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中校友濮扬:纪念在丁中的日子

【往期回读】

丁中校友王朱霞:追忆似水年华,珍惜如金岁月

丁中校友张妍:回首高三

丁中校友徐昊:纪念我高中的求学经历

丁中校友孔赛:我的初中,我的高中

纪念在丁中的日子

丁中2012届校友   濮扬

我叫濮杨,丁沟中学2012届毕业生。本科毕业于徐州工程学院,硕博分别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

第一年在香港科技大学。无敌的海景,似乎并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景色。今年到了香港大学,校园里面的春色真的是数不胜收,百年陆佑堂大楼,欧式的建筑,里面盛开的桃花,那是梁朝伟和张曼玉拍《花样年华》的地方。这儿也是见证两次世界大战的地方:陆佑堂楼是二战收留病人的场所,屋顶被炮火无情毁灭,现在的大楼也是没有屋顶的建筑。不远处美术博物馆旁我叫不出名字来的花,衬着同样古老的建筑,这是我每天去实验室经过的地方。

这样子的春天,让我想起了在丁中的时光。梧桐树开始发芽,学校前后湖泊两旁的杨柳也开始抽穗,阳光好的时候,甚是好看。

毕业已经有6年了,还真的没有找到时间再去丁中走一走。我特别记得盛夏的时候,那一年高三(1)班门外面的梧桐树;后来在南京见到大片梧桐树的时候,也并没有觉得比丁中的好看多少。香港很少有杨柳和梧桐树,倒是有广东地区特有的榕树,百年的榕树特别高大,博物馆门口的一棵树就可以成一片绿荫。

我记得我们那年的高考,丁中的考点被撤销,考场转到了江都职教中心。高考成绩很不如如意,附加题考了6分,其他三门都不错,但是也不想再复读一年了。

高三的时候,我大部分都坐在后面靠窗的位置,我可以看到学校的那个亭子——文津亭。课间十分钟是我最喜欢的发呆的时间,我喜欢看那个绿油油的花圃,我特别喜欢憧憬未来的大学生活,虽然我是个理科生,但是内心还是感性的吧(虽然现在一直学理工科,越来越逻辑思维化)。

校门口紧挨着的就是一个小书店(广祥注:指树人书店),我特别喜欢去买里面的杂志,以至于高考之后,搬回家的杂志就堆了几个箱子。除了《读者》《青年文摘》,我记得我还买过一个叫做《高考金刊》的杂志。我是建议大家多去读一些书的,但是现在看来《读者》的文章不能带给深度的思考,提高阅读欣赏水平还是靠经典作品。

《高考金刊》是一本很有趣的杂志,里面有各个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访谈,也有一些知识点的讲解。我印象很深的就是里面关于大学的介绍,偶尔会有国外大学的介绍。那时候我就在想,我要是也可以留学就好了。然而,我真的做到了。

丁中有一个传统,每天中午都会发数学的小题给大家午休的时候做。那时候我在学校后面的人家租了一间屋子,我的奶奶照顾我。我天中午回家,吃完饭就赶紧写数学小题,赶着睡午觉。下午上课之前,学校会放音乐,我特别记得我高三那年午休走回学校的时候,放的是周杰伦的《七里香》。

从学校的后门走进来,左手边是浴室,右手边是食堂;然后经过会元桥,整个学校显得特别郁郁葱葱。石板路,鹅卵石,听着喜欢的音乐,走到教室,然后和同学们开心聊天。在香港读书是没有班级的,大家自己选课然后去上课,每次找教室的时候都会想起大家在一个班级一个教室上课的情景。

现如今我在香港大学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攻质谱代谢组学。我后来才意识到在高中的时候,化学老师颜健就给我们拓展过色谱和质谱的知识,然而高中考试并不会涉及这些内容,故而很多人忘记了这部分知识。质谱的原理就是大家高二开始学习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由一定的速度和能量,计算出物质的质量。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呢。

到了大学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知识点的延伸,都是一门学问。由点及面,慢慢生成知识轮廓。我高考成绩的不理想,所以我可能给不了大家很多高中学习的建议,但是站在我现在的角度,我能给出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想想内在的逻辑和联系。

这几天我看了好几篇刚刚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写的文字,看着他们刚刚高中毕业,初入大学的校园,我也想起了我六年前去大学校园的时刻。我想你们还没有咂摸出大学的味道吧,我真的建议刚刚上大学的同学,多多学习,多思考未来的路,多规划自己自己的职业生涯。我还看到他们最多的记忆就是那些老师带给他们的不同的感觉,人的魅力是难以忘怀的。一所学校之所以带给你回忆,不仅仅是因为你在这儿成长的时光,更是你和这儿的人在一起的经历。

来香港之后,周围的环境一下子变得多元起来,各个国家的同学,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冲突,我真的都建议大家有条件都出去看看,多经历不同的事物。我现在的博士导师是挪威人,我的实验室同学来自韩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留学让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得很不一样,同时人也变得自信起来。

现在的我偶尔回忆起在丁沟中学的日子,我可以把我现在很多的事情都和当时我的思考联系起来,然后我坚持一点点去做,即使我现在身边的同学他们都是清华,复旦,南大,美国,英国等等大学的毕业生,我都知道,摆正心态,正视差距,同时也要保持优势。考上好学校的同学,继续保持努力不懈,不要骄傲自满;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大学也是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最后特别想感谢在丁中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希望你们身体健康,祝愿我的丁中越来越好。

本文作者濮杨,丁中2012届高三(1)班学生。本科进入徐州工程学院,录取统计专业,后转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2016年本科毕业后,录取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17年录取香港大学博士,主攻环境微生物代谢组学。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复杂微生物群落与细菌耐药性的代谢组学,以及色谱质谱的利用。

作者刚读大学时的照片

作者攻读博士时的照片

香港科技大学校徽

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科大,为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重要成员,并获AACSB和EQUIS双重认证,是一所亚洲顶尖、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该校以科技和商业管理为主、人文及社会科学并重,尤以商科和工科见长。

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政府为配合198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需要而创办的香港第三间大学。1986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1991年10月,科大举行开幕典礼。2007年1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成立。

建校二十多年来,港科大创造了全球最细单壁纳米碳管、全球最高像素的照片、全球首创的智能杀菌涂层、全球排名第一的EMBA课程等国际领先的教研成果,培养了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腾讯集团首席财务官罗硕瀚等各领域杰出人才。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设有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4个学院及跨学科课程事务处;校园占地超过60公顷(150英亩),有教员660人,各类学生13741人,其中本科生9113人,研究生4628人。

香港科技大学海景

香港大学校徽

香港大学,简称为“港大”,是一所位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亚洲最具名望的大学之一,有亚洲“常春藤”之称 。其奠基于1910年3月16日,次年3月30日正式注册成立,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建校初期,香港大学规模极小,自1912年3月11日正式开学,到1916年12月举行首次毕业典礼,仅有23名毕业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香港大学一度处于瘫痪状态,1941年教学全面中止;1948年4月9日复校后,秩序重建与结构转型并举,学校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17年12月15日,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任命国际著名光电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翔教授为香港大学第16任校长。

截至2017年12月,香港大学有十所学院,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它在经济、金融、会计、生物医学、牙医、教育学、人文学科、法学、语言学、政治学与社会科学等领域展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香港大学也是全球第一个界定出SARS病原体的科研单位。同时,香港大学为Universitas 21、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成员,AACSB及EQUIS认证成员。在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6位,在2017THE世界国际化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3位,亚洲第1位。其中,香港大学牙医学院于2016-2018年连续三年QS全球排名第1位,香港大学法学院为香港历史最为悠久之法学院,2018年THE全球排名第18位,亚洲第1位。

香港大学

(0)

相关推荐