小萍、萧穗子的从军生涯,有严的影子。

严在文工团的努力程度,就似何小萍,天赋不是最好,每日四点起床练功,一身臭汗;

暗恋对象的背叛,刘的遭遇更是严心中一道伤疤的写照,交待材料要再细一点,那些思想上更流氓的审讯者,把一段值得埋藏的青春美好心事,折腾得肮脏不堪;

和刘峰、小萍一样,严也带着失望离开了安逸浪漫的文工团,面对欺骗、挑衅、讥讽,活着的意义还有多少?

浪漫与血色相映衬,是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予的。导演轻描淡写了78年之前的血雨腥风,人性的泯灭体现在小萍的一封家书上,留给我们许多的联想。

更多的血色,是去往前线才能看到,战旗为什么这样红?那是因为有年轻的战士血染了它:体无完肤的16岁的小战士,16具静静躺在刘峰身边的尸骨,炸飞的肉身,流着鲜血的残缺肢体的勇士们……这些画面,看得人揪心,眼泪止不住地流。

刘峰向死而生,小萍亦是见证了这些巨大的生死反差;小萍解释她吐不是因为嫌弃他们,而是痛心这些和她一样鲜活年轻地生命就此消失,英雄的称号,又算得了什么呐?比起文工团里看不见的硝烟,那场硝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穗子的旁观者身份,即是后期成为了记者、写作者身份的严歌苓,轻歌曼舞并不能抚慰战士们伤痛,尤其是伤在心上的那道疤。

刘峰独臂,小萍痴疯!

冯导说,每位战士的心中都住着一位文工团女兵!他也有,而且不止一位,是一个群体,是那代年轻人青春期心中美好的向往!

所以,电影里有了大段大段的关于彩排、演出的画面。尽管这些唱唱跳跳不能抚慰伤痛,但在那个年代,它是战士们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冯小刚这样儿从小在剧场长大的人的一种深切的怀念,那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融在了骨子里。

融在骨子里的,还有郝舍长那种高干子女的傲慢与偏见。有人的地方,就有等级!所以看到有人评论,这些只反映高干子女轻松军旅生活的影片,并不能正面引导年轻人。

是人都有弱点,也都有丑陋的一面,连作者自己化身的穗子这个角色,也不是完美的,她甚至大笑的讥讽过那件海绵内衣。

作家、导演也是人,通过艺术手法表达自己曾经熟悉的生活,那个时代有无数的故事,他们只是在讲述,而不是编,以此怀念一下过往而已,又不必定要赞颂崇尚那样的生活是对的,或错的,世间没有绝对的对错,又何必责难他人。当然,如果能饱有社会责任感,自然更受欢迎,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

冯导过去的电影,可真没少讽刺了现实生活,也引发了许多人的深刻思考,这点应该一直都是很值得他的影迷们肯定的。否则,张国立这样的铁哥们儿也不会甘于只出现一个镜头,互相吸引的大概还是各自的人品。

对于感情桥段的戏,不扭捏,甚至很老套: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没正眼儿瞧过,等转身发现时,芳华已过;于是,有人感慨: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但是,接受萧穗子金子的吹号手陈灿,接受刘峰挑脚水泡的林丁丁,都是仗着自己的什么而敢于接受别人对他们的好呐?

是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他们觉得那是应该的?还是习惯了享受别人的好?当被爱成为一种习惯,那就成了理所当然,连付出者自己也麻木得只知道一味的付出,刘峰用巨大的牺牲换个小小的私心,就只为了能离林丁丁近点儿,甚至想着死了成了林不得不唱诵的歌。哎!低到尘埃的爱,并未能开出美丽的花。所以相比之下,穗子撕碎的情书倒是保留了她自己一点点爱的尊严。

就像文工团的人,觉得刘峰应该干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小萍应该被用来挤兑嘲笑挖坑,所以观众气愤:人善被人欺。

不过,有一点特别奇怪,可能也是国人的一种思维习惯:那个谁,我们欺负可以,你们外人绝对不行!

所以,当看到小萍穿着病号服在台下时,那些欺负过她的人,又都爬到“天桥”上去看那可怜兮兮的她,唏嘘着她竟然好像不记得跳过的这些舞;而刘峰被联防队甩到大街上时,郝大小姐居然流着泪骂娘,甘心地掏出一千元,来弥补这段战友情谊。

照这样看来,小萍、刘峰在她们这群骄傲的人心里,还算是自家人,看到别人欺负他们的时候,还是会升腾出丝丝缕缕情谊的。

这份情谊,大不过出生入死的战友了。墓地上,刘峰的话,一如既往的真诚。

善良的人始终还是改不了善良的本性,小萍再怎么装病,不还是把高原骑兵的场给救了嘛?善良是种选择,但什么样的环境笑纳他们的选择,结果大不相同。

所以,影片安排穗子的口告诉我们,善良的人最后生活在一起了:“虽然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但他们待人温和,相偎一生。”

《绒花》音乐响起的时候,坐在我左侧的一对爷爷奶奶模样的老夫妇,都小声地跟着唱,其实整部剧有音乐的地方,我都听到有人禁不住的跟着哼哼。

在我们娘儿俩刚进座位时,那位爷爷就和奶奶小声说“……说明这部电影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看……”

是啊!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青春,“青春不是年华,是心境,是无边的憧憬,是恢宏的想象”。青春是你我他大家都有的,一代人的芳华已逝,而另一些人或是正在经历,或是即将迎来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无论最后怎样的面目全非,都是值得记忆的日子。

生活的洪流夹杂着人性,时而精彩纷呈,时而令人捶胸顿足,但终究会归于平静。严歌苓继续用她又真又狠的作品,带给我们思考。

对于严作家本人,我一直都是很崇拜的,她的多产源自对自己的狠,高度的自律更是成就了现在的她。猜想,这许是当过兵的人后遗症?和冯导一样,看上去文痞一枚,其实特别的热爱生活,尊崇内心,尊崇本真与善良。

冯导开玩笑说,如果谁要说他一个六十岁的人还不成熟,他觉得那是在表扬他,因为他一直活在青春里,根本就成不了一个成熟的人。这点我很喜欢,也一直做着单纯得像孩子一样的梦。

从来没有长大,也从来没有停止成长!

感谢所有的芳华,用我的单纯拥抱它。岁月,可以抱抱我吗?

安好,世界!安好,朋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